APP下载

在沪中外青年沪语普及度问卷调查报告

2020-11-09徐晶杨静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

徐晶 杨静芳

内容摘要:沪语形成至今,大约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正面临危机。上海社会科学院于2012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即使是在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学生,也只有六成左右能完全听懂且会说沪语,因此沪语正面临萎缩,甚至断代的危险。为了了解目前在沪中外青年的沪语普及程度,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此次問卷调查,采用图表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为如何进一步推广沪语、提高沪语在青年人群中的普及度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沪语 普及度 问卷调查

身处上海的中外青年们在沪语的方言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而沪语地区的地域文化和词汇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交流和行为方式。因此,帮助沪上中外青年多了解一些沪语文化和词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身处上海的中外青年对沪语的认知情况、需求情况、使用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沪上中外青年对沪语的掌握程度、兴趣点以及对学习方法的建议,调查结果能够为新媒体时代下的沪语教学提供参考,为如何进一步推广沪语,提高沪语在青年人群中的普及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以居住在上海的中外青年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从2019年5月13日开始,到2019年6月27日结束,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包括单选和多选。实际发放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问卷有效率100%。

(一)受访对象的年龄分布

受访对象的年龄分布为16-20岁有57人,占受访者的69.51%,超过2/3;其次21-25岁年龄段的人群有16人,占受访者的19.51%;然后是31-35岁的人群有6人,占受访者7.32%;26-30岁的受访者最少,有3人,占总人数的3.66%。

(二)受访对象的国籍分布

82名受访对象中,有75名国籍为中国籍,占总人数的91.46%;5名受访对象的国籍为日本籍,占总人数的6.10%;1名受访对象的国籍为蒙古籍,占总人数的1.22%;还有1名受访对象的国籍不明确,占总人数的1.22%。由此可见,大多数受访者是中国青年,普通话熟练,对方言跟普通话的区别有一些概念,而对于外国青年来说,掌握普通话很不容易,学一门方言可能更难。

(三)受访对象的户籍地(常住地)

82名受访对象中,有34名受访对象的户籍地(常住地)为上海,占总人数的41.46%;48名受访对象的户籍地(常住地)为其他,占总人数的58.54%。由此可见,四成受访者为上海户籍或常住上海,很可能从小接触沪语,对沪语比较熟悉,而另外六成受访者对沪语相对陌生。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沪语掌握程度分析

笔者所在团队从沪语掌握程度方面对在沪中外青年进行了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有41名受访者完全不懂沪语,占总人数的50%。剩下41名受访者中,能听懂并熟练运用沪语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12.2%;能听懂且能用沪语简单交流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15.85%;能听懂但不会使用沪语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21.9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完全掌握沪语的青年只占少数,大多数青年不掌握或无法熟练运用沪语。不少青年能够听懂沪语,但是生活中缺乏用沪语表达的机会和场景,而且对很多人来说,沪语本身发音比较难,所以听得懂,但不会开口说。

(二)调查对象的感兴趣程度分析

笔者所在团队从对沪语的感兴趣程度方面对在沪中外青年进行了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多数青年对沪语有兴趣。其中非常感兴趣,想要学习沪语的人数为18人,占总人数的21.95%;比较感兴趣,愿意了解一点沪语的人数为43人,占总人数的52.44%;对沪语不感兴趣的人数为19人,占总人数的23.17%;讨厌沪语的人数为2人,占总人数的2.44%。这一结果可以显示,从情感上说,大多数受访者喜欢且愿意学习沪语,有说好沪语的期待。而少部分受访者对沪语不感兴趣或者有抵触情绪,这在预料之中。因为沪语作为一门方言,跟普通话的发音习惯相差较大,学习听、说沪语的难度不亚于重新学习一门外语,但如果能有合适的语言环境和学习伙伴的话,相信学习的过程会轻松一点。

(三)调查对象的沪语学习倾向分析

1.学习方法

首先,笔者所在团队从倾向的学习方法方面对沪上中外青年进行了调查统计,这是一道多选题。统计结果显示,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超过半数受访者愿意通过新媒体来学习沪语。其中倾向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习沪语的人数为46人,占总人数的56.10%;倾向通过书籍、报刊学习沪语的人数为15人,占总人数的18.29%;倾向通过电视节目学习沪语的人数为35人,占总人数的42.68%;倾向通过线下课堂学习沪语的人数为23人,占总人数的28.05%;倾向通过与身边人交流来学习沪语的人数为12人,占总人数的14.63%。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每天大家都有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很难抽出大块时间集中学习沪语,但是可以利用很多碎片化的时间,这时新媒体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通过微信公众号、APP等方式随时随地学习沪语,是一个轻松的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不少青年愿意通过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来学习沪语。恰好上海的电视台经常有沪语喜剧之类的节目,基本都带有字幕,寓教于乐,不会让学习者觉得枯燥。对于想学习沪语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传统和创新模式齐头并进,多种学习方式相互结合能够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要。

2.学习内容

接着笔者所在团队从倾向的学习内容方面对在沪中外青年进行了调查统计,这是一道多选题。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沪语,也有少数受访者愿意学习沪语有关的传统曲艺。其中希望学习日常生活用语的人数为74人,占总人数的90.23%;希望学习歌曲、戏剧等的人数为9人,占总人数的10.98%;希望学习俗语的人数为46人,占总人数的56.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倾向于学习实用价值高的日常用语,少数受访者希望学习艺术价值更高、难度更大的曲艺类沪语。歌曲、戏剧类沪语学习难度大,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但属于沪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四)对调查对象的沪语推广意愿的分析

笔者所在团队还从沪语的推广意愿方面对在沪中外青年进行了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有推广沪语的意愿。选择愿意推广的人数为73人,占总人数的89.02%;选择不愿意推广的人数为9人,占总人数的10.98%。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数据,虽然从之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完全掌握沪语的青年并不多,很多人正处于学习的阶段,但是大多数人都愿意为推广沪语尽一份力。如何发挥青年的社交力量,将沪语文化向更大范围传播出去,这也许是沪语推广的下一个突破口。

(五)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

本次调查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调查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全面反映在沪青年沪语普及程度。本次调查对象大多数为16-20岁的在校学生,26-35岁的社会人士比较少。第二,在问题设计方面,尚未能深入探究调查对象学习沪语的动机。在今后的调查中将设计问题询问受访者想学习沪语的原因,以此更好地理解受访者的学习需要,确定针对性的学习方向。

三.结语

沪语是上海本地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推广沪语,不仅是为了让沪语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更重要的是傳承上海本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体验、融入上海的海派文化,领略上海这座国际化大城市的魅力。

对于沪语学习的推广方面,在传统媒体持续输出影响力的同时,让新兴媒体与沪语结合,通过开发APP、建立公众号,甚至用网络直播带动人气等方式,都可以提高青年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手段。[1]

除此之外,聚集了大量年轻人的上海高校也能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通过发展沪语社团、校园广播等方式向在校大学生普及沪语。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广播电台,收听范围覆盖整个上外校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上外广播电台仿效东方广播电台“阿拉上海人”节目,创办了一档轻松愉快的沪语栏目“上海闲话”。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年轻人之间推广沪语,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2]

虽然目前在沪中外青年沪语普及程度不高,但在拥有良好的沪语语言环境和多种现代化学习手段的背景下,相信对学习、推广沪语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立,叶翰逊.沪语教学商业前景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7):197-198.

[2]刘俣.浅谈高校在沪语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9):34-35.

项目信息:上海理工大学2019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XJ2019238。项目名称:《沪上中外青年沪语普及度调查及其推广》。项目负责人:张磊。项目成员:徐晶,王语萱。指导老师:杨静芳。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
学生对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调查研究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