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怎样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2020-10-21胡克盛

求知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改初中

摘 要:初中是学生开始构建道德体系、培养法治观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校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新课改的要求为风向标,与时俱进地积极创新,在不断探索改革中增强教学效果,以此培养拥有良好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学生。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同时这也是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举措。因此,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到个人和大到国家的各个层面,都具有重要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素质型人才是办学治校工作的目标之一,初中教育要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提高重视程度,通过创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思路,优化授课模式等手段,切切实实地把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提高上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现状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虽然相较以往有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只有摸清了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找到了其背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方法。

1.学生方面

在学生方面,“知而不解,知而不信,知而不用”的问题较为突出。“知而不解”即学生看过、学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却不能充分理解其中所倡导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和法律、法治等概念的深层次内涵。“知而不信”即有些学生因为心理上处在“青春叛逆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倡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偏激地拒绝和否定,并误以为这是在“张扬个性”。“知而不用”即学生接受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后不能用课堂所学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陷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怪圈,并在此基础上怀疑这些教育开展的意义和必要性。种种与新课改要求相悖的现象之所以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应试教育授课模式导致的学了却无以致用,以及把道德与法治当成无关紧要的“副科”,不认真去学习,也不重视是否取得好成绩。总之,“知而不解,知而不信,知而不用”三种情况最后都会演化为“学而无获”的问题,学生因此遭受的损失不仅是白花了时间上课,更糟糕的还在于他们没能在关键的年龄段学到对于今后来说很重要的东西。

2.教师方面

第一,任课教师的专业性有待提高。相较于高中和大学而言,初中阶段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知识方面相对显得简单,一些学校就因此对这门课程未引起重视。有些任退休教师负责授课,有些则让其他课程的教师进行兼职教授。诚然,新课改在具体的内容上确实只要求初中生掌握一些最简单的法律常识和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但任何一门课程除了知识本身,学科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来说,更是如此。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地让初中生知晓、背下一些课本内容,却难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是符合道德的”“法律之于国家和社会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等深层次问题。

第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有待提高。“学以致用”一直是新课改各项要求所遵循的主线之一,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学重点恰恰就在于指引学生今后的行为实践。这门课程如果陷入传统的“学-背-考”模式而不能走进初中生的生活实践中的话,也就失去了其最重要的价值。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策略

1.走出应试教育思维,提高重视程度

应试教育模式长久以来一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障碍,“分数统领一切”的做法或许能够让学生在中高考时占得一时之优,但也有可能因为过度忽视其他而给学生今后几十年的未来留下隐患。在新课改的指导大方针下,对某一个教学科目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显然不应该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不能以所谓的“副科”来对待道德与法治这门重要课程,要从“育人”的立场出发,用人一生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努力为国家的未来培养讲道德、懂法律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校要在教师、资金、课时安排等方面予以充分支持,来保障教学工作按质按量地推进落实。

2.创新课程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实践

根据新课改总体指导思想的要求,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观、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应积极进行创新和不断进行改进,与时俱进地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刻地渗透到课程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不能例外,更要加大力度多下功夫。在始终把握新课标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的原则基础上,主要着眼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具体方面,不断地根据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难处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改创新。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过去思想品德课的替代。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这一变化就首先反映了新课改紧跟依法治国大背景的特征。再者,是“道德与法治”而非“道德與法律”,这就表明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初中生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关注的还有法律意识、法律思维这些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的东西。在创新教学观念时,要牢牢把握好上述新课改的思想实质以及相应的实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思考和改进。

3.融入传统文化,加深人文积淀

新课改指导思想认为,人文积淀是学生的一项重要核心素养。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每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三观良好的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授的一些内容例如爱国、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看上去是“理所当然”“毫无疑问”的行为准则,他们可能会误认为这门课程在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但在这些最基本的为人处世道德准则背后,有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千百个美好的道德故事,有着无数历代文人墨客通过优雅文字对其进行的提炼和颂扬。最终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高尚远大的理想抱负,并为之终生奋斗。这样一来,在完成了树立正确人生理想的教育目标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人文积淀。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目前存在的一大难题是课堂与实践脱节,教学与行为脱节。这种“读死书”的情况,显然与新课改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事实上,相较于初中同阶段的自然科学课程,道德与法治反而是实践性更强的,毕竟“德”与“法”几乎随时随地都在每个人身边,没有人能够游离于时代的道德与法治体系而生活。认准了这一点的话,就能够充分坚定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脱离实际问题的决心。因此,任课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多下功夫精选课时案例,多从离得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生活中尋找故事,对引导学生的行为实践重视起来。例如在讲授“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时,可以做一些小小的课前设计,让学生记录、思考自己父母的人生角色及其相应责任,即父母身处什么岗位,工作职责是什么。到了正式开讲的课堂时,引入课时主题后就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比如老师的工作职责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记者的职责是调查撰稿,等等。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了这些纷繁各异的具体工作岗位及其职责后,再进一步讨论一些抽象的社会角色及其相应责任,例如父母的责任是抚养子女,相对应的子女的责任则是赡养父母;国家的责任是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相对应的公民的责任则是爱国守法,维护国家利益等,在此基础上引出“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的课程内容。在讨论完这些问题后,进一步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具体生活和行为实践上,即“做负责的人”这一小节内容。例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要遵纪守法,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类似的教学手段设计具体方式有很多,但核心的理念是一致的,即通过现实可触的鲜活事例,来构建课本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桥梁,让学生能够在上了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后愿意有意识地根据课堂所学来不断调整、改良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行为。

5.关注学生情感,营造教学课堂氛围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内容在很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情感”二字,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情感渗透和情感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都是很重要、很有益的,这有助于在营造积极教学氛围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更好更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部分内容时,不难发现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家国观念,并在他们形成了良好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也形成良好的家国意识。因此,在课堂开篇,教师就可以通过若干个关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例子来进行授课内容导入,例如文天祥、邓世昌、左权、张自忠等历史人物。通过这些鲜活熟悉的人物和史实,授课教师可以营造一个有浓厚家国情怀氛围的课堂,在这种氛围下指导学生开展讨论,畅所欲言,有助于他们以历史人物为楷模,以当代中国为心之所系,在畅想自身未来个人奋斗发展时能够更好地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心系中国的伟大复兴。

结语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基本法律规则认知及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虽然就目前的课程教学开展情况来看,一些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仍然存在,但是有效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是很多的。对此,学校要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本质要求,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要创新优化教学思维及模式、在课堂上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等。值得坚信的是,随着新课改背景下的办学治校策略探索与改革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符合新时代未来要求的“德才”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孙丽丽.基于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20(2):75.

[2]金发琰.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76-77.

[3]吴风华.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125,128.

[4]刘语法.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19(32):59-60.

[5]郭树媛.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才智,2018(32):179-180.

作者简介:胡克盛(1977—),男,壮族,广西上林人,  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新课改初中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