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国情怀育人方略初探

2020-10-21李莹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

李莹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对中学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标准当中,笔者认为最不容易落实的就是家国情怀的教育,要梳理历史真相,更要润物细无声,对教师的能力是不小的挑战。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结合当前形势,联系身边事才更好的让学生入脑入心,笔者的课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体现了她的思考与尝试,也有反思与不足,充分体现了一位一线教师的教学思考与成果。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人类命运共同体  家国情怀  育人方略

自历史教育新课标(2017年版)出台以来,历史教育研究者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更进一步。新的时代要求历史教育要有鲜亮的民族底色,又有具有大视野、大格局。笔者从教以来,努力研究课标,深入学习探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内涵,现就自己执教的《世界反发西斯战争胜利影响》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意识。

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家国情怀的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第一次面向全世界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几年来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民众的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延续了中华传统,充满着历史情结与历史智慧,这些都可以作为历史教学中育人指导。

2016年9月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公布,即需要培养學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的最高目标也是培养具有世界格局的人才。

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的思考、认识、实践。笔者仅就自己的一节公开课为例,谈谈对历史教学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国情怀的关系。

二、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一课为例谈如何涵养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教材编排共四部分内容:空前的浩劫、正义的审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其中正义的审判篇幅过少,不能体现出人类对和平的期盼和追求;对二战的思考和影响也都停留在分析原因和对二战之后的具体影响;如果按照这样的内容不能很好的贯彻价值观教育。笔者在认真分析教材后对这一课内容做出了调整。

本节课的立意在全人类共同发展,全人类一起面对巨大灾难。这不仅是历史中的话题、与世界大战的史实相关,更是目前的热点话题,应在历史课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对万世开太平的世界形成认同,对人类命运共同发展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涵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理性爱国情怀。基于此,本课的重点定为战争的残酷性,以两个审判为依托体会国际世界对维护和平的努力与期盼;难点定为二战后正义审判的意义、二战的经验教训及对人类发展的启示。

导入环节,采用了2015年9月我国高规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视频,联系时局,回望历史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授课实施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正式授课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历史的眼泪、正义的审判、和平的展望。第一环节——历史的眼泪,主要让学生自主完成。在课前布置进行了小组探究学习——微镜头下的世界大战,通过找寻最触动心灵的照片、故事,让学生接地气儿的感受人性的温度,体会战争的残酷,在心中埋下期待和平的种子。在课上,我选择了三例让学生现场分享,很多学生、听课的老师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预期的育人目标达成。

第二环节——正义的审判。教师进一步引发深入思考,当我们受到伤害之后,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复仇?爱国主义是什么?并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战争不仅是创伤,更是告诫人们不要重蹈覆辙,我们需要对战争发动者进行处置。接下来运用元典型一手史料对比一战后的莱比锡审判与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感受二战后审判的进步性,学习认识史料的方法。正义的审判是人类想着和平发展的重要进步,这也是为什么一战之后没能解决问题,二战之后迄今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的重要原因。这一部分在教学中的感受是,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的国际法知识还不够完善,理解有些不到位,但能够认识到这样的方式是解决战后问题的理性方式,也认识到了这是一种进步。

第三环节——和平的展望。这一部分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得出认识的提升环节。目前我们处在和平年代,但也有很多威胁和平的因素。爱国和爱好和平只有与人类联系才能更长久。教师大胆抛出问题:面对国际上的威胁因素,我国应该如何应对?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了很多精彩的答案,让在座的听课老师都禁不住的赞叹育人目标基本达成。最后教师再播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频,点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的是国家的国际视野、天下情怀和中华儿女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心月决心。在全人类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远离战争之痛,在和平之路上越走越远。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战争史的学习,播下维护和平的种子,为实现民族复兴、世界和谐贡献我们的力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世界观。

三、教学中的反思和方略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精彩之处亦有不足。对史料的处理,尤其是补充资料的处理略显急躁,以史为鉴的意识落实的不够到位。最后和平的展望部分,站在青年的角度谈未来、谈和平发展,学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教师的分解提问和落脚点还可以再修改的更符合学生特点一些。

综上,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家国情怀育人目标,有以下方法和注意事项:1、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先具备核心素养,要对现实热点问题有敏感度,要敢于、有能力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对新课标要有深入的研读和准确的把握。2、历史课的立意要高,要有大的格局和视野,我们要教育学生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祖国,要对民族文化充满自豪与自信,对于侵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行为,我们要坚决的抵制。但也要告诫学生,爱国是需要理性的,全球化日益发展,没有哪个民族与国家能够独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个人的发展只有与国家发展相一致才能得到实现,国家的发展要与世界的未来同轨才能走的更踏实、更长远。具备国际视野,拥有人类共同发展理念的人才才是真正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3、要注意在大的格局下,努力寻找小的切入点,让学生有话说,以小见大,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谨慎能够选择恰当的现实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活”的,是生动的、形象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主动认知的目的。

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历史学科担任育人功能的人文学科责无旁贷,历史教师亦是如此。如何更好的贯彻落实历史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是一个新的话题,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积极实践的思考题,笔者在此借自己的一节公开课加以思考、抛砖引玉,期待与同行更多的探讨。

参考论文:

[1]李惠军:《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4期。

[2]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3]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教学与管理》,2017年10月。

[4]吕玉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探析》,《教学研究》,2018年6月。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