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言经典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020-10-21周亮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7期
关键词:粤语文言文言文

周亮军

【摘要】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透过文言经典这块肥沃的土壤,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解读出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就要求我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关键词】  文言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7-022-02

0

由此可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典文言文又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其概念来说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也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总体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它是区分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统称。在解读经典文言文时,我们能感受到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泊情怀及人生观;我们也能感受到的李密《陈情表》中“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感人至深的孝悌思想等等。

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淡薄精神和人生观、孝悌思想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二、如何在文言经典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诵读与创新诵读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过一遍遍挑选的,也都是经过了历史的长期检验。所以无论音韵或是意境或是哲理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我们可以在诵读经典文言文中感悟和传承传统文化。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天才之不朽之作”。文章通篇一气呵成,文思缜密,辞藻整齐而华美,声韵和谐朗朗上口,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中。我们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感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对仗美,也通过诵读去体悟作者“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爱国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经典的哲理美、人文美、意蕴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对文言文进行创新诵读。在粤语或客家话地区,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粤语或客家话来诵读诗歌或文言文。如张九龄《望月怀远》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粤语来诵读。因为粤语是现存语言中保留古音最多的语言,保留入声、双唇鼻音韵尾和尖音,而且粤语声调与中古时代的声调比较接近,大致符合诗歌的平仄格律,诵读时也大致押韵。再加上张九龄本身就是广东韶关人,如果我们想近距离欣赏《望月怀远》,用粤语诵读应该是更能感悟诗人当时的思念之情。当学生用粤语诵读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我们会发现语音更押韵、语调起伏更有意境,仿佛回到了古时候作者低吟浅唱的日子。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学和中华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进而传承经典文化。

(二)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更是必不可少的动作。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触动学生情感,点亮学生学习的希望。

因此,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做一些改变,充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我们在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教学中,在讲解文中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以及“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等文段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比较哀伤音乐,同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营造项脊轩凄清哀伤氛围,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作者归有光情感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文化感受。

再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文章情感的变化,加强对书法这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兰亭集序》的临摹作品来创设情境,与学生共同鉴赏中国古代书法,仔细观察作品中出现多次的“之”和“怀”两字在书写过程中相同字相同笔画力度却有不同的现象,最终让学生感悟到书写笔画的细微变化正是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外在表现。

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文言经典,又传承了书法文化。

(三)说文解字

汉字有别于世界上其他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阅读也有一些生涩难懂的汉字,这些生涩的汉字,是学生阅读文言文过程中的“拦路虎”。在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些“拦路虎”进行“说文解字”,对造字法,组字法进行解析,就能使学生理解汉字构造,同时掌握相关汉字的意思。借助对汉字的字形字义音调的“解”“说”,让学生传承中国优秀的汉字文化。

如在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文中“秦伯说,与郑人盟”这句话,学生结合參考资料都知道“说”通“悦”,是“高兴”的意思。但是学生不了解这个字背后的渊源,不明白为什么“说”通“悦”。老师跟学生进行“说文解字”,解释“说”本来通“兑”(yuè古读yǎn),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悦”字的解释是“兑,悦也”。清朝训诂学家阮元也解释为:“兑,说也,物得其备,足皆喜悦也”。所以,是“说”字先有跟“兑”的通假关系,有了“喜悦”的意思后再有与“悦”的通假关系。

再比如通假中的“景”通“影”,“暴”通“曝”等现象,本来“景”就有“影子”的意思,“暴”也有“太阳晒”的意思。但是为了把“影子”的意思与其它意思区分开来,于是就在“景”后面加了表示影子的三撇。同样,为了把“太阳晒”的意思与其它意思区分开来,也在“暴”字的前面再加一个表示“太阳晒”的“日”字。

这样,我们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帮学生分析文言字词,学生对个别字的理解就印象更深刻了,对中国的语言造字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结合当今社会生活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经典的传统文化更是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中,像礼仪文化、饮食文化、姓氏文化等就一直延续并影响到现在。当我们在学习司马迁的《鸿门宴》时,文中讲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坐席有尊卑之别现象,告知学生古代的礼仪文化。比如在古代,人们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而人们对君王称臣叫做“北面”。因为古代的房子东西稍长而南北显窄,所以最尊的座位是坐西向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的座位是坐东面西。

学生联系了社会生活现象,文言内容与自己生活有了最直接的契合点,对坐席的礼仪文化也就更加印象深刻了。

三、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化上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作为语文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的教学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在文言文的解读中去感悟文化经典,传承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粤语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第一本小学校本粤语教材问世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