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2020-10-20田昕刘登建吴际生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电针失眠临床效果

田昕 刘登建 吴际生

摘要 目的:观察与比较不同留针时间对失眠患者睡眠状况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失眠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留针时间分为留针15 min组(n=28)、留针30 min组(n=29)和留针45 min组(n=28)。比较3组治疗2个疗程的临床疗效及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改善幅度。结果:3组的临床疗效及PSQI评分改善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留置45 min对失眠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好,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 电针;留针时间;失眠;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different time of needle retention for sleep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Methods: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insomnia in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Sep 2009 to Sep 2010 were divided into 15 minutes group 28 cases,30 minutes group 29 cases and 45 minutes group 28 cas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needle-retaining time.Then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improvement range of sleep quality[Pittsburgh sleep index scale(PSQI)]of three groups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clinical effect and improvement range of PSQI scores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needle retention 45-minute for insomnia is better,the clinical effect is better.

Keywords Electoacupuncture;Needle retaining time; Insomnia;Clinic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73.1;R338.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8.008

失眠属于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严重者可导致活质量下降,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针刺因在失眠的治疗中体现了无不良反应、无依赖性等安全性较高的特点,一直以来受到医患的广泛青睐。本文探究不同留针时间对失眠患者睡眠状况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失眠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留针时间分为留针15 min组(n=28)、留针30 min组(n=29)和留针45 min组(n=28)。留针15 min组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6~50岁,平均年龄(36.20±5.39)岁,PSQI评分10~18分,平均评分(13.85±1.59)分。留针30 min组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4.4±6.58)岁,PSQI评分10~19分,平均评分(13.41±2.00)分。留针45 min组中男14例,女14例,年龄24~48岁,平均年龄(33.36±6.78)岁,PSQI评分10~19分,平均评分(13.39±2.23)分。3组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确诊为失眠患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包括多梦、易醒、入睡困难、过早醒来、醒后不能再睡、醒来感到疲乏、不适,白天仍困倦;该睡眠障碍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失眠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显著的苦恼或妨碍社会功能;不继发于任何精神障碍症状或躯体疾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妊娠妇女或其他不适合针刺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继发于各类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导致的失眠;治疗前1周内仍服用西药者。

1.4 研究方法 3组患者均进行电针治疗。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阴虚火旺型加太冲、太溪、大陵;心脾两虚型加内关、心俞、足三里、脾俞;心胆气虚加胆俞、心俞、阳陵泉、大陵;肝郁化火型加肝俞、行间、太冲;痰热内扰型加足三里、内庭、丰隆。患者取坐位,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皮肤,针具选用苏州“天协”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30 mm×25 mm或0.30 mm×40 mm。进针后施平补平泻以得气,之后接电针机(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型号:G6805—2A),频率用50 Hz,采用密波,中等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针刺5次/周,1次/d,休息2 d,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3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的临床疗效及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改善幅度比较。

1.6 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失眠的治疗判定,继续睡眠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为治愈;症状好转,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为显效;症状有所减轻,然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 h为有效;治疗后失眠及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为无效。2)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总分0~21分,得分与睡眠质量成反比。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故表中F项(催眠药物)不做为计分项。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30 min组及45 min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15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组与45 min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改善幅度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改善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7,P=0.00),30 min组及45 min组的改善幅度大于15 min组,45 min组的改善幅度大于30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失眠(Insomnia)指入睡困难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的睡眠不足,又称睡眠障碍(DIMS)[2]。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球约每10~12人[3]中就有1人患失眠。目前西药治疗失眠症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及抗抑郁药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睡眠结构,导致患者出现白天疲倦、注意力下降等症状[4],并且该类药物的耐受性和成瘾性不易于患者的长期使用。中医学根据辨证论治,通过针刺来达到补虚泻实、调节阴阳失衡,从而使人体阴阳调和而神自安的目的,因此在治疗失眠上起效快,且无不良反应及成瘾性,已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但在治疗失眠中的留针时间上并未达成共识。《刺法灸法学》[5]在留针法上如是说:“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久暂,应视患者病情、体质、腧穴位置等而定。如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置10~20 min。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顽固性、慢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本文研究为探求留针时间对于失眠疗效的影响,为使疗效达到最优且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故在主穴的选择上使用最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6]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百会使用频率达50.47%,三阴交达到63.55%,神门达到69.16%;配穴则用选穴次数中辨证分型前三位的穴位。使用电针以消除不同施针者导致的行针手法差异。在现代医学上来讲[7],失眠多因大脑皮质抑制与兴奋功能失调,抑制功能减弱而兴奋功能增强所致。与睡眠有关的中枢神经包括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眶部皮质、额叶底部以及上行网状系统,参与的递质主要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8]。研究表明,电针通过电流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系统下达指令到周围植物神经系统,进而促使分泌多巴胺及5-羟色胺等,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稳定,最终增强大脑皮质的抑制功能作用、镇静安神,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通过针刺治疗后,45 min组和30 min组在总体疗效和PSQI指数的改善幅度方面均优于15 min组,45 min组和30 min组在总体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PSQI指数的改善幅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提示45 min组在治疗失眠及改善其伴随症状方面更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188.

[2]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5.

[3]Michael Chase,Thoma Roth.Insomnia Brain Information Service[M].Los Angeles:Brain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liformia,1999:12-34.

[4]江帆,舒放,张瑛,等.短半衰期催眠药对失眠症患者白天多次睡眠潜伏期测定的影响[J].临床脑电学杂志,2000,9(4):210.

[5]杨兆民.刺法灸法学[M].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2.

[6]潘萍.針灸临床治疗失眠选穴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5):818-820.

[7]肖传实,原天尚.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85.

[8]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5:1124-1126.

猜你喜欢

电针失眠临床效果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