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

2020-09-26李征浩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主导地位引导实践

李征浩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有教师的有效性引导。文章认为,教师的启导宜“顺”而非“偏”;教师的引导宜“深”与“浅”相适度;教师的引导宜层层推进,直指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主导地位;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学生也不再是“接受者”。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需认真解读《课标》的要求,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探究出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真正扮演好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以达到调控教学、启迪思维和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对于一节数学课而言,教学过程中的“导”是教学境界的透射,是教学成败的依托,是值得每个数学教师思考和探究的话题。本文主要通过优化教师课堂行为的角度,最终指向素养提升的教学探究,具体从以下三大可操作层面阐述笔者的主张与思考。

一、启导宜“顺”而非“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需以学为中心,“导”得及时且适时,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众所周知,小学生易思维定向,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单一,仅能顺着教师的启导进行思维,若教师的启导略有偏颇或是不够恰当,都会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顺向引导是教师所需深思的问题。

案例1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片段

师:请第三列的同学依次报一下自己的數对。(学生很快依次进行汇报,并回答准确,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数对(3,1),(3,2),(3,3),(3,4),(3,5)。)

师:那么,经过观察你们认为这些数对都有何特点?

生1:我知道,它们虽然同列却不同行。

师:非常好!下面再请第二行的同学依次汇报自身的数对。(第2行学生不甘示弱,回答准确,教师再一次借助多媒体显示数对(1,2),(2,2),(3,2),(4,2),(5,2),(6,2)。)

师:这里的数对又有何特征?

生2:这个简单,他们同行不同列。

师:很好。那继续观察以下这组数对(1,1),(2,2),(3,3),(4,4),(5,5),并请对应数对的同学起立,哪位同学能看出它们有何特征?

生3:这组数对表示斜行。

师:(5,y)代表的是谁的位置呢?

生4:是第五列中的其中一位同学的位置。

师:事实上,它表示的是第五列中所有同学的位置。那下面谁可以用一个数对来表示第三行所有同学的位置呢?

生5:(y,3)。

师:很好。那哪位同学可以用一个数对来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位置呢?

生6:我知道,是(y,y)。

师:有没有其他答案?(见没有学生发言,教师继续引导)

师:再思考一下,是否还有不同看法?(教师显然有些着急了,而学生面面相觑,都认定生6的答案。)

师:那之前探究的诸如(1,1),(2,2),(3,3),(4,4),(5,5)这样的数对该如何表示呢?

生7:(y,y)。

师:那若要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位置需以什么字母来表示呢?

生8:(x,y)。

师:很好,这里需借助任意的两个不同字母表示。

……

显然,在以上教学片段中由于教师“导”的偏差,从而造成学生思维的误差,从而致使教学过程多走了弯路,因此,以上的教学活动是低效的。若教师在出示(3,1),(3,2),(3,3),(3,4),(3,5)这一组数对后,立刻抛出第三列学生的位置关系;接着,再请第二行学生自行写出自己代表的数对(y,2);然后,请表示斜行的学生总结出自己的数对(y,y);最后提出问题,学生自然可以想到用两个不同字母(x,y)来表示全班学生的数对。这样的引导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才真正发挥了启导的价值,而以上的错误认知自然不会形成。由此可见,教师的启导宜“顺”而非“偏”,需做到适时、顺向,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使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水到渠成。

二、引导宜“深”与“浅”相适度

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需切合学生的学习时机,做到难易适中,“深”与“浅”相适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毫无意义的引导词,而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提出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案例2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问题呈现:如图1,按要求分一分,涂一涂。

图1

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得出图2所示的三种分法:

(1)        (2)        (3)

图2

师:这三种分法都正确吗?

生1:第(3)种分法并没有平均分,它是错误的。

师:有不同看法吗?(学生无法发言。)

师(引导):在这里,平均分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2:大小相等。

师:什么大小相等?

生3:所分的每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相等。

师:很好,那第(3)种分法中的四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各执一词,有的认为相等,有的认为不相等。)

师:那我们来自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学生开始思考、画图、讨论,进入自主探究状态。)

生4:我们可以将其分为8个小三角形,而他们的面积完全相等,而一个大三角形由两个小三角形所组成,因此4个大三角形的面积均相等。所以第(3)种分法是正确的。

生5:我与生4的方法不同。图中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宽×长÷2;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长×宽÷2,因此很显然,钝角三角形与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由此看来第(3)种分法是正确的。

师:生4和生5的方法都非常棒,你们真厉害。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答案的获得都须经历深入思考和反复验证……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的引导有深有浅,简单的问题可不导或简单地导,而遇到学生认知冲突时,须进行深入引导,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诱导,使学生生成深刻的感悟与体会,促进思维经验的生长。

三、引导宜层层推进,直指目的

不少学生觉得数学难学,抗拒学习数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想要一步解决问题,却常常无法实现一步到位,出现思维卡壳,从而陷入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引导时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层层推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案例3  “有余數的除法”教学片段

问题呈现:今年的5月1日是星期________,并由此推算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_______。

以上问题是笔者布置的一道家庭作业,第一空只需按照日历上的时间进行填写即可,而第二问需要推算才能得出答案,不少学生也是翻看日历给出的答案。笔者在课堂中进行了如下引导。

师:这道题不少同学是通过翻看日历而得出的答案,这是不好的学习习惯,有没有哪位同学是推算而得到答案的?

生1:我是根据5月31日是星期日进一步推算得出6月1日是星期一。

师:这也是根据日历而得出的结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生2:可以从5月1日开始向后数,从而得出6月1日是星期一。

师:这种方法也不是不可行,就是比较烦琐。是否还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生3:可以一周一周去数。

师:能具体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3:从5月1日是星期五可以推导出5月8日也是星期五,进而得出5月15日是星期五,再得出5月22日是星期五,进一步得出5月29日也是星期五,再向后推数三天即可得出6月1日是星期一。(教师板书)

师:生3的方法简单了许多,那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学生陷入沉思)

师(拾级而上):大家看,根据生3的阐述,这里一共有五个星期五,还余了3天。

生4:老师,我知道了,可以用31÷7=4……3。

师:推算的过程呢?

生4:从5月1日到6月1日里有4个星期余3天,而5月1日是星期五,再往后推数三天,就是星期一,所以6月1日是星期一。

……

这样,教师通过层层推进,有目的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逐步上升的阶段,并在教师的点拨下,稳步向前推进,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正是有了教师层次性的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感受越发深刻,问题本质一步步由模糊变得清晰,思维得到递进式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导”,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打造充满生机与智慧、师生共同进步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主导地位引导实践
逆势而动:美元主导地位掩盖了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崛起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兼论高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教育问题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