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策略分析

2020-09-21韩雅琪

考试周刊 2020年65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摘 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力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华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是超越地缘和血统的核心存在,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开发《华夏礼仪的智慧》课程,正是希望通过华夏礼仪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浸润式的体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深厚感情,成为知礼、懂礼的“谦谦君子”。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解;华夏礼仪;校本课程

2016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相关成果。该成果历时三年,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自此,“核心素养”有力地推动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原动力。

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与建构、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素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版)就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提出了宏观性的意见指导。但是具体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素养培养真正落地,仍需要广大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摸索、探讨和实践。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构建和开发的主体作用,鼓励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建设中,加强语文学习活动中内容和目标的整合,形成与教材相呼应的开放的教学格局,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

基于此,笔者通过《文化行——华夏礼仪智慧》校本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探索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 课程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再次明确了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语文学科肩负着传承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因此必须重视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华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是超越地缘和血统的核心存在,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正所谓“不知礼,无以立”。开发《华夏礼仪的智慧》课程,正是希望通過华夏礼仪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浸润式的体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深厚感情,成为知礼、懂礼的“谦谦君子”。

(二)配合必修课中经典文言文的教学

语文教材中汇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语文教师熟悉教材,且善于把教材中的课例、理论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让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充分得到运用。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和古诗的比例占到半壁江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对经典古诗文的认知和熟读正是其题中之义。

正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不学诗,无以言”,讲授华夏的礼仪文化必然离不开对许多丰富的古诗文篇章的讲解和学习。本课程的开设也意在弥补必修课程中古诗文教学的一些缺憾,对必修课程做必要补充,让曾经陌生的“礼乐文字”和学生生活联系到一起,培养其对经典文字的特殊情感。

(三)增强语文学科教育的实践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强调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情境教学”,培养情境中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通过语文课程实践,让学生头脑“动起来”、手脚“动起来”,不宜简单停留在追求语文“静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礼仪文化”在必修课的教学中总是显得严肃和遥远,然而事实上,它却渗透并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本课程的开设,特别重视组织学生亲身参与礼仪实践活动,如中秋祭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等,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生活,体验礼仪文化的魅力。

(四)开发生动活泼的选修课程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当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课堂活动,创设综合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礼仪文化的教学活动,将充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分小组合作学习礼仪,并提供展示的表演平台。此外,通过延请一些专家的讲座,使学生提前接触到更专业的礼乐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总之,让选修课堂焕发其生命力,真正感染每一个学生。

二、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良好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在古代汉语和汉字的习得上掌握了基本的能力。由于日常生活的局限,对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比较陌生和薄弱,因此在开设选修课时,更多考虑其在这方面的兴趣培养,为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及今后文言文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三、 课程目标

语言的表达与交流: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知识,能在具体的交际情境和文化情境中能够初步描述多样的华夏礼仪现象。

发展逻辑思维: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就课上所介绍的礼仪内容,有理有据地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并运用批评性思维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礼仪文化。

审美体验与评价:能够在传统礼仪文化的课程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趣味、提升美学品位,练就美学眼力,掌握鉴赏评价的方法。

传承中华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养语文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四、 设计思路

我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千头万绪,因此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体系将其组织起来以进行教学。礼仪文化大体可分为四类: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日常生活、民间信仰。四个部分的内容,需要一个学年的时间完成。每个学年的课时在34~36课时之间。

五、 设计方案

六、 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取综合测评方法给定学生成绩。综合测评方法强调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的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的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结合。本课程考核主张以多元化、全方位、持续性、民主化的考核方式取代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能力、科研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之中。教师以每个单元为单位设计考核办法,组织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自我考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3]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4]许嘉璐.古代衣食住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5]彭林.中国古代文明礼仪[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

韩雅琪,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