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2020-09-10王明杰余润阳姜胜

新教育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师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王明杰 余润阳 姜胜

摘要: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更高的的双重压力下,相当部分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但是,创业之路何其艰难,而创业能力对创业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清楚创新创业教育都包括哪些内容、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实践

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我国一直在倡导构建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创业人才。大学生作为社会就业的主力军,面对愈加严重的就业形势,拥有创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众所周知,相比较普通的工作来说,创业非常复杂,要想成功,创业者必须具有方方面面的能力。那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创业信念。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倾向于事业单位等“铁饭碗”,不愿意拼搏,更不敢拼搏,没有创业的意识,更不愿意吃苦创业。树立大学生的创业信念,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动机、远大理想、吃苦精神、坚强意志等方面入手。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创业中,不畏失败、百折不挠,锻炼自己坚韧的意志品质,更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的人生价值。

其次,相关知识。在创业时,大学生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關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要具备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因此,在校时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对创业领域的知识深入涉猎,以及与法律、管理等相关的综合性知识。

再次,工作能力。在创业的实际操作中,大学生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大学生就要能够在复杂的复杂的环境中做出理智的判断,能够合理规划、统筹兼顾,能够合理的使用和支配人、财、物,更能够勇于进取、开拓创新。

最后,社交能力。在创业中,大学生肯定要与人打交道,大量的接触社会,要面对众多问题、承担很多风险。因此,在创业活动中,大学生要善于沟通交流,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的形式,要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要妥善处理与公众之间关系。当然,还要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

从以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智能性特征,需要智能发挥协调和整合各种能力的作用;具有创造性特征,面对突发的问题、潜在的风险,需要迅速做出适当的决策,创造性的予以解决;具有个性化特征,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明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信念,不同的知识,由此具有不同的创业能力,取得成就也不同[1]。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因人而异,切不可千篇一律。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大学生掌握创业理论、培养创业精神、提升知识技能带来很大阻碍。

(一)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失准,创业内涵理解偏差

当前,很多高校对我国大力提倡创业教育没有清楚的认识,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固守传统,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于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一些高校开展的所谓创业教育,仅仅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进行理论授课,并没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大学生更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创业教育,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鼓励和倡导开展,但高校对其理解存在很大偏差,进行了大量创业知识的灌输,没有为大学生搭建从事实践操作的平台。于是,在高校,学生能写出一份很漂亮的创业计划书,但真的到了进行创业时,却一筹莫展,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理论授课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教学目的不明确、考核标准不清晰、教学教材不系统等。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整个教学体系在融合度上存在很大问题,与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效的结合与渗透,这就导致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2]。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业教育和其他专业课程教育之间难以得到有效的匹配,大学生很将学到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应用到所学专业,这样的话,即便以后大学生取得创业成就,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是没有用的,更会负面印象更会成几何倍的波及学生家长、社会。与此同时,一些高校顾此失彼,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将重心放在了创新创业教育上。这种非此即彼的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至于孤立割据的地位,处于互相排斥的关系,破坏了二者本应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良性关系。

创新创业课程,其授课内容不够完整。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如创业前期筹划、企业创办和起步、企业发展、企业成熟、业务拓展等,还很欠缺,教材体系有待完善,甚至缺乏权威性的教材,导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挖掘方面,在创业精神的培养方面,在创业心理的把握方面,在创业基本知识的讲解、创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三)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师资力量

创业教育课程与一般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非专业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方面有很多先天性不足。

在大多数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授课的教师是辅导员和其他管理者,而他们主要负责学生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数量上不足,另一方面他们仅仅是作为兼课老师,大多数缺乏创业教育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缺乏对创业教育系统深入的研究,于是出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在进行未来发展规划时,主要考虑各专业的发展规划,侧重于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3]。

而负责相关理论授课的教师,有过成功创业实践经验的凤毛麟角,让他们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困难,因为他们的专业与之不相匹配。这些授课老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相关经验,也很难形成自己的创业理论研究、创业观点,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述教材内容[4]。授课教师不能够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和教育时就很困难,于是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动力就不足,必然影响学生的创业活动。不过,让这些授课教师到校外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很不现实,因为他们受到教育体制的限制,很难放弃手头的工作。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直接从问题所在之处着手解决,而且方法要有所创新。

(一)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设立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教学科目,这些科目结构上合理和特征上突出,重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如“创业管理学”“创业心理学”,形式可以多样,系统性培训、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多讲授一些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方法、创业案例等,并予以学分,将其列入各专业培养计划[5]。

创新创业课程要突出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富有实践应用性,与各专业高度匹配。将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创设一些富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且,实时地跟进最新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及时的应用于本校创业教育中,提高相关教学的专业前沿性,优化相关教学的水平。同时,积极利用校友、专业老师的资源,建立与各个专业相关的创业经典案例库,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适当的提供一些实践平台。

(二)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配备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包括教育观念、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探索精神等。

对于从事创业教育的现任教师,培训力度要加大。比如,参加一些高级别的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班,聆听专家讲解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促使教师全面的了解国际上创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同时,高校应尽可能的提供平台、提供条件,让教师可以实际操作创业、体验创业,提高授课理论水平以及创业实践能力。

聘请社会各界专家加入到高校创业教育。创业必然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所聘请的专家也应来自不同的领域,大学生就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得到创业指导。比如,可以聘请成功企业家、技术专家、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法律专家、政府人员等等,分别从成功经验、领域科技、配套服务、投资策略、法律知识、创业政策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成系统的创业教育。

(三)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可以有效的结合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体验创业实践的平台,帮助大学生积累经验、挖掘潜力,对创业环境有更深的认知。为此,高校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

1.在高校内部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给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帮助,包括项目策划、专业指导、资金支持、优惠政策等,提供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硬件软件资源,包括计算机、实验室、仪器设备。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建立一些小型经济实体,如饭店、旅店、超市、快递中心等,象征性的收取租金,承包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体验基本创业。

2.与校外企业开展合作,以企业作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生产实习、岗位锻炼的机会。通过在企业中的实习锻炼,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所需的各种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的基本技能。能力稍强的学生,还可能掌握一些应用技术和前沿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自主创新,做进一步科学研究。这样的校外企业平台,不但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前对社会有了较为深层次的了解。当然,这些校外实践基地的筹建,必须依靠校内教师的各种资源,而且这些企业要安全可靠、适合学生实习、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生产能力,能够为学生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能够与高校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

(四)培育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正面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校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 进步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

1.重视培育校园环境文化。校园建设要突出个性化,环境资源本身的教育价值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大学生处于个性化成长的良好氛围中。一方面,校园建设要体现所在地区的地域性特点,继承和发展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自身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可以从挖掘校园人文历史遗迹入手,不但增强了校园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可以突出学校的个性特色。

2.重视培育校园网络文化。由于网络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那么,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宣传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先进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内置于自媒体中,拓展教学方法,扩大推广路径,使校园网络文化能够更好的引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五)创新创业教育要分流培養

在高校中,横向比较来看,学生的素质层次不齐、有所差异,;纵向比较来看,不同时间段的大学生,其学习特点也不同,对教育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诉求。那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应该随之分层次、分阶段。

1.依据学生素质差异,进行分层次培养。针对不同素质的学生,如果高校忽略这一特征而用相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那么后进的学生就会对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失去兴趣,不但会对创业产生不良影响,更会对其就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心理。而依据学生素质差异,实施科学的分层次培养,一方面提高了教学计划落实的效果,另一方面满足了不同素质的大学生发展要求,体现了个性化教育。比如,西藏民族大学就根据区内外生源素质的不同,采用了两套培养方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将区外学生培养为学术理论型人才,将藏区的学生培养为实际应用型人才,一方面非常贴合西藏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了藏区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区外学生毕业后要出区,因此培养的标准与区外高校保持一致,不会降低其就业优势。于是,在学习做到了分层,在就业上做到了分级。

2.依据学生成长阶段,进行分阶段培养。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成长特点也不同,创业教育也要以此而不同。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刚进入大学,需要时间来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以后如何发展认识很模糊。对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性思维,引导他们明确发展方向,待到熟悉大学环境、对自己有了基本的认识,初步制订大学四年学习规划;等到了大二、大三,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专业技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对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但要全面开展,更要深入开展,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待到人生另一个十字路口——大四时,大学生不管在学习程度方面,还是创新创业能力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高。而对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鼓励为主,多鼓励学生正视社会、面对现实,多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应用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为毕业后的就创业积累实践经验[6]。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还对大学生就业十分有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这不仅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社会更是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03):8-9.

[2]李亚员.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69-71.

[3]张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初探[J].学周刊,2016(35):36-37

[4]刘聪.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6(10):84-86.

[5]孙岩.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16(07):128

[6]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53-55.

猜你喜欢

师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