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文素养视角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走向

2020-09-10韩阳

体育风尚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化全面发展人文素养

韩阳

摘要:不断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增强竞技体育人才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迫切要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深入探讨了目前高等体育院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理念异化、模式僵化、人才社会适应力弱化的实然困境,强调加强竞技体育人才人文素养教育,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消解“三化”困境的应然走向,实现这一转向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轉变、多元教育模式的建立、竞技体育教育队伍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人文素养;竞技体育人才;全面发展;“三化”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伴着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42.7%[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伴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于各类人才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竞技体育人才作为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紧缺人才其培养同样遵循这一方向的指导。由于历史原因,国家为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在宏观层面给予了众多优惠政策,如通过体育特长生的认定,可以降低文化课方面的录取标准来提升他们考入高等院校的概率。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一直以“三从一大”训练作为重点,人文素养培养成为一般的补充内容,培养的大部分竞技体育人才是运动的加强版,却是人文素养的残缺品。学者杨叔子强调:“人文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存活、社会进退,事业成败[2]”,因此当下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竞技体育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

一、概念界定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精神世界[3]。

二、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境

(一)竞技体育教育理念异化

马克思·韦伯将人类的理性区分为重视行为本身的价值理性和重视行为结果的工具理性。人类的任何实践都离不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选择。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同样面临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问题。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挟制以及整个社会评价体系的制约,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服务于增强身体素质,提升竞技水平,不断获得荣誉的技术性目标从而导致在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工具理性的不断膨胀。而人文素养的培育由于从一开始就处于“补充者”的角色,基本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价值理性被渐渐忽视。工具理性的不断膨胀反映的是竞技体育理念的异化状态,试图以单一的竞技体育成绩指标为学生的成长定性,忽视了教育的本原价值存在——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僵化

当前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期初是针对计划经济时代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进行的,必然要形成过分专业化和过早专业化的格局[4]。基于此,高校专业的设置上也是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根本,人们获取的各类知识相当偏狭。此外,行业内部职业培训体系的缺乏直接促成了行业与高校之间“订单产品”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囿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更是如此。在这种人才观的引导下,竞技体育人才教育体制渐趋僵硬,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渗透到旧有的教育机制中。长期成长于“病态”的培养模式中,运动员由于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逐渐“非人”化,服用兴奋剂、赌球等体育异化现象的出现也就不是偶然。

(三)竞技体育人才社会适应能力弱化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上不断涌现新现象、新事物,对人们理性分析和认识社会有了更高要求,对人才能力要求更加多元。而竞技体育人才要做到与社会要求的更好衔接,不被社会环境所孤立淘汰,就需要在保证运动水准的同时,加强理性思维能力、情感道德修养等人文素养的培育。由于“三从一大”训练模式下,竞技体育人才长时间进行专业训练,甚至是长年封闭式训练,生活空间有很强的局限性[5]。训练的封闭性决定了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做到接续与跟进,往往采用突击式的方式进行弥补,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学习兴趣减弱,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无法得到应有的提升,直接导致竞技体育人才社会适应力的严重弱化。在运动员退役后,由于适应力不足,其后续就业难、发展方向少则成为了新的社会问题。

三、人文素养视角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应然走向

(一)以竞技体育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准,转变教育理念

观念转变是行为的先导。高等院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也必须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重视竞技人才的全面发展,促成竞技体育人才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短期价值与长远价值相统一。此外,竞技人才培养涉及政府、学院、教师等多元主体,唯有自上而下实现多元主体观念的全方位转变方能打好竞技体育人才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应注重宏观政策的引导,渐进性地在对竞技体育人才的评价中引入人文素养的评价指标,促进评价方案的多元化改革,改变原先“唯成绩论”、“唯金牌论”的单一评价体系。高等院校应因时因地落实国家政策,重建校园文化,引导学生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应明确引导者的角色,强化自身的角色属性,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竞技训练的过程中。长此以往,自上而下,精耕细作,不断提升学生们人文素养的思想认知,打好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基础。

(二)以创新精神为引领,探索竞技体育人才多元教育模式

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敢于创新,大胆求变。体育科学发展永无止境,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等体育院校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精神,积极征求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在遵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规律与尊重运动员身份特殊性的基础上,明晰竞技体育训练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深入探索竞技体育人才提升人文素养的多元化方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勇于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和“订单产品”式的人才培养方式,自我革命,加强竞技训练教练员与人文素养课程负责老师的沟通,促进人文素养教育与体育训练的有机结合。

(三)以加强源头教育为要旨,提高竞技体育教育队伍人文素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练员、教师是竞技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学生涵养人文精神的源头活水,对竞技体育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人文素养普遍不高,因此做好竞技体育教练员的人文素养提升工作十分必要。竞技体育教练员、教师在巩固提升自身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知识的学习,在竞技体育训练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任务的具体安排上融入人文素养的教育。此外,应广泛吸引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优秀教师参与到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中,解决文化课知识同体育课教学内容两张皮的现状,深挖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体育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结论

人文素养教育是当下提升竞技体育人才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力的关键一环。由于社会评价体系制约等历史因素,我国当前高等院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陷入教育理念异化,培养模式僵化,人才社会适应力弱化的“三化”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的人才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凸显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价值,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向提供了思想引导,高等院校应积极促进人文素养教育同体育人才培养的协同互进,重视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探索多元教育模式、提升竞技体育教育队伍人文素养水平,更好汇聚竞技体育人才在实现体育强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我国高等教育统计公报发布,大学入学率高达42.7% http://www.sohu.com/a/ 156585665_583552

[2]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3,22 (2):7-10.

[3]大学生人文素养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5%AD%A6%E7%94%9F%E4%BA%BA%E6%96%87%E7%B4%A0%E5%85%BB/18721778

[4][5]高航.体育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培养竞技人才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31 (05):85-88.

猜你喜欢

三化全面发展人文素养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