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师范大学学生垃圾分类基本素质探究

2020-09-02侯思涵陈艳冬谢朝美

现代交际 2020年13期
关键词:山东师范大学垃圾分类学生

侯思涵 陈艳冬 谢朝美

摘要:随着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在上海得以贯彻实施,校园垃圾的强制分类也迫在眉睫。对大学校园学生的垃圾分类知识水平、情感态度和行为举止的调查分析,有助于学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通过构建“四维十域”的理论框架,设计出调查问卷并对全校22个学院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论表明,山东师范大学校园的垃圾分类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当前校园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校园垃圾分类的建议,以期改变校园垃圾分类的现状。

关键词:垃圾分类 学生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052-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各种垃圾的混合扔放,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不仅垃圾没有得到循环再利用导致间接浪费,而且占用大量的垃圾填埋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局面。另一方面给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没有经过分类的垃圾长期堆放就会产生有害的物质,散播在大气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由于垃圾引发的问题比如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等已经影响到城市的正常发展与运行,甚至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在国内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有效地处理垃圾势在必行。根据国家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依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基本原则,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能够有效改善城乡卫生环境状况,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的效率,从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高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1]。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愈发强调在新时期发展格局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无论是政策出台还是国家的方向都旨在构建新型的垃圾分类新格局。

通过校园内的调查,了解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之后,在校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程度、自身对于垃圾分類的意愿状况,同时探究高校中影响垃圾分类的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并结合山东师范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一方面多渠道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引起更多在校大学生对垃圾分类政策的关注,增强大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提升其垃圾分类的意愿。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垃圾分类氛围,改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文明校园。另一方面,完善校园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优化现有的卫生检查制度。自主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减少再次人工进行垃圾分类的成本,有助于推动济南市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形成示范效应。

一、学校基本情况概述

山东师范大学位于山东济南市,分为千佛山和长清湖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接近3884余亩,建筑面积有120余万平方米,共有3万余人。校园共有住宿区、教学区、办公区、科研试验区、餐饮商业区五个功能区域,生活垃圾与城市垃圾的种类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当前山东师范大学的垃圾处理模式依然沿用混合收集、混合运输的基本模式。此种类型的收运模式,导致垃圾的可再利用率不高,而且容易造成垃圾的二次污染。

从学校垃圾处理体系来看,当前山东师范大学的生活垃圾产生源大致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在教职工与学生住宿区域的垃圾,第二类是在教学区和行政办公区域的垃圾,第三类是在室外地区的垃圾,第四类是在食堂和购物区域的垃圾。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垃圾一般是由室内的垃圾处理桶进行第一步的收集,然后再转运到室外的人力垃圾收集车。在室内垃圾收集的过程中,一般物业的保洁人员会对垃圾进行一次分拣,将塑料瓶、玻璃瓶等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其他垃圾放入人力垃圾收集车。室外清扫区域的垃圾都是直接倒入室外垃圾桶,再有收运人员或者拾荒者对其中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回收。食堂和购物区的垃圾一般是由商家直接处理到人力垃圾收集车中。最后步骤就是由校园内部的垃圾清理人员,将人力垃圾收集车中的垃圾统一运到学校的垃圾转运站。其垃圾处理运营图大致过程如图1所示: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设计

本调查研究报告从社会心理学的心理结构角度出发,构建“四维十域”的调查研究结构,如图2。从基础信息调查、知识水平调查、行为调查和态度调查四个维度入手,细化为性别、学历、学科背景、知识掌握情况及来源调查、知识能力测评、一般分类行为调查、具体分类行为调查、当前校园垃圾处理方式的态度调查、当前基础设施满意度调查、强制垃圾分类态度调查十个领域。我们认为个体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源头,是垃圾分类工作的起点和受益者,全面研究和展示个体的垃圾分类心理,有助于帮助决策层了解垃圾分类政策的社会心理预期。垃圾分类工作的认知是个体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的基础,是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而垃圾分类的态度是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力,是由知识到行为转化的催化剂,有助于个体积极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以期实现既定行为的心理过程,在心理结构之中,起着支撑和调节作用。而垃圾分类行为的确立则是个体认知和态度的具体表现,也是对大学生行为测评的结果。

三、调查结果、原因与建议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采用了简单的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学校学生的性别、专业、学历层次等因素的构成分类,能够大致了解学校学生垃圾分类的知识、意志和行为的总体情况。数据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在垃圾分类的态度和知识方面的表现好于学生在行为领域的表现,体现出“知行不合一”。可见,尽管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态度方面调查结果良好,但是其垃圾分类行为不够积极,说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加强。同时也有极个别学生,对垃圾分类态度持消极态度,认为是学校在搞政绩工程,垃圾分类应该是物业公司的事情。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垃圾分类的知识水平和态度认知,消除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错误思想。学生在行为上的得分,低于赋值平均分,得分较低的题目是“提醒或指导同学进行垃圾分类”,说明学生垃圾分类行为需要强化,学生之间没能形成良好互动监督和群体约束关系,由此可见校园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

(二)问题原因

1.学生垃圾分类的知识水平依然较低

这一因素成为制约垃圾分类处理的首要原因。师生、员工是垃圾分类的主体,是实现垃圾源头分类的重要力量,其行为直接关乎垃圾分类的效果。从历史上来看,源于我国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开展较晚,公民垃圾分类能力不足。

2.受个人行为定势的影响,垃圾分类成效不明显

由于长期存在的“嫌麻烦、图方便”的普遍社会心理,导致很多人垃圾“随手扔”,而没有形成“随手分”的良好习惯。

3.相关制度尚未完善,垃圾分类工作缺乏统一管理

一方面,由于学校相关垃圾分类制度尚未制定,在缺少制度的刚性约束下,学生对于烦琐且有悖习惯的垃圾分类的认同度不高。缺乏监管奖惩机制,也阻碍了垃圾分类工作在学校的开展。另一方面,目前学校的垃圾分类工作缺乏统筹管理。生活垃圾一般是由物业公司所雇用的保洁员回收处理,其对垃圾的回收处理往往也不够专业。

4.垃圾分类设施陈旧、布置不合理

学校垃圾回收处理设施的数量不够、位置不合理,造成垃圾分类落实存在难点。部分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水平较高,但是在分类处理投放的过程中却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除此之外,学校由于对不同功能区域垃圾构成、投放特点的调查了解不充分,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也是当前垃圾分类工作不好开展的一个原因。

(三)建议

1.学校應当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教育与宣传工作,提升大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

学校对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应该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一个主体是学校的后勤处与学校学院的团委等机构,从上而下宣讲垃圾分类的知识,依靠党员青年服务队、班级团支部等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和行为引导活动,通过开展广泛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另外,主体是环保协会等学生团体,以及学校环境保护专业学生,通过两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的宣讲和帮扶活动,发挥两个主体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态度水平。

2.优化校园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学校垃圾分类硬件配套建设不足,学生对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不够高,校园垃圾回收处理站、垃圾桶的数量、位置、种类、密度的规划仍需优化。只有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才能让分好类的垃圾得以高效的处理。

3.制定一系列的行为约束、行为诱导和激励措施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行为得分远远低于知识和态度的得分。因此,学校应当制定一系列的行为约束措施、行为诱导措施、行为激励措施。对于不进行垃圾分类或者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人员进行惩罚,将垃圾分类的行为纳入学生日常行为分数考评之中,对于能够坚持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于垃圾分类的行为考评要公开、公正与公平,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制止不良的行为。

四、结语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行垃圾分类政策的意义影响广泛和深远。垃圾分类有时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发展。高等院校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探索构建全新的校园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这也是在为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通过对山东师范大学的调查,我们大致了解了当前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和行为动机情况。从微观角度对个体的分析,有利于推动学校源头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开展,为学校决策管理部门提供了参考资料,有助于其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生态中国添砖瓦。

参考文献:

[1]冯为为.垃圾分类要以“强制”实现“善治”[J].节能与环保,2017(7):32-33.

[2]江玉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定价模型与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9):135-137.

责任编辑:景辰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0445055)。

[作者简介]侯思涵,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国家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数字治理;环境治理;陈艳冬,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环境治理;谢朝美,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城市管理。

猜你喜欢

山东师范大学垃圾分类学生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Wood—Pile
赶不走的学生
A Study on Three Teaching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学生写话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杜传成、晋景、郭珍珍、李晓雯作品
山东师范大学各学院女篮队伍体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