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是真正的赢家?

2020-09-01秦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鲍德里亚劳伦斯消费主义

摘  要:19世纪以来,欧洲的经济迅速崛起,英镑支撑起了全球贸易体,经济极度繁荣。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消费不再意味着简单的物质交换,消费与物品的功能失去了联系,而成为了一种社会逻辑。商品成为了社会地位、名誉和身份的象征。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视角对劳伦斯的《木马赢家》进行解读,阐释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人们的消费欲望来摧毁人性而导致家庭破灭的,并揭示劳伦斯对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批判及对民众的同情。

关键词:木马赢家;消费主义;劳伦斯;鲍德里亚

作者简介:秦婷婷(1994-),女,汉族,四川省绵阳市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2

一、引言

劳伦斯被称为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巧的结构,打破了短篇小说要表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种情感或由一种情境引起一系列情感”的规则,颠覆了传统短篇小说的观念,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水准很高,堪称大师之列”。(里维斯,134)并且在主题和技巧上,“劳伦斯晚期的短篇小说倾向于高度抽象的表达,更关注寓言的普遍性,《木马赢家》可以说是他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李维屏,22)

《木马赢家》是一则关于小男孩保罗的寓言故事,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却缺乏关爱。母亲只在乎钱,父亲永远是缺失的状态。在母亲心中“有一个地方,那里没有爱,也不爱任何人”(劳伦斯,29)。为了赢得母亲的爱,保罗疯地的骑着他的木马去预知赛马场上的冠军。保罗将通过赌马赢得的钱全交给了母亲,但她却感受不到儿子的爱,只想要越来越多的钱。逐渐地,保罗的预测愈加困难。最终,他以生命换来了最后一次的成功预言。劳伦斯通过这个故事批判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造成的人性扭曲。一些学者从恋母情结、心理学及金钱与欲望等角度来探讨这个家庭的悲剧,但却未解释金钱是如何影响母亲的生活和心态,以及为什么她需要更多的钱。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视角,通过分析各人物的关系来阐释消费是如何导致悲剧的,并说明这个故事中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二、疏离的婚姻关系

“有位美妇人,本具有各种优势,然而她却不幸运。她为了爱情而结婚,但这爱却化为了灰烬”。(劳伦斯,3)母亲海丝特来自一个富裕家庭,她本是心中有爱之人,却因丈夫的“不幸”让爱化为乌有。丈夫究竟不幸在哪儿?“他们住在一栋舒适带花园的房子,拥有体贴的仆人,觉得比街上的任何人都高人一等。”(劳伦斯,3)但钱总是不够用,几乎不能维持他们不得不维持的社会地位。在消费社会中,他们成了物质的奴隶。这对夫妇微薄的收入无法维持上流社会体面、奢侈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总是缺钱,丈夫对此也无能为力。

“消费控制着人们的生活”。(鲍德里亚,34)这对夫妇虽然收入不多,却足够他们过着普通而幸福的生活。但他们选择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保留上流阶层的尊严,因此,他们总需要更多的钱来消费那些象征着他们身份和地位的东西。例如,“父亲的品位 总是非常时髦和昂贵,但他似乎永远不会做任何值得做的事情。这位对自己有极大信心的母亲,也没有比他做得更好,她的品味也和他一样昂贵”。(劳伦斯,4)家中始终要有名贵的酒,节日时,要送孩子们昂贵的玩具等都成了他们展现自己身份的形式。消费成了一种社会逻辑,变成了身份阶级的象征,因而他们为了维持社会地位,不得不大肆地去消费,结果便是入不敷出。保罗问母亲,为何他们一直用叔叔的车,而不自己买一辆。母亲说:“因为我们是家族的穷人”,“因为你的父亲运气不好”。(劳伦斯,6)母亲将所有的一切都归于不幸的父亲,从未想过他们的收入负担不起如此高昂的消费,从未考虑过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消费的欲望逻辑始终控制着这个家庭,爱情在这段婚姻中荡然无存,夫妻关系也日益疏远。在越来越物质化的环境中,他们陷入了消费与地位的恶性循环,成为了冰冷的机器,遗失了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

三、冷漠的母子之情

故事中,几乎所有的交谈都是围绕着金钱,家人之间的温情未有丝毫体现,甚至连最伟大的母爱也消失不见。劳伦斯通过扭曲的家庭关系揭露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弱点:亲情缺失,物质异化。母爱本是最原始、最本能、最纯洁的情感,然而文中的母爱却被贴上了“金钱”标签。小说中,家庭关系在追求物质与消费的过程中被异化和扭曲。工业文明使人们的消费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需求,所需要的不再是物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其背后象征的社会逻辑。人们倾向于购买稀有而浮华的商品来显示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资本主义利用消费使人们自愿地去摧毁正常的家庭生活,破坏夫妻间的和谐关系,甚至父母对孩子的舐犊之爱。

鲍德里亚指出了消费的本质,并对消费的社会逻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强调,这种逻辑不是个人拥有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一种不平等的富裕逻辑,一种产生和操纵社会的符号逻辑。换句话说,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不断改变他们的消费选择,以保持与下层阶级的距离。他们敏捷地从一种商品切换到另一种商品,享受着富足的梦幻。在《木马赢家》中,母亲美丽优雅,带着三个孩子,有几个仆人照料琐事。她本应满意目前的生活,却不知知足,总是需要钱来维持她的阶级品味和社会地位。她总是购买昂贵的物品,经常参加各种奢华的宴会,但她的孩子却瘦骨嶙峋。“她觉得孩子是强加给她的,她无法爱他们”。(劳伦斯,1)作为母亲,海丝特却只沉浸在消费与金钱的欲望中,只关心如何维持社会地位。她会送闪闪发光的木马给保罗做礼物,却是为上流社会的体面。在她的心里,她根本不爱任何人。

“必须得有更多的钱”(劳伦斯,3)这句话贯穿全文,即使保罗赌马获胜,得到了很多钱,这个声音却仍然在孩子们的耳边回荡。事实上,这是他们母亲的渴望,母亲一直不快乐,感受不到孩子们的爱。当她对保罗说话时,她的语气和态度总是“尖刻”、“疲惫”或“阴郁”的。她的形象也被重复的与“硬”、“冷”、“冰”和“沉重”等词联系在一起。保罗赌马赢得五千镑,他请律师在母亲每年生日时给她一千镑。母亲收到这笔钱时却并没感到高兴,只因她想一次性获得所有的钱。从始至终,她都未关心这笔钱的由来。当她得到这五千镑时,這个家庭奢侈的生活又重新兴旺起来。海丝特又开始频繁的参加宴会,儿子生病时也不例外。在保罗生命的尽头,心如冰封的母亲“向一块石头一样坐在他身边,没有悲伤和哀痛”。(劳伦斯,14)最终海丝特得到了想要的物质却失去了儿子,但她却早已麻木,感受不到失去亲人的痛。这一刻,海丝特的冷漠和无情显露无遗。这场悲剧的根源在于母亲对金钱和物质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母亲痴迷于消费,只能从浮华的生活中去寻找快感,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

四、缺失的父子之爱

《木马赢家》中对父亲的描述极少,他几乎没有出现过,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父亲本应是家中的顶梁柱,但他在家里却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妻子对他不再抱有期望,一味地认为是他的不幸致使这个家庭不富裕。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始终是缺席的,从未尽到父亲的职责。父亲在这个家庭的缺失,间接对孩子们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小说的第三段,父亲第一次出现,他是一个有前景的年轻人,在城里工作却无法承担家庭沉重的消费。“父亲总是出手大方、养成了一些颇费金钱的兴趣。似乎从来不会做一些值得一做的事。”(劳伦斯4)第四段提到母亲担心孩子们的学费,“她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必须去上学”。(劳伦斯,3)然而,在这种需要父亲的时候,他总是不在场。相反,文中却一直提到这位似乎永远只会做这种毫无意义的事。父亲不仅未尽到照顾家庭的责任,还热衷于各种活动。为了维持那所谓的社会地位,他必须为他昂贵的品味消费,参加各种聚会。“一个人越想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他就越需要购买稀有昂贵的物品。商品的价值已经与收益和身份绑定在一起。”(鲍德里亚,103)故事结尾,保罗病了,而当父亲凌晨一点回家时,第一件事不是去看孩子而是去调了一杯威士忌和苏打水。保罗临死前,父亲仍然无动于衷。最后,保罗用他的生命预测出了下次赛马的获胜者,父亲的反应却是冷冰冰的。作为父亲,完全不知孩子每天在做什么,内心想的只有自己,在金钱的世界越陷越深。在消费社会的主导下,商品和人都异化了。人们被金钱和消费驱动,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尊严,他们也就成为了市场上的商品,只拥有了加速商品流通的功能。他們都迷失在金钱和消费的旋涡,无法自拔,最终沦为毫无情感的机器,失去了爱的能力,造成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悲剧。

五、结语

消费主义带来的是人性的泯灭,爱与亲情成为强加的负担,家人之间的联系需要靠金钱来维系。对金钱和消费无止境的欲望成为了家庭的诅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金钱和物质所覆盖。作者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真实状态,批判了精神空虚,物质浮华的社会。故事中,保罗为了让母亲开心,为了让“必须得有更多的钱”的声音消失,而疯狂赚钱,但母亲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最后,保罗赢得了8万英镑却输了生命,父母也失去了孩子,失去了爱的能力。因此,即使保罗有预测的能力,赚了很多钱,但他不是他生命的赢家。所以说,他们都是欲望、金钱和消费的输家。

参考文献:

[1]Leavis, F. R. D. H. Lawrence: Novelist[M]. London: Penguin Books,1955.

[2]Lawrence,D. H. The Rocking Horse Winner[M]. London:Perfection Learning Corporation,1982

[3]Lawrence D H. Lady Chatterleys Lover[M]. New York City: Bantam Books, 1968.

[4]李维屏等·英国短篇小说史[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让. 鲍德里亚. 刘成富,全志钢译. 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鲍德里亚劳伦斯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关于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研究的文献综述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