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专题片音乐审美与叙事表达分析

2020-08-28全明霞

新闻爱好者 2020年6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

全明霞

【摘要】电视相较于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等,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视觉和听觉双重功能。如果用数学上的算式对电视专题片进行结构解析,那么应当是:镜头+解说+音乐+同期声=专题片。由此可见,电视专题片是在技术先行的条件下,影像艺术和声音艺术的结合体。音乐作为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艺术再造能力,其审美和叙事功能对专题片的意境和情感有着提升、强化作用。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音乐审美;叙事表达

电视自诞生之日就是声画合一的艺术形态,是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视听兼备的时空艺术。长期以来,新闻、专题片、电视文艺(电视剧)是电视的主要节目形态,被戏称为“三驾马车”或“金三角”。专题片是中国电视界的一种特有称谓,主题表现明确、创作意图明显,核心诉求是要达到有针对性的宣传效果,国外一般称为“宣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借鉴国外纪录片(Documentary)节目形式,通过真实、客观、跟随、不介入等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核心是“记录”。业界和学界对专题片、纪录片这两种节目形态的区别及各自特点多有探讨,但至今也没有形成权威、统一的概念标准。在电视节目制作实践中,这两种类别节目相互借鉴,逐渐融合。所以,本文在论述专题片中音乐的功能、审美和叙事时不加刻意区分。

一、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功能分析

音乐作为电视专题片的标配元素,与镜头和解说词共同形成了具有超强黏性的一体化表达。严格意义上讲,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形式,不能直接发挥说明内容、解释现象、阐述故事的作用,但是却有着极强的象征性和表现功能。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有着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气氛、深化主体内容、连接前后结构、抒发情感情绪等多方面的功能。

(一)塑造人物形象

按照题材进行分类,专题片的种类很多,但是人物类专题片是大种类、大门类。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物塑造好了,专题片就成功了。音乐是艺术家对人类生活的观照,通过乐曲的旋律和乐器的质感,让音调、音色、节奏和旋律具有特定的意味和意向,就能够传神地描摹出人物的形象、气质和心理活动,对专题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表现起到积极作用。

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通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去突出人物的某一特征。准确到位的音乐能够和人物形象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浑然一体、有机融合的效果。

(二)渲染环境气氛

音乐在表述环境和渲染情绪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适当的音乐能够单独或与镜头、解说词一起传递给观众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出画面语言和文学语言之外的更加多元、多彩的语境和意境。音乐可以通过深化视觉效果,为整部专题片渲染一种总体的环境气氛或者基本的基调,也能够对专题片中的一个故事或一段情节进行情绪和氛围的营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不同地域的美食时,就特别注意加入當地的独特乐器演绎出来的地方和民族曲调,特色美食与特色音乐相互渲染。这样既增强了乡音乡情,又丰富了全片的音乐节奏,把美食和产生美食的环境、地域彰显得恰如其分。

(三)深化主题内容

音乐的主题往往是鲜明的,通过与镜头和解说词的融合融会,能够深化专题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拓展出观众情感体验和想象表现的空间。

在人文和自然类专题片或纪录片中,音乐的主要作用在于“把故事说生动”,为观众提供镜头之外的内容信息和情感畅想。《舌尖上的中国》中对每一道菜的描述,辅助于特有的音乐,充分调动起观众听觉的形象化思维,通过屏幕似乎能把观众“带”到现场,体验出酸辣鲜香的味觉享受。

(四)连接前后结构

由于专题片或纪录片的主体元素是镜头,因此在后期编辑的时候就经常采用平行“蒙太奇”的编辑手法,一些看起来缺乏逻辑性、连贯性的镜头被组合剪辑在一起。这时候,音乐就发挥了连接、链接,凝聚、凝结的功能,串联、整合起不同的镜头,形成统一的观感。

专题片《梦幻漓江的孩子们》的片头画面是一群精灵一样的小演员表演着各种高难度的杂技动作,舞台背景是清丽的桂林山水,一组组镜头构成了一幅隽永的水墨画卷,音色明亮的现代电子乐器弹奏出极强的音符,引导出节奏明快的旋律,在推出片头字幕时,加入了动感空灵的修饰性音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抒发情感情绪

音乐最大的长处在于可高度概括并表现人类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细致的情感。或是悲痛、伤心,或是紧张、惊恐,或是快乐、喜悦,等等。这些与音乐伴随的场景,确定、强化和改变着观众对专题片的观感,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体现着镜头之外的情感、情绪。

纪录片《功夫少林》的主题内容是围绕“功夫”这一独特内涵的介质展开的,音乐的选取主要突出神秘感和冲击力。现代音乐节奏强烈,民族旋律古朴悠扬,二者相辅相成,层次丰富,富有动感,立体地表现出少林功夫的神奇和功夫人追求的情怀。

电视专题片作为“声画合一”的节目形态,声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一定声画合一,相得益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编导创作能力的提升,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日益精良,这就对录音师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把握片子的主题、风格、结构、镜头等多种元素,充分构思和运用解说、同期声、音乐等声音形式,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音响效果,从而满足观众不断提升的观赏需求。

二、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审美分析

音乐作为专题片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既不能当作一种独立存在的听觉艺术形式,也不能看作是镜头和解说词的从属或附属,应该站在人类社会中艺术与情感共鸣的高度,或者是审美的角度,将其视作具有独特美学功能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实现音乐对专题片再现真实场景、提升艺术品位、引发观众思考、传递文化意蕴等一般性功能的同时,体现出专题片的美感,使观众获得更高层次的信息认知和艺术享受。

(一)音乐要实现“写实”与“写意”的美学表达

在天地宇宙的物质世界中,自从出现了人类,也就随之产生了存在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意识。电视专题片在表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空灵的思想、精神的同时,也需要表达人类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对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反映称之为“写实”,对空灵的思想、精神的表达称之为“写意”。

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能够通过音调和节奏,表达出镜头难以达到的真实感,清晰呈现片子要描述的年代、地域、民族、文化、环境、情感,实现“写实”的美学表达。另外,专题片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主题和内容往往包含浪漫主义的情怀,有着显著的“写意”性表达。或轻松欢快、或气韵生动的音乐,能够在变化想象中对“写意”的内容进行表达。“写实”与“写意”并存,生活美和艺术美同在,音乐的力量渗透于专题片中,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带来了美好的体验。

(二)音乐使镜头之间具有和谐美、逻辑美

正如文学作品由一个个字词句组成一样,电视专题片是由一个个镜头剪辑而成的。镜头有全景、大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有推、拉、摇、移和航拍等不同方式,在按照一定的主题和思想进行编辑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逻辑。音乐在表现镜头之间的逻辑结构与和谐之美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常说,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在观看欣赏纪录片的时候,与镜头组接贴合的音乐基调和音乐风格,能够实现镜头之间的黏性连接,营造出和谐统一的审美感知。

如同写文章一样,一部好的专题片不仅要有凤头,还要配上好的豹尾,使观众在观看结束时留有余味,甚至回味无穷。专题片《心缘》记录了一个中原女子与一位藏区活佛同结心缘,在西藏高原共建藏区学校的故事。该片的结束部分,在藏族女孩深情地颂歌声中逐渐加入背景音乐,衬托女孩的歌声更加纯净,再渐入诵经、勒谐、果谐等藏区特有音效,慢慢引出风韵浓郁的民歌《喜马拉雅》,多层次的声音元素刻画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一步步烘托出主题氛围,歌声一直延续到片尾字幕,使观众感觉到余音缭绕,久久难息。

(三)音乐增添专题片的真实美和完整美

音乐的巧妙运用不仅能够从外部的视野观察被表达的人物或故事的真实美感,也同样能够实现观众希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愿望。真实是生活的基本原则,也是专题片和纪录片的灵魂所在。音乐在专题片中,不但能够体现真实的审美价值,而且还能够表现社会性的哲理,推动主题在真实与完整中得到升华。

好的专题片音乐,对展现镜头的和谐性,保证片子的完整性,增加节目的感染力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专题片的音乐作品,甚至可以脱离电视片而单独成篇,如专题片《话说长江》《三峡传说》,很多人没有看过,但这两部专题片的主题曲《长江之歌》和《乡恋》至今被人们传唱。这是音乐在增添专题片的真实美之外的另外一种完整美。

音乐是人类激发情感的一种物质形态和心理活动,是诉诸听觉的时空艺术和想象思维,音乐审美是音乐艺术的显著功能。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共振,感化于心,感念于情,使人心驰神往、心绪辗转,进而陶冶情操,触动情怀。当然,音乐的审美表现是多样、多彩的,在专题片中的应用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已。就是这样,已经是让人受益无穷、叹为观止了。

三、电视专题片中音乐叙事表达的实现方式

音乐可以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恐、惊等各种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常情况下,电视专题片依托镜头和解说词不足以体现所要求的复杂情绪。依靠合适的、多样的音乐来渲染情绪,调动情感,烘托气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为了增强音乐的叙事表达,实现电视传播效果,在当前电视专题片大量采用长镜头和航拍镜头的情况下,用节奏不同、演奏方式多元的音乐,丰富电视专题片的变化感,成为趋势。这也推动了电视专题片音乐选择与音乐编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一)要重视技术的应用

音乐是艺术表现,也要靠技术支撑。在影视节目创作中,录音早已扩展为“影视声音的艺术创作手段”,有“声音艺术构思”和“录音制作”两部分组成,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艺术构思的特殊创作方式。在科技显性发展和即时应用的时代,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音乐生产、创作手段,正在实现着音乐听觉艺术的视觉化演进。技术的硬核和音乐的彩衣相结合,开拓出音乐的蓝海疆域,这也为电视专题片的音乐创作和选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

(二)要采用符号性音乐

通过音乐提升电视专题片的美感,要有正确的理念和准确的形式。选择和建立音乐符号是专题片成功的前提。符号具有非常强的辨识性特征,通过重点故事情节和镜头的运用,加之多次播放帶来的信息刺激及强化,某段能够代表专题片的精神理念或思想情感的音乐,就形成了该节目的代表性符号。如《舌尖上的中国》主题音乐一旦响起,大家就有品尝美食的冲动和欲望;《记住乡愁》的主题曲一旦播放,就会牵动起大家对故乡的思念。这种符号性的音乐,在扩展观众情感联想的同时,也丰富了音乐的叙事功能和情感表达。

(三)要把握好音乐节奏

音乐本身是有节奏感和调性的艺术。音乐的节奏有细微处的精雕细琢,有宏观处的大气磅礴。在电视专题片中,依靠音乐的节奏感和调性,使得专题片具有细节雕琢的细节美,前后连贯的整体美和起承转合的调性美。由点到线,连线成面,多面塑造成立体,这样,从一个个音符、音节到呼应整体节目的音乐,就塑造出专题片的节奏感和基调。

(四)音乐运用要“低调”

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的功能和审美都至关重要。但是,也不是说音乐就一定要贯穿始终、一曲到底。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既要体现功能,也要适度隐身,学会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将音乐的美好和美感传递给观众。这就要求对音乐的选择和使用要把握好“度”,掌握好“调”,不宜少也不该多,不宜单调也不能突兀。应该做到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实现镜头、解说词和音乐在叙事时的协调一致、共融共进。

电视专题片是向观众传播一种价值观并进行情感交流的传播方式,音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实现音乐叙事表达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最基本的还是要做到服务于主题、与节奏相符合、满足情感需要等原则。让音乐和镜头、解说词在一条轨道上有节奏地前行,电视专题片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四、结语

音乐在抒发情感、沟通心灵、感染情绪上具有巨大能量。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和镜头、解说词是互动和契合的关系。镜头为解说词和音乐提供形象的场景,音乐和解说词为镜头烘托意境和想象空间。在三者关系的处理上,通过采用声画同步、声画平行、声画对立等方式,能够强化专题片的主题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他们在观看节目时产生更多的联想。总之,不同声音元素,尤其是音乐元素的适当运用,可以塑造出独特的声音形象,构建特定的声音节奏,与镜头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共同创作出艺术水平高、感染力强的优秀电视专题片,达到观众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一致性。让音乐成为推进电视专题片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实现观众观看时的审美愉悦,是电视专题片创作的永恒课题。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简析高中音乐的审美教学
论音乐教学品德培育的渗透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