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17-02-16杜思伟

关键词:音乐审美自我教育大学生

杜思伟

摘 要: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往往被忽视。文章从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义出发,提出了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能力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音乐审美;自我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72-03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更多地体现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向中,在高校中音乐专业(师范的,可以类比表演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则很少被关注和提及。音乐审美能力似乎是在众多技能和理论课程的学习中自然就获得了,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这种现象已经体现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是否合格的问题上来。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关注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而审美性则需要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本身中体现出来。新教育背景对音乐教师教学的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一个音乐审美能力低下的教师如何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整合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来实施自己“美”的教学呢?因此,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与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自我教育

当下对大学教育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大学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在就业观念关照下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形成就是朝着未来职业的方向来完善自己: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调整自我原本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提高专业特长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一种需要,成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动力与源泉。同时学生对自身审美理想和品位提高的渴望同样要求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的自我教育,是一种积极的、自发的个性要求,希望通过有目的、系统的学习来完善自我。

(二)音乐审美能力关照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

在形成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和品位等)上,自我教育的意义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因素来判断。

第一,自我教育是调整与平衡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规范的手段。学生渴望按照社会价值定向、社会公认的审美艺术价值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来进行自我完善。这种审美自我完善的要求源自自我审美表现和社会审美判断所进行的比较。学生通过比较自我对审美价值、审美判断、艺术想象力及艺术评价的价值,以及周围学生对此的看法和意见,同教师的审美判断之间的差异等,这

种差异性唤起学生对自我认识产生疑惑,为达到调节自我和社会价值观平衡关系上的需要,就希望发展原有的审美品位以期达到完美的审美表现上来。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的审美判断是完善的、完美的、符合标准的还是不是?为什么?”100个学生中88%的会回答不是。因为他们比较自己和社会公认的评价经常是不一样的,譬如:“我为什么无法喜欢某个音乐家的作品,虽然我知道他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等忐忑不安的回答。自我对音乐的判断和公认的评价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了矛盾。此时如果教师能抓住时机,从音乐本身进行引导、分析、评价和判断,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一种形式上的权威判断,那么对于学生审美自我教育产生的迫切性就成为一种积极的促进因素。

第二,自我教育使学生主体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品位的独特性必须使自己与他人有所区分。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能够保持和发展学生审美意识与评价独特性的方法。刻板的、标准的、公式化的价值判断在审美意象上给学生带来的只能是影响其审美判断的独立水平,所以审美自我教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自我认识在不断地发展着,首先,学生通过分析自我活动、自我行为的结果和自己同学的行为、社会标准来进行比较,那么教师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提前教会学生来分析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其次,自我认识发生的方式是认识他人和自己的关系,他人具有品质的评价以及评价的行为和活动等。比较这些评价,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意见和自己的独特的评价来比较,学生因此制定出自己认可的评价。最后,自我认识也产生在自我的情绪、思想和感觉中。自我观察不只是观察当前的心理活动和感受的过程,还可通过回想的方式来还原过去的事件、状况、行为举止,并分析和查明当前的行为和发生这些情况时的自我行为与评价的联系原因。自我认识不只是简单的认识评价和理论关系基础的优点与缺点,而且要在自我教育中经常对自我的心理和实践活动进行自我检查与测评。此时学生不仅仅是受教育的客体,而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教育自己把自我努力、自我完善当成一种日常的品质。

二、大學生审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路径

自我教育的认识是从建立自我经验的“我”出发,带有深刻的审美体验性,所以,我们更希望自我完善不只是在社会需要动机的基础上产生,而是能够在单纯的、独特的自我认识和需要的动机下产生。所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艺术经验的拓宽和积累同样是一个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储备音乐审美知识、能力和经验,为他们发展独立的审美表现、建立完善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品位提供了可能。

(一)音乐教师应关注教学经验的积累

一般认为学生有效审美教育往往依靠的是教师外在对他们的影响,我们尝试从自我审美教育出发来观察学生审美理想和趣味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这个层面来观察自我教育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管理,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不是直接就形成的,而是通过间接的刺激来形成的。这体现在两个因素上:学生通过自我调整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学生所具有的审美技术经验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

学生原有的审美判断在自觉的意识下产生时,对音乐的审美评价不是马上就形成的,而是不断探索和构建的结果。学生在此过程中要树立信心,经常不断地更新审美完善自我的内容,在不断的审美艺术实践中让艺术品位的形成成为可能。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音乐教师—音乐家似乎拥有一种天赋,他们不需要进行预先的音乐学习就能直接对音乐客体进行审美评价和判断活动。这些音乐教师和音乐家通常在自己日常的活动中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任何时候他们都能处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他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浑然天成的。其实这是长时间的科学训练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他们在自我审美过程中驾轻就熟。

其实,每个教师—音乐家自我职业完善的过程都是尝试研究自己、分析(反射)自己的职业活动,不断地思考有效的、可变的教学方法,分析音乐活动的内容并设法制定最初的目标。他们这种活动的内容具有教学法的属性。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教师拥有的不仅仅只是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巧,还应认识到取得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并拥有认知理论和实现自我职业活动的原理与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自己更深刻地认识教师职业活动的辩证性,合理使用有争论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生动地表现课本或教材计划要求的内容。俄罗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阿布杜林和尼卡拉尔夫认为:“教师独具的社会性经验,是教学方法、知识、目标、能力和需要的综合体,使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音乐教学问题时显现出具有个性的创作和理性分析的状态。这种教师和音乐家的综合特性反映出他们自己有质量的掌握教学方法的知识,并在需要的时候,不断完善这些知识,为了适应音乐教学活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变,并能自如的运用他们。”[1]

学生未来职业目标不仅是一个主要的自我教育动机积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同样需要学习音乐的学生拥有完善自身审美理想和品位的能力。俄罗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鲁宾斯坦这样说道:“工作其实在于自己,所以工作是一个直接的目标,这个目标已成为自己固定的品质标准,这个目标只有包含在有质量的劳动或活动的环节里,才能有指向性的解决生存的意义。”[2]

(二)教师要关注审美自我教育间接管理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实践和培养学生审美自我教育中,教师们大多依赖于学生自然的性格。如果在艺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教学方法问题,那么自己的教育影响对学生则是直接的。当教学的引导者起作用时,当依赖于自然的性格关于审美自我教育的必需性不是简单直接的意见和建议时,间接的引导取得了成效,间接地掌握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的影响。和直接的教学引导者的教学方法区别是,有意引导学生设立预期信念,使学生在自我监督下进行有效的鉴赏、体验活动,和教师榜样、示范、学生进行基本的模仿方法相比较,引导者间接地或者用间接的方法描述音乐活动的行为,这些专业化的组织条件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目标。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着重强调教学的复杂性,伴随着这种复杂性产生的是间接高效、非指令性的、间接的调整行为的方法。预先可以确定的是,间接的方法,需要教学的引导者不仅能够在最长的时间段内组织学生为他们的表现提供适当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的、具有创新性的活动中去总结、引导和管理[3]。换句话说,对于间接引导学生掌握审美自我教育来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预见性和方向性地引导他们,如何在活动中表现得更好。如何更好地完成实践活动,就必须拥有社会教学的明确目标。

在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制定间接管理方式的情况下,在形成审美认识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和教师有指向性地教学,在积极的音乐启蒙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参加实践的范围,要朝着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和内容相接近。对于不喜欢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或其他类型的课外音乐活动中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范围。在时间把握准确的情况下,教师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统一。

间接管理表明,自我教育的目标设定不具有独立的意义,而是凌驾于表演活动的目标之上的。掌握初始能力和技巧的方法在于自我吸收,审美自我教育的方法是超越自我。自我完善凸显的不只是音乐活动的内容,还有包括在音乐活动中有质量的、内在的计划[4]。

(三)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活动提升审美自我教育能力

1.比较分析音乐文学起源。学生有目的地去认识、分析、思考、选择和比较不同的关于一个和几个或者相似的艺术现象的观点来凸显当前表演的主题, 比较不同的被宣传和强调的热点现象中的视野和主张,使学生的思维和评价状况变得活跃。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通过独立自我思考、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自发创作的活动,而不太相信只是简单的准备好的一些观点,比较分析的方法直接改变学生内在的审美价值体系。在比较的过程中其唤醒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产生了寻找探索真相的积极兴趣和愿望。

另外,深入了解以往年代的一些艺术评价,比较不同的音乐家对相同的或不同的音乐作品的演绎,比较相同年代不同作曲家的创作特征,探索古典和现代的音乐表现方式,这些都是学生改变审美状况和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2.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体验音乐活动的艺术信息。在增强和保持学生观察艺術实践活动和发展的基础上,对音乐文化进行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直接体验艺术作品的时候,直接感受艺术的影响力。接下来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技巧,学生主体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积累自己的艺术经验,更新音乐体验知识库。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于主动参与、体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那里有丰富的人类艺术经验,艺术作品内容本身就储藏着对人类产生积极影响的音乐体验。因此,如果能够有目的地获得这些有个性的艺术经验,就能直接形成对音乐感觉的储备。宽泛的音乐视野,丰富的音乐素材知识,成为学生形成音乐审美文化,完成当前音乐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电视,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音乐资源、听音乐会,通过唱片、去剧院聆听音乐,参与大众音乐节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注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观察周围的音乐生活,还要有目的地进行音乐体验,如此,自我教育的效果—自我观察就会显著增强。学生希望经常更新听觉知识,这需要音乐和形象联系起来,在专门组织观察的基础上是特别有效的。一方面,这个艺术观察是站在教学的角度上的,在这个角度上学生就可能吸收更多的音乐素材用在将来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准备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需要从学生方面来有目的地进行选择音乐素材。这样,被动消极的观察情况让位于积极主动有目的地选择最适合当前表演的音乐作品。在有目的地拓展学生听觉经验的过程中,音乐固有的渗透力体现在方方面面,音乐独具的强大、完美的力量在劳动、学习和休息中也能促进审美的形成。

目前自我审美教育问题在我国还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尽管很多学者都认为审美自我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巨大。特别是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时代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审美自我教育也不应只局限于音乐学科的教学上,通过音乐进行审美自我教育的问题更应成为更多人都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Абдулин Э. БТеория музыкальногообразования[Текст] / Э. БАбудулин Никадоева. -М.:АСАДЕМА,2004.

[2]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е механизмы регуляции социального поведения[Текст] / под ред. М. И. БОбневой Е. В. Шороховой.-М Наука 1979. -С. 223.

[3]Рубиштейн С. Л. Проблемы общей психологии [Текст] / С. Люрубин. -2 -е изд. -М. Просвешение1976. -С. 416,173.

[4]Сластенин В. А. Психолого-педогогический практикум [Текст] /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для узов В. А. Сластенин. -М. Академия 2007. С. 224,269.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自我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