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字语言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影响及教学策略

2020-08-24刘明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3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刘明

摘要:文字语言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文字语言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字句含义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倾向、字词数量影响学生的信息整合、语义结构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加强学生问题转译能力训练、重视学生数学术语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语感、提升学生提炼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等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对数学解决问题中文字语言的理解、应用和掌控能力。

关键词:文字语言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文字语言是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表达思想、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小学阶段,文字语言是语文和数学科目的交汇点和融合点。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文字语言的正确理解对问题的顺利解决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文字语言极为重要。

一、解决问题中的文字语言

解决问题,取材于实际生活,是以文字、符号、图形的形式描述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及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精练性和概括性,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解决问题中的数学语言,是题目呈现数学信息的载体,常常以文字语言为基础,配合适当的图画、图表等形式。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数学语言中的文字语言,是因为文字语言是解決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地理解题意,能否合理地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终影响学生能否顺利解决问题。

二、文字语言对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影响

(一)字句含义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倾向

明白字词的含义是理解文字语言的基础,是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在小学阶段,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多,文字语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图形语言占的比例则相应降低。这样,文字语言包含的字词形式丰富多样,字词理解的难度则会越来越大。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理解,最基本的是词汇理解,是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即不受主体控制的过程。当主体看到一个词时,不管愿意不愿意,语义通达都会发生,即通过字形、字音、字义,初步获得表层意义的理解。”当题目出现生字或陌生词组时,对于小学生特别是识字量较少的小学生来说,很难完整且准确地把握题目的意思。学生理解字词有困难会导致两种情况:第一,凭借主观经验去猜测字词含义,草草了事;第二,解题的注意力倾注于陌生字词意思的琢磨,费时又费力。

(二)字词数量影响学生的信息整合

字词数量主要包括词汇的多少、词汇的长度以及句子的长度。字词数量越多,与题目解答无关的冗余信息就越多。冗余信息的增加,无疑会增加阅读量,可能造成认知负荷。例如,过多的阅读量可能会提高问题情境中细节推断的错误率,也可能会降低选择、整合有用信息的可能性。此外,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视读广度是以词和短语为单位的,一般倾向于简洁明了的问题呈现方式。相反,字词数量过多可能会使学生过多纠结冗余信息,导致有效信息的遗漏,干扰学生对题目信息的整合,最终影响问题的顺利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解决问题产生恐惧和焦躁等消极心理。

(三)语义结构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

语义结构就是条件和问题的叙述方式,主要包括顺序性结构(即语义描述的情节呈现与思维定式相符)、逆序性结构(即语义描述的情节呈现与思维定式不符)和正向性结构(即语义描述情节的进展与生活行为的过程相同)、反向性结构(即语义描述情节的进展与生活行为的过程相反)。例如,“苹果有8个,橘子比苹果多3个,橘子有多少个?”属于顺序性结构;“苹果有8个,苹果比橘子少3个,橘子有多少个?”属于逆序性结构;“芳芳5分钟打了350个字,照这样计算,芳芳12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属于正向性结构;“芳芳5分钟打了350个字,照这样计算,芳芳打840个字需要多少分钟?”属于反向性结构。显而易见,语义结构中顺序性结构和正向性结构符合学生思维习惯,问题容易解决,而逆序性结构和反向性结构不符合学生思维习惯,不利于问题的正确解答。

三、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生问题转译能力的训练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Mayer提出的“问题解决模型”,问题转译是解决问题的首要阶段,即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表征,可采取复述、画图、列表等策略。通过问题转译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例如,复述训练可以从一年级学习加法时开始。学生读题后,在明白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的基础上,尝试用三句话来复述,即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对于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能复述题目,还要能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有用的条件。整理条件时可以采用画图、列表等策略,例如,“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读题后,先让学生复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通过复述和列表可知题目给出了六个条件,解答问题时只需要整理与问题相关的四个条件即可。

(二)重视学生数学术语的理解与运用

数学术语,是数学学科的专用术语,在解决问题中比较常见。学生解题时,遇到一个词语或一段文字不理解,必然影响对题目整体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重视对数学术语的讲授,可以利用实物、图形或者生活化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认知表象。例如,教学“横截面”这个词,可以通过电脑动画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类似的数学名词还有“相向而行”“同向而行”“背向而行”等,可以请学生现场演示,给人直观印象,以加深理解。通过以上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特有数学概念,使之灵活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语感

语感,是直接、迅速感悟文字语言的能力,属高级综合能力。学生的语感水平直接影响其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语文学习中非常强调语感,数学学习中同样也离不开语感。尤其在解决问题时,审题的准确性、敏感性依赖于数学语感。例如,对于“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句话,语感强的学生就会敏锐地抓住“只有”“对边平行”这样的关键词。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大量阅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受力、想象力和感悟力便会有所提高。

(四)提高学生提炼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提炼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是指能正确、快速地去粗取精、拨冗去繁,把繁杂的文字语言提炼成核心的数学语言,运用恰当的解题策略,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关键词、重点词、抓题意等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克服思维的表面性,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提炼、整合并与相关知识建立准确有效的联系,自如地调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商品促销类问题,题目常会有大段文字介绍,有些介绍是与问题无关的,我们只需要提炼和整合出原价多少、现价多少、打几折这些关键信息,便能顺利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林卫萍.解读认知观下的语言理解过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57-160.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两只想打架的熊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