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草》与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发生

2020-07-23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鲁迅研究野草现代性

《 野草 》是鲁迅作品中的独特文本。近一个世纪以来,学界从诗学、哲学、心理学、文化视角、比较研究等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 》对《 野草 》汗牛充栋的研究资料进行爬梳,运用史论融通、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分析、总结《 野草 》研究,资料扎实,条分缕析,为 “《 野草 》学” 奠定了基础。略为遗憾的是,该著未能将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研究纳入考察视野,本文拟对此作一些补充,并探讨由《 野草 》引起的审美现代性问题。

美国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始于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夏济安昆仲。夏志清在《 中国现代小说史 》(耶鲁出版社,1961年初版)中指出《 野草 》是一本阴沉但美妙的散文集。夏济安《 黑暗的闸门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68年初版)从鲁迅与传统的关系着手,肯定鲁迅深受古典文化及文言文的影响,这突出表现于一本“富有独特情趣的书——《 野草 》”。在对鲁迅作品的“梦魇”分析后,夏济安挖掘出鲁迅及其作品的“阴暗面”:“鲁迅作品中的希望与灵感时常与阴暗并存。看来鲁迅是一个善于描写死的丑恶的能手。不仅散文诗,小说也如此。他的小说中很多生动的形象都有着那样一种苍白的色调,呆滞的目光,缓慢而静悄悄的动作,以至在死亡完全抓住他们以前,他们就有点像死尸了。”(乐黛云编《 国外鲁迅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73页)同样,李欧梵通过观察鲁迅故居陈设的木刻画而受到启示:“我认为鲁迅一生中在公和私、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存在了相当程度的差异和矛盾,……他在个人的内心深处,甚至个人的艺术爱好上,似乎并不见得那么积极,那么入世,甚至有时还带有悲观和颓废的色彩。”(李欧梵《 鲁迅与现代艺术意识 》,《 鲁迅研究月刊 》1986年第11期)这些充满“个人性”的审美现代性叙事,将鲁迅潜藏的个人意识拖出历史地表。在此,鲁迅不再是光明的战士,而是敏感、细腻,充满“悲观”与“颓废”的文人。

林毓生在《 中国意识的危机 》(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79年初版)一书中阐释了鲁迅的内在矛盾与“紧张”:“一方面既有全盘性的反传统思想,但另一方面却从知识和道德的立场献身于一些中国的传统价值。”《 狂人日记 》表现了鲁迅的全盘性反传统思想。传统思想的恶劣之处不是外在的阶级压迫,而是国民内心的昏聩,而《 阿Q正传 》进一步切中传统国民性的基本特征——缺乏自我。但在另一方面,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艺术、俗文学和民间戏剧有特别的偏爱。这种矛盾与张力集中体现于《 在酒楼上 》的人物吕纬甫身上,他折射出鲁迅内在多层次的意识。因此,“虽然对前途悲观,鲁迅还是偏要作‘绝望的抗战”(林毓生《 中国意识的危机 》,穆善培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226页)。

从以上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关注鲁迅的内心世界,发现其意识深处的复杂性,有悲观、阴暗、颓废乃至绝望的情绪,对鲁迅作品进行了审美现代性的解读。尤其是《 野草 》,众多研究看到,这部散文诗集一方面包含着五四运动的启蒙现代性,另一方面展现出鲁迅在追求人生终极意义时的浓重悲观主义。可以说,《 野草 》结合了启蒙的现代性和审美的现代性,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多元的现代性维度。

《 野草 》研究史也是一部思想史,从中可以照见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多元面向,也显影了不同历史时期审美与政治既矛盾又融合的张力。学界对《 野草 》的解读还未完成,《 野草 》研究史也还在路上,《 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 》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鲁迅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野草现代性
留守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一束野草
一束野草
重构现代性
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鲁迅研究中的歧路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
鲁迅研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