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教材,让数学教学更灵动

2020-07-04田雪林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7期
关键词:灵动对话数学教学

田雪林

[摘 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因此,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学会对话教材,根据教材的编排和知识脉络精心设计教学,为学生探究新知提供助力,使数学教学更灵动。

[关键词]对话;教材;数学教学;灵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1-0023-02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尽管是由众多专家、名师精心编排而成的,但由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重视对数学教材的开发,深入钻研教材,努力对话教材,使数学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案例1: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第1题,主要目的是把例题1形成的结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进行拓展深化;第2题则是把整数的运算律拓展到分数运算之中。由于例题1学习经验的形成,学生计算“练一练”中的第1题时一直想着如何简便计算,出现把乘法约分与分数加减法的通分相混淆的现象,更有甚者直接在分数除法中就约分了。如计算13/14÷15/28×5/8+1/4时,学生直接把14和28进行约分,将5和15也来个直接约分;计算2/3+5/9×3/2+3/2时,为了计算简便,一些学生把3/2+3/2先进行计算,甚至有些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异分母分数通分再计算。

反思:

如果教师始终认为教材是由众多专家、名师精心编排而成的,是不可改变的,那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忽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忘记了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现实,导致教学缺失应有的灵性。

审视上述案例,例题1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悟两种不同的计算,可教材的编排易使学生认为这是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运用,觉得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而且适用于分数乘法,进而产生疑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性质是不是都适用于分数运算?”如果教师能把“练一练”中的习题顺序进行调整,并稍加改编,就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使他们的分析思考更顺畅。如先练习3/32×7/17+9/17×3/32、3/4×5/6-9/20×5/6等算式,再练习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这样可让练习更贴近例题1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探究不出现断层与跳跃,思维能更有序地向前推进。最后练习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教材中的两个运算结论,更好地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相联系,而且可以扩展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概念,形成体系。从中不难看出,教师要做一个智者,既要有以教材为核心的意识,又要有开发教材的意识,这样才能挣脱教材的束缚,学会调整与改编,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灵性,闪烁智慧的光芒。

案例2: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练习十二的第2题和第3题

练习第2题,计算1/7÷3/14-5/8、1/3+3÷9/10、1/2-4/25÷2/5等算式时,学生解答1/7÷3/14-5/8的情况较好,而对于1/3+3÷9/10和1/2-4/25÷2/5的解答就不尽如人意了。有部分学生把1/7÷3/14-5/8和1/3+3÷9/10这两道算式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甚至有個别学生把1/3中的3与3÷9/10中的3先约分,导致整个计算过程非常混乱,毫无章法可言。

同样,练习第3题,计算30×(1/5+1/3)和5-(6/7÷3/14+3/16)时,学生也是丢三落四,导致计算错漏百出。如计算30×(1/5+1/3)时,学生竟然计算为30×1/5+1/3;计算5-(6/7÷3/14+3/16)时,很多学生计算为5-6/7×3/14+3/16。

反思:

回顾上述案例,审视学生解答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笔者认为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细致、深入所致,导致“残缺的教材”再现。“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已经不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了,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却很难真正把握好“用教材教”这个度。

再度回到学生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上,学生将1/7÷3/14-5/8和1/3+3÷9/10这两道算式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这是学习经验积累不深厚所致。因为学生虽然知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适用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但是在应用中却陷入分数计算的泥沼之中,即眼中只有分数的混合运算,忘记了运算法则的通用性,所以随意计算,导致错误。此类问题也同样暴露在30×(1/5+1/3)这类计算中,学生并非偶然失误,而是思考、理解的深度不够所致:因为例题的算式是a×c+b×c=(a+b)×c,它给学生的经验是一维的,再加上教师在复习巩固过程中对(a+b)×c=a×c+b×c的引领深度不够,所以学生难以进行逆向转换,从而出现计算错误。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深入钻研和解读教材,学会与教材对话,从而更好地开发教材,使之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源泉。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引领,使他们在感悟、理解教材的同时学会拓展视角,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首先,教师要重视课前与教材的对话,通过深入解读教材,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从而更智慧、更从容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合作等活动。因此,在教学预设阶段,教师既要重视自己对教材的研读,又要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引领与设计,让他们带着更为明确的目的去解读例题,思考“练一练”“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使他们在历练中感悟收获,发现自己欠缺的地方,从而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如复习78×99、78×101等计算时,教师引领学生建构乘法分配律的解题模型,为他们研究35×3/36等计算提供经验支持、思维支撑和解题模型支持,使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有根有据,有章法可循。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指导,让他们在解读中感悟教材的内涵,提高与教材对话的有效性。如在例题1的预习导读提纲编写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例题1的思维框架,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乘法分配律的使用范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白顺向和逆向的思维模式,懂得在分数应用中学会迁移运用,实现由此及彼地进行学习,让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灵性和智慧。

当然,要让对话教材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范式,还需要教师不懈努力。因此,教师要成为一名智者,善于解析教材、把脉学情,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快乐学习,使学生知晓“书是源”的真理。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灵动对话数学教学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