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腔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0-07-01张志茂

巴楚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侧壁上颌鼻窦

刘 军 秦 雁 张志茂

(三峡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湖北 宜昌 443003)

鼻腔鼻窦的出血坏死性息肉(sinonasal organized hematoma,SOH)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上颌窦是鼻窦中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亦可以在鼻腔、蝶窦或额窦等部位形成局部侵犯[1]。当出现鼻出血、面颊肿胀、眼球突出和口腔肿块等症状,影像学上出现骨质破坏和膨胀生长的征象时,SOH可能被误诊为恶性病变[2]。SOH的治疗方法包括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泪前隐窝入路[3]、柯陆式手术切除等,精确的术前影像学诊断对于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围的外科手术非常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SOH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2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就诊且术后病理确诊为SOH的患者资料,共有19例(8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范围21~76岁,中位年龄42.4岁)。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CT图像和其中10例患者的MRI表现。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的仪器为GE LighSpeed VCT或Philips ingenuity Flex扫描机,层厚为5 mm,行三维重建的软组织窗和骨窗影像。扫描采用Philips的Achieva 3.0 T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层厚为6 mm,进行冠位STIR-T2WI,轴位TSE-T2WI、SE-T1WI、弥散成像(diffusion imaging,DWI)、矢状位SE-T1WI,将造影剂定为Gd-DTPA 0.1 mmol/kg静脉注射,注射速率2.0 mL/s,行增强扫描。

1.3 图像分析

两位经验丰富的头颈部放射科医师回顾所有的CT和MRI图像,并达成一致意见。分析CT和MRI成像特点:在CT上,大小、形状、位置、膨胀性和CT值;在MRI上,信号强度、内部结构、出血性坏死性息肉的强化模式以及周围骨壁的改变。测量病变的最大直径,并将其视为病变的大小。

2 结果

2.1 一般影像特征

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总结于表1中。病变最大直径为2~4.3cm(平均3.2 cm),形状为分叶状、块状或结节状。病变位于鼻腔(n=2)、上颌窦(n=3)或鼻腔及上颌窦(n=14),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发病,左侧有12例,右侧有7例。所有病例中,病变侵及鼻腔者14例,鼻泪管骨质破坏(图1A、图1B、图2A)及后鼻孔侵犯者各4例,筛窦侵犯者3例,翼腭窝侵犯者1例。

表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及MRI表现[n(%)]

2.2 CT表现

所有病变在CT扫描中均为等密度病变或密度不均匀,未发现钙化。病变大部分呈膨胀性生长(图1A~1D、图2A),2例出现局部边缘呈浸润性。上颌窦病变侵犯鼻腔者14例(图1A、1B、1D、2A),侵犯鼻泪管和后鼻孔各4例,侵犯筛窦3例,侵犯翼腭窝1例。上颌窦骨质破坏中,内侧壁最为常见(图1A、1B、1D、2A),共有10例,前壁、底壁各有2例,仅有1例出现下壁骨质破坏。

2.3 MRI表现

MRI上的信号强度为混合性,所有病变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信号,90%肿块T2WI图像可观察到边缘低信号(图2B),增强MRI显示病变呈不规则结节状或呈分叶状强化(n=5),亦可表现为斑片状强化(n=3)(图2C、2D)。病变位于上颌窦者均可观察到上颌窦内侧壁膨胀性骨质破坏,主要以上颌窦口为中心(图2B~2D),患者均表现为鼻窦阻塞性炎症(图2B~2D)。

2.4 组织病理学表现

在大多数病例中,病变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血凝块、坏死物、形状不规则的薄壁血管、新生血管和散在分布的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和纤维化灶(图1E、图2E)。此外,一些病变表现为增生的腺体、息肉样变以及假复层纤毛柱状或化生的鳞状上皮(图2E)。

3 讨论

出血性坏死性息肉大部分起源于上颌窦[4],少数来源于鼻腔,本研究中仅2例来自鼻腔,3例位于上颌窦,14例位于鼻腔及上颌窦。最常见的侵犯部位是上颌窦内壁,包括钩突,亦有报道病变突入口腔[5]。SOH好发年龄为20~40岁,70%的患者存在反复发作的鼻出血,其他症状包括进行性面颊肿胀、鼻塞等。由于各种因素,如面部创伤、术后出血、频繁的鼻出血、血管损伤、血管疾病和特发性疾病等导致的上颌窦积血是SOH的主要发病原因[2]。还有学者认为抗凝药物可能是SOH的病因之一,特别是在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老年人中[6]。无论原因如何,如果息肉因通气引流不良而长期存在,则息肉内会发生纤维化。纤维囊的形成阻止了息肉的再吸收,并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血流缓慢将导致血管扩张和出血。纤维化和再发性囊内出血使SOH形成,息肉的进行性扩张可导致邻近结构脱钙。这些过程解释了与SOH相关的进行性扩张和局部骨侵蚀[7]。SOH形成的骨质破坏一般边缘光滑[8],这与恶性肿瘤的骨质破坏形式不同,本研究中仅有2例局部浸润性骨质破坏,其余均边缘光滑。

SOH在CT图像上大多表现为等密度,有些可能包含高密度灶,但病变内钙化不常见,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无钙化灶。由于出血成分的存在,SOH在CT平扫上密度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CT值多为45 HU以上[9],病变一般呈膨胀性,表现为骨质边缘光滑,特别是鼻窦内侧壁及钩突易受侵犯。本研究中有10例出现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4例出现鼻泪管骨质破坏。汪韦平等[10]研究亦发现骨质破坏多见于上颌窦内侧壁,因上颌窦内侧壁较其余各壁薄弱,并且在肿物生长的过程中,可推挤上颌窦内侧壁向鼻腔膨出,造成下鼻甲和钩突移位、鼻泪管受压,从而出现溢泪现象。上颌窦腔及鼻腔内病变呈不均匀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造成肿块密度不均的原因是窦腔内息肉、血肿、坏死、感染并存以及息肉反复出血、血管机化等。软组织窗可见病变信号不均匀,窦腔内或窦口处的密度略高,而周围临近骨壁有密度略低环形带[11]。SOH的CT表现无特异性[12],等密度出血与息肉组织难以辨认,低密度出血与坏死、囊变不易区分,高密度出血与钙化、含高蛋白囊腔CT值也有重叠,难以鉴别。

在本研究中,MRI在确定病变的边缘和范围方面优于CT。虽然大多数病变在CT扫描上为边界不清的肿块,但所有病变在MRI上都是边界清楚的肿块。MRI可以清楚地显示边界清晰的病变伴粘膜增厚,这是由于窦口堵塞引起的阻塞性炎性改变所致。此外,在MRI上,特别是在T2WI图像上,可以很容易地将窦口阻塞引起的邻近鼻窦的混浊与病变区分开来。增强MRI显示病变比CT更敏感,且强化的区域与T2等信号区域大致相符。由于出血、纤维化、新生血管等,SOH可以有不同的信号强度。本研究中病灶MRI上的信号强度均为混合性,所有病变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信号,可观察到肿块边缘低信号。T2WI图像上的低信号边缘与SOH出血相关[13]。增强MRI显示所有病变呈不规则结节状或呈分叶状强化,也可以表现为斑片状强化。

鼻腔鼻窦内单侧肿块的鉴别诊断包括黏液囊肿、真菌球、炎性息肉、胆固醇肉芽肿、内翻性乳头状瘤、血管瘤和恶性肿瘤。由于黏液囊肿、真菌球和胆固醇肉芽肿通常CT上不会增强,炎性息肉也不显示中央强化,所以很容易将它们与SOH区分开来。内翻性乳头状瘤最常发生于鼻腔侧壁,MRI表现出独特的外观,T2WI和增强的T1WI图像上可表现为脑回征[14]。虽然鼻窦血管瘤较难与SOH鉴别,但两者强化模式是不同的。通过分析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发现恶性肿瘤的CT大多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分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软组织肿块影,周围骨质常有破坏,CT增强扫描呈中度-明显强化,部分强化不均匀;MRI多表现为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部分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15]。

本研究分析了SOH的CT和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以上颌窦口为中心的骨质破坏、肿块明显不均匀的信号强度、以及结节状、分叶状或斑片状强化、T2WI图像上的肿块边缘低信号对诊断SOH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侧壁上颌鼻窦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微小型光开关侧壁反射镜光路传输效率优化方法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缓解鼻窦疼痛,试试盐水冲洗
基于CBCT的昆明地区人群上颌磨牙MB2根管特征
激光窄间隙焊接侧壁未熔合缺陷的研究
翼上颌区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上颌窦口大小与上颌窦副口对上颌窦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
双侧壁导坑法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