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族鼓舞传承现状及保护策略探究

2020-06-11刘安然

戏剧之家 2020年15期
关键词:湘西创新发展传承

刘安然

【摘 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同胞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也面临着某些传承困境。本文从吸收兄弟舞种动作元素拓展鼓舞技巧、优化开发校本教材、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等方面切入,探究推动湘西苗族鼓舞创新发展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传承;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0105-02

罗雄岩教授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设置了“鼓舞开先河”这一章节,论述“鼓舞是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苗族等少数民族所推崇的鼓舞表演现象。起源于本民族农耕祭祀文化的苗族鼓舞,在经历了从“娱神”舞蹈向“娱人”舞蹈演化之后,至今已发展成为包括木鼓舞、花鼓舞、猴儿鼓舞、八面鼓、迎宾鼓、踩鼓舞、团圆鼓舞、四面鼓舞等分支舞种在内的蔚为壮观的鼓舞体系。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一)“口传心授”的自然传承

苗族鼓舞自诞生之时,就表现出一种“自然传承”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自然传承,可以借鉴资华筠教授在《舞蹈生态学》中提出的“舞体”概念来加以阐释。所谓“舞体”,就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创作、传承、发展某一“舞种”的人类群体。对民族民间舞蹈来说,其表演者也是欣赏者,演员与观众呈交错互现的状态。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的演员与观众共同构成了其传承群体,即“舞体”。对于苗族鼓舞来说,也一直延續着这种“演员与观众交错互现”的自然传承历程。苗寨中许多年轻后辈在祭祀等民俗活动中观赏并仰慕前辈舞者表演的鼓舞动作,因而向其拜师学艺,最后也成为了苗族鼓舞演员群体中的一员。这就构成了苗族鼓舞世代相传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进京表演、擂台赛等方式相继评选出六代苗族女“鼓王”,基本都是在“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下习得苗族鼓舞技艺的。

(二)依托教学进行的校园传承

自2006年湘西苗族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开启了这一舞种进校园的历程,至今已初步开拓出了“苗族鼓舞校园传承”这条道路。比如,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方向都已开设了“湘西苗族鼓舞”特色课程,并不定期地聘请石顺明等“鼓王”来校讲学传艺,以此来保障湘西苗族鼓舞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原生态”的传承。而在有着“湘西苗族鼓舞之乡”称号的吉首市德夯矮寨,鼓舞更是在中小学校得到了普及。其中,矮寨中学开发了苗族鼓舞校本课程,并常年聘请石顺明、龙献菊等“鼓王”和其他传承人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和本校音乐老师一道设计、开发、管理鼓舞校本课程。矮寨镇民族完全小学也聘请第六代“鼓王”杨欣等传承人担任客座教师,向师生讲授苗族鼓舞的基本技法。经过多年普及推广,目前该小学45岁以下教师全部掌握了鼓舞的跳法,三年级以上开设了鼓舞课程,并且还成功推出了《苗鼓神韵》这一校本教材。除矮寨镇之外,古丈、花垣、凤凰、保靖等湘西其他县市的部分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也尝试开设了苗族鼓舞兴趣班,以选修及第二课堂的形式推广苗族鼓舞。

二、推动苗族鼓舞传承保护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策略

要解决湘西苗族鼓舞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多方取经、多管齐下,推动这一舞种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一)借鉴舞蹈艺术的最新成果丰富苗族鼓舞动作技巧

湘西苗族鼓舞历代传承,不断创新。比如,毕业于戏曲学校的第二代“鼓王”石顺明,就将戏曲中探海、射雁等身段动作融合到苗族鼓舞当中,有效拓展了鼓舞动作的幅度,使鼓舞舞姿更具气势感,这令石顺明从一众苗族鼓舞选手中脱颖而出,在1986年湖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赢得“鼓王”称号。而此后的龙菊兰、龙菊献、黄娟等,更是广泛借鉴其他舞种乃至艺术体操的动作元素,采取类似即兴表演的方式,在传统的鼓舞程式中融入各种苗族人民生产生活上的动作元素,如耕田、播种、插秧、打谷等生产动作,以及梳头、洗脸、沐浴、绣花等生活动作,为苗族鼓舞平添了生活情趣,也为自己赢得了“鼓王”的称号。到了第六代“鼓王”杨欣这里,鼓舞动作进一步提高了难度,创造出了反身击鼓、侧身击鼓、跳跃击鼓、背后击鼓等多种高难动作,进一步提高了鼓舞的观赏性。

综上可见,近年来,苗族鼓舞一直处在创新发展之中,创新才是鼓舞传承的不竭动力。鉴于此,鼓舞动作应更多地借鉴、吸收当前舞蹈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鼓舞动作的表现技巧。比如,苗族鼓舞的打法与两汉时期“建鼓舞”的打法类似,像杨欣等新一代鼓王的动作也同建鼓舞、盘鼓舞的动作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苗族鼓舞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一些汉唐古典舞元素,把源自汉代的朴拙之美融合到苗族鼓舞的表演中。这样,一方面可以营造动作风格方面的审美张力;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还原苗族原始舞蹈风貌,从而增强苗族鼓舞的表现力和观赏性,促使其在创新发展中拓展受众群体。

(二)开发校本教材推动苗族鼓舞走进校园

当前,湘西地区部分高校及中小学校都开设了苗族鼓舞的校本课程,推出了一些校本教材,这自然为苗族鼓舞的校园传承提供了可靠基础。然而我们还应看到,目前苗族鼓舞校本教材在可视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书本作为载体,舞姿动作的直观性较差,这不仅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启发和参考。鉴于此,笔者提倡引入微课,采取以视频为主的苗族鼓舞电子校本教材。比如,对于高校舞蹈系的学生,可以将真人示范的视频作为鼓舞的电子教材;对于中小学生,则可以将Flash动漫和真人示范相结合的视频作为鼓舞的电子教材,以便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些电子教材还可以通过微信等推送给学生,便于其充分利用课上、课后两个时段来实时学习舞蹈动作,从而拓展鼓舞的教学时数。

(三)依托新媒体对苗族鼓舞进行推广传播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苗族鼓舞单纯依靠旅游表演等方式进行推广传播已经力有未逮了。所以,当务之急是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向更广范围内的公众来推介苗族鼓舞,以便更为有效地拓展这一舞种的受众群体。比如,用Flash动漫视频表现苗族鼓舞,向少年儿童宣介、推广苗族鼓舞;用苗族鼓舞来表现具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录制成微视频投放到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广;将苗族鼓舞纳入远程慕课体系,为公众通过网络远程学习、欣赏苗族鼓舞提供便利……这些都是推广湘西苗族鼓舞的创新途径,值得我们去加以探索和验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鼓舞虽然已走出了自然传承和校园传承的道路,但其仍存在传承途径单一、文化生态环境变质劣化、文化影响力日渐式微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多方取经、多管齐下,适当借鉴舞蹈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丰富苗族鼓舞的动作技巧;开发校本教材来推动苗族鼓舞更广泛地走进校园;依托新媒体来拓宽苗族鼓舞的传播渠道。方有望建立起“以创新促传承”的机制,推动苗族鼓舞在信息社会中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娟.湘西苗族鼓舞的当代传承与发展[J].中国艺术时空,2019(06).

[2]龙晓娅.湘西苗族“鼓舞”社会功能变迁原因分析[J].艺术评鉴,2019(11).

[3]李涵静.湘西苗族舞蹈作品表演中动律把握的方法探究[D].吉首大学,2019.

[4]龙朝晖.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J].黄河之声,2019,(03):123-124.

猜你喜欢

湘西创新发展传承
欢乐湘西
湘西 国画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