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多元化策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2020-06-09王兴新

教师·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互联网

摘 要:教学策略是教学资源、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教育元素的有机组织及实施措施。基于新课标、新课改带来的教育任务、教学目标及课堂环境的嬗变,教学策略需要准备多种方案,以适应不同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据此,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该课程下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制定以及教学效果优化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多元化策略;传统文化;“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0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2-0093-02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虽然广义上的教学策略的制定有据可依,但教师作为教学践行者,不能僵化、机械地照搬,而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课程实施准备多元化策略,进一步结合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不同任务的要求,按照“因地制宜”的思维展开运用,从而达到“因势利导”的教学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成思想品德及法治观念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其课程内容具有“跨学科性”,教学形式具有“跨空间性”,教育价值具有“跨领域性”,倡导多元化策略的实施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先导、巧用课程教学案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初中学生现实生活高度相关,因此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中,“案例”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资源,据此建立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打破课堂环境、生活环境的“次元壁”。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概念、理论等转化为具象认识,不仅丰富了其教学表现形式,还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效果的取得,得益于案例本身具有的强烈直观性体验。它可以直接吸收、转化、利用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配合教师采用书面化的阐述形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客观上,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以思想品德、法律法规为主体内容的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乏味感,尤其是围绕着知识点展开的传授过程中,大量意义、内涵、术语需要讲解,这样很容易出现“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现象。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道德素养及法治精神的培养。

“激趣”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效果形成的先决条件,巧妙地筛选、应用案例,可以将课程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点有效衔接起来,可谓一举两得。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7课“维护国家统一”部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度执着于國家统一的意义、概念、价值等内容的讲解,更不要自始至终全部以国家统一的知识点进行灌输,可结合时事热点、国家统一等内容,增加课堂上的生活气息,用典型案例从不同侧面引导出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必要性、意义、价值等,将其作为引子作用于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提升教学效率为基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效率是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也是确保道德与法治课堂多元化策略实现的基础。所谓“效率”,并不意味着单纯地“快”,还要强调“好”。它用于反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配合程度,如果仅仅是“教得快”而“学的不好”,或者是“学得扎实”而“教得慢”,都不能称为“有效率”。以此为出发点,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即为“教学效率”设置一个基准线,据此展开“当堂课程”“主题课程”“单元课程”“学期课程”等不同视域下的教学目标设定,可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照“当堂课程→主题课程→单元课程”的架构提出教学目标:①结合“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定位,可将“单元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义为“寻找生命的意义”,以此构建“思考-意义”的教学模型。②本单元共由三课构成,分别为“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为每一课明确一个“主题课程”教学目标,即“探问生命——什么是生命?”“珍视生命——怎样看待生命?”“绽放生命之花——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③以单个课时为单位,为每一节课设置“当堂课程”主题。比如,第8课第二小节“敬畏生命”,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切入,即正向设置“生命的伟大”或反面设置“生命的脆弱”,但无论伟大或脆弱,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

三、以优化学习体验为途径,创新课堂互动形式

多元化策略意味着多元化选择,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也就意味着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有效性教学始终应该是一个“教与学”的高效互动过程。

而反观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仍然大量存在传统课堂形态,尤其一些习惯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师,更主张“教师多讲、学生多记”,以实现高效率地传授“知识点”,为学生考试拿高分奠定基础。显而易见,在这种模式下互动效果被人为地忽略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由教向学”的知识单向输出,学生在完全不用思考的情况下“拷贝”教师的劳动成果,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被灌输知识的对象”。若要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可从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入手,先让学生融入课堂,成为参与者、实践者、探索者,或直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将学生推向讲台,让他们担任“小老师”的职务,不断创新课堂互动形式。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对本单元所涉及的“社会规则”进行梳理,让学生采用讲故事、辩论、演小品、演情景剧等形式进行演绎,将“社会规则”以鲜活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以讲故事的形式演绎“诚实守信”,让学生轮流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有关“诚信”的小故事,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并与本节课知识点融会贯通。这一互动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诚实守信”的体验,也有利于学生自主知识经验下的意义建构。

四、以增强德育素养为目标,融入传统文化资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道德”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着主导位置,是进一步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法治精神的基础。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出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有意识地侧重德育建设,在这一方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具有巨大的优势。

德育贯穿中国古代教育的始终,在漫长的中国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方法,且“德”与“法”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如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可理解为个人道德,所谓“齐家”,可理解为家庭美德,所谓“治国”,可理解为“社会公德”,而“平天下”则上升至完整的“法治理念”层次,所以“从德到法”的延伸演变是逐渐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据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身边的“小德”入手,不断培育和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的教学中,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有关“师生情谊”“父母子女”的内容,让学生从中借鉴,理解何谓尊重、何谓孝道,在生活中如何去做、如何相处。此类资源储量巨大且形式丰富,神话、寓言、民俗、诗词等不计其数,如古诗词中描述“父母子女”之间亲情关系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等。需要注意的是,以增强德育素养为目的的多元化策略制定,融入传统文化资源要“应时应景”,不能轻易地将字面意思与教学内容结合,否则容易贻笑大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品味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理解、感悟;再引出课程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强化传统文化资源与《道德与法治》现代意义之间的关系。

五、以与时俱进创新为方向,促进信息技术整合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已经从一个经济概念逐渐演化成一种生产力概念,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驱动要素,通过渗透、衔接、整合等方式作用于传统教育模式中,可构建“互联网+学科教育”的创新结构,促进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合。

客觀分析,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整合是必然趋势,新课标、新课改也对此做出了明确要求。无论是从教师角度还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可以不断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设备将学科知识点演绎得更加生动。另一方面,当代初中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对网络语境具有天然的驾驭能力,更喜欢视频化、碎片化、动态化的内容呈现形式,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的整合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还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多元化实施策略。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课上”“课外”相对隔离的教学关系,建立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渠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展开相关知识点的探讨与强化。例如,在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时,教师、学生可以将日常看到的“不正常现象”用智能手机拍下来,上传到“师生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群、微博等),实现共同探讨、辩论,界定该现象是属于法律范畴还是道德范畴,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采用的多元化策略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其中多元化不仅包含了方法的多元化,也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手段、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策略“多多益善”,在具体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兼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适应性,尤其是“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的细微差异,整体上构建“由道德向法治”的螺旋上升教学策略架构。

参考文献:

[1]许明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13,127.

[2]马玉国.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73.

[3]颜昌兴.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33.

[4]陈秋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48.

[5]刘燕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9(27):92.

作者简介:王兴新(1978—),男,福建霞浦人,福建省霞浦县第八中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互联网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