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群文阅读诗歌教学中的选文视角

2020-06-01安海燕

关键词:视角群文阅读

安海燕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已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它以一个视角为中心进行多文本组合阅读,在阅读课堂建构中崭露头角。而诗歌一直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怎样的文章组成“群”是进行多文本阅读的关键因素,是群文阅读诗歌教学高效实践之必须。

关键词: 群文阅读;选文;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121-1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1]。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离不开诗歌教学,同时还能使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水平以及欣赏水平。现今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普遍比较僵化与繁琐,学生缺少整体感悟,更是缺少形象思维、意境感悟的滋养。群文阅读以一种新型的、特别的阅读方法促使诗歌教学从单篇到多文本阅读的转变。群文阅读教学是以多文本教学为目标,但它并不等于多篇文本简单叠加,而怎样选择合适的教学题材和怎样进行“组群”选文是开展群文阅读具体实施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因此,在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作者的语言风格或是艺术手法等等,在选取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内在联系的诗歌进行群组,这样才能够开展更加有效的群文阅读。

一、结合作者人生经历

根据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选文方式和教学方法,每一篇散文的作者,根据其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以及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组群”,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从作者的文章中获得大量的素材和资料。我们不仅可以参照不同时期的文章进行比较,同时还可以按照相同时期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为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从而促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全面的理解。如在赏析七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我们可与作者另三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渡荆门送别》、《早发白帝城》比较阅读,李白自蜀中成长,《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于诗人读书时期;《渡荆门送别》是为告别家乡而作,满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远游;在李白晚年,李白流放夜郎,忽闻获救,随即创作出《早发白帝城》,本诗风格雄壮,豪迈。通过阅读李白的这几首诗能够感受到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感受,从而体现李白的人生故事。

二、注重題材选择

诗歌教学作品的主要材料则是题材,生活中的事物都是原料,经过加工之后都可以成为题材。然而,诗歌题材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写景诗,一花一草,歌咏自然风物;咏物诗,借物抒怀,表情达意;怀古诗,咏叹历史,引用典故来陈述委婉情愫;山水诗,呈现山水状貌声色之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诗歌题材对于诗人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时刻关系着对于作品思想内涵的渗透。如七年级上册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绩的《野望》、王维的《山居秋暝》并列解读赏析,因为这几首都是写景名篇,清幽秋色、哀怨秋思,诗人借景述意,将自己的委婉情愫跃然纸上。

三、相同主题对比视觉下分析

通过两篇不同内容以及不同主题但是相同题目的文章进行对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同题目但是不同内容的文章进行对比,一样可以成为诗歌选文的重要依据。比如,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相比,词牌名题目相同,都以花喻人,托物言志,歌颂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但是,毛泽东的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与陆游的词截然不同,毛泽东的词前小序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说明这首词是逆向思维,他充分肯定陆游咏梅词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他却一反忧伤、悲观之意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反孤芳自赏、个人奋斗之意为同春共乐、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高贵品质。在进行诗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选取同样主题的诗歌进行“组群”,从而使文本之间相互进行结合,同时也是开展经典文本的教学方式。

四、从艺术视觉探寻群文阅读

通过诗歌描写采用的艺术手法进行选文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我国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来分析,包括了抒情方式的表达以及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这三种手法,尽管诗歌数量较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根据这三类手法将诗歌进行分类。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其对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概念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如果在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按照相同的艺术手法进行选文,在讲解的时候把诗歌进行结合,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对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但是要时刻注意一手诗歌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只需要对其中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进行讲解即可。根据现在艺术角度对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选文设计,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情感

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在我国写作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写作中就已经开始应用,像松、竹、梅、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等等,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如八年级上册中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诗人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王国的悲愤以及离散的悲伤。又如柳宗元《江雪》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体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天寒地冻时渔翁独钓的景象,以此来表达作者在遭遇打击之后不屈的精神和深感孤寂的情绪。

2.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修辞手法是作者为了达成某种效果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特征。如在阅读分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我们可以按照相同的修辞手法将的《赠汪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组群进行分析,作者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深千尺”的友情,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有了万里凝结的愁,也有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时产生的惆怅之情。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并且可以改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实践,相信一定能够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语文课堂回归阅读本原。只要教师在选文时,肯下苦功夫,不仅注重篇幅,也注重内涵,做到善于师生共建,善于选取文本,就能建构出一节节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群文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关英菊.孔子与论语[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版.

[2]蒋军晶,课堂打磨.(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3]王朔,李爽.群文阅读实践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04:56-59.

[4]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万华中加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猜你喜欢

视角群文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视角、对话与真情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