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2020-05-29叶美莲

读天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摘 要: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逻辑思维还没有养成,因此对如何解答数学问题产生疑问,尤其是教师在课程导入时提出的一些纯文字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其含义,反而还会询问教师其他的问题来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这就使教学变得不易。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优化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

一、 前言

数学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在数学语言表达上比较抽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直接授课,学生就很难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师讲解的实际问题。而且,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存有一些偏差,认为教学其实就是进行知识的讲解,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学习,也不会主动参与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解答,因此,教师需要采取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二、 将问题生活化,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将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生活化处理,就是指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实际的问题时合理地将学生的生活与题目中的问题连接起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去协助学生自己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如何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的联动,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完成对问题的探究。例如,在学习“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时,其概念是:“围城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学生很难理解围成图形的边长是什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实物教具进行讲解。如,教师可以拿出一把教学用的大三角尺,然后向学生进行展示,询问学生三角尺是如何组成的,它是不是由三条线段结合到一起,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会回答:是;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组成图形的线段就是图形的边长,图形有几条线段组成,其边就由几条。这时,学生就会对图形的边长有一定的认知。教师接着再引导学生:那么想求得图形周长,是不是就是所有的线段组合在一起的总长度呢?学生就会回答:是。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图形,可以是三角形、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在绘画完毕后,让学生进行自己测量,看看图形的边长是多少,继而算出图形的边长。通过将问题转为生活化的实际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梳理思路

当学生面对问题止步不前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使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将问题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梳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地知道自己只能作为引导者,而不能主动的代替学生完成作答的环节。毕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中的已知条件,通过已知条件的组合来寻求未知条件的解答。在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也就是帮助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分析出必要的条件。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将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将知识带入问题,从而达到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教学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属于启蒙阶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系统更偏向于形象化的记忆。因此,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学习数学时也会缺乏学习的动力,自信心也不是很强。由于学生的认知条件和数学的逻辑关系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积极进行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打消对数学学习的恐慌感,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在教室的环境中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长方形?经过学生的仔细思考和认真观察后,学生会告诉教师,教室里黑板是长方形的;桌子的面是长方形的;椅子的背面是长方形的;文具盒是长方形的。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自己实际动手去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和宽,或者是桌面的长和宽,这样让学生自己算出长方形物品的面积,学生就会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能够牢牢地掌握住知识点的使用方法。当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时,教师也要鼓励,表扬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在实际操作后获得成就感,加深对数学学习的喜爱。

五、 通过数量分析,解决应用题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小学的数学问题中,学生真正要解决的其实就是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要有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进行学习交流,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体验让其进行独立的尝试。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画线段的方式进行题目的讲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独立尝试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画线段的方式来寻找题目中的未知条件,通过将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转换,进而得出未知条件的答案。其次,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的解答方法进行优化。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的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题的思路,通过学生的分享,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还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找到最简解法,实现解题的优化。最后,当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开始进行独立的解答。首先要让学生列好算式,通过一步一步计算得出未知条件的答案,然后再用反推的方式将答案代入到已知条件当中,看等式是否成立,如果成立,那么答案就是正确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验算的方式验证自己答案是否正确。

六、 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知,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解答,当学生解答不出时,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再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和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旭斌,裴转发.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8):56.

[2]孙妍.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3):172.

作者简介:

叶美莲,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石牌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只想打架的熊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