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薄弱原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2020-05-25陈怡雯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自理能力小班幼儿培养策略

陈怡雯

摘 要:生活自理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自己、服务自己的能力。它将对未来儿童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本文从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出发,分析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弱的成因以及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4-0050-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了幼儿生活中自理能力的典型表现:独立进食、洗涤、排泄后自理、穿脱衣服、鞋袜、整理生活用品和学校用品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实践能力、自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的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幼儿教师,应把握这一关键时期,根据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其自理能力。

1.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现状

小班儿童自理能力弱,一些孩子不能够自己穿脱衣裤鞋袜;用完的玩具不收拾,丢在原来的地方。用餐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似乎把食物、餐具当作玩具,似乎不知道吃饭是他们自己的事。

2.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弱的成因

(1)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

小班是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是依靠行动的。受限于小班儿童的肌肉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发展不完善,因此对于教师讲解的技能,幼儿大多能够记得步骤、方法,但是实际操作却不尽人意。

(2)缺乏反复的练习

小班幼儿对于生活技能的运用是不够熟练的。因此,自理活动中的各项技能需要反复练习。在幼儿园,教师会有指向性地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幼儿能够得到练习的机会,但是能够练习次数有限。在家,家长不愿放手,导致孩子失去练习的机会,技能便无法得到巩固、强化。

(3)家长过度的包办代替

在现今家庭里,长辈父母过于包办代替,孩子即使在幼儿园学习了和生活自理相关的技能,回到家时,家长仍以舍不得或赶时间的理由不让孩子动手。长此以往,幼儿的自理能力得不到发展,家长只能继续包办代替,进入恶性循环。

(4)自信心不足而不敢动手

班级是个大集体,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互相比较,幼儿看到其他孩子在某些方面学习的快,得到教师或其他孩子的表扬,就会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同时,对于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尝试几次以失败告终之后,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大打折扣。

3.应对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弱的策略

(1)做个“懒”老师—多让幼儿自己动手

做个“懒”老师,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任幼儿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幼儿学习如何自理,如何能更好地照顧自己。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味地包办代替,不如教幼儿自理的方法。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及家长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逐步放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

(2)运用“巧”方法—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

第一,运用游戏、竞赛等方式。

众口难调,幼儿园的饭菜不能全部迎合每一位幼儿的口味,不难发现,在教师催促无数遍之后,还是出现挑食、吃得慢或掉饭菜的情况,原因在于幼儿吃饭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小班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受影响,热爱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用竞赛、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玩中愉快的学习。

幼儿已入园一个多月了,但已经有好多次幼儿吃饭都吃了50分钟。今天吃饭的时候教师又开始了“盯梢”工作,保育员林老师一分完餐就去吃饭以便和接下来用餐的老师交接。临出门时候保育员林老师说:“我现在去吃饭,时钟最长的那根针指到六我就回到班级了,到时候来看看谁吃的比我快?”小朋友们马上说“我跟林老师比赛,我可以比她快。”“看我看我!”边说边把饭往嘴里塞,20分钟左右全班幼儿吃完了午饭。

第二,生活自理技巧讲解清楚。

在生活自理的实践中,会出现幼儿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去做,但是多次尝试后还是出现失败的情况。原因在于幼儿有时候对于自理技巧理解不够清晰或教师讲解方法时并不够具体。

孩子们洗手打开水龙头时总是喷得一身湿,为此换了好几次衣服,教师借此机会组织了一个关于洗手开小水的活动。教师分批将幼儿带到卫生间,引导幼儿观察只有水龙头打开后水柱是透明的,水滴不会乱喷才是小水流;如果水龙头打开,水柱是白色的,还有水滴往外喷就说明水龙头开得太大了。

教师在讲解生活自理方法的时候要给幼儿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标准要是幼儿所能理解的,观察得到的,并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第三,合理运用“幼幼互动”,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班级幼儿众多,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就只有两三名,无法对每位幼儿面面俱到地观察、指导。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群众”的力量,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相互监督、相互帮助。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幼儿的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班级集体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

(3)巧用“奖”鼓励—引导幼儿树立自信心

陈鹤琴先生指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经常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对于做得不够好的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幼儿在生活中能信心十足地做好每一件事。

重重是一个内敛的孩子,很少和其他小朋友说话,更别提和老师说话了。重重妈妈有一次接园时和我们反馈,他觉得折衣服很难,一直都折不好,每次都要折很久。自那之后教师开始对重重的观察,发现他折衣服速度确实慢,有好几次直接把衣服揉成一团塞到被子里面。于是教师引导他学习了折衣服的方法,同时开始观察他每次折被子的情况,一塞到被子里就提醒他拿出来重新折。之前都需要折1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有一天折了8分钟就完成了,教师随后在全班面前表扬了重重,他开心地笑了。之后再观察,重重虽然还是折得比较慢但是每一次都折得很认真,两周之后,速度缩短至5分钟就能折好。

幼儿有时候不是因为不喜欢而不去做某件事,而是因为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做好这件事。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自理的时候,除了关注幼儿自理能力还要关注幼儿在面对失败时的反应,对于面对失败易灰心的幼儿多鼓励、多陪伴,幼儿就会感觉自己不是孤立无援,教师是在关注他们的。

(4)家园“齐”合作—共育良好习惯

如果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不配合的话,就会使得孩子产生自我质疑,不知道该听老师的还是父母的。同时,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幼儿园或家庭,这应是教师与幼儿所在家庭共同的任务,仅依靠一方是难以完成的。

在幼儿学习整理玩具之后的一个星期后,紫瑶因咳嗽请了两周的假在家休息,休息期间,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她,从穿脱衣裤鞋袜到吃饭一手包办。两周回来之后,好几次玩区域游戏都有其他幼儿跟我们说紫瑶玩具都摆得乱七八糟,玩好玩具都不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反复地练习。因此,教师应与家长说明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以及共育的重要性,共同培养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立体化培养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32):179-180

[4]陈娟.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195

猜你喜欢

自理能力小班幼儿培养策略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半日托班孩子如厕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孩子,我们慢慢来
优化小班幼儿生活护理的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