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SP转型的大学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研究

2020-05-25董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

董璇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为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由EGP向ESP转型。大学英语教学转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文章旨在为这一转型提供路径支持,即大学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

关键词:ESP转型;大学英语;跨学科合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推进,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已无法满足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数以通用英语(EGP)为主,属于基础的英语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学习的本身,缺乏语言学习的目的性及专业的相关性,所以通用英语也被称之为基础英语。大学生在基础英语课堂出现普遍的消极态度,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完全是语言驱动,而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或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大学英语教学面临转型的迫切需要。

所谓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顾名思义,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等学术英语。ESP又可以细分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学术英语和职场用途英语。在高校研究层面上,往往ESP与EAP互相通用。

由EGP向ESP的转型既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ESP教学的重要性,也开展了相关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效果尚不理想,并未达到设置此类课程的最初设想。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由EGP向ESP转型不能跳跃式前进,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一、由EGP向ESP转型的理论依据

(一)人才培养方案导向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倡议加速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在《纲要》的指导下,多数高校认识到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满足当前国家社会发展速度,无法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规划需求。为了遵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全国范围各高校已经开始着手重新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大学英语教育目标也随之转变。截止至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663所,其中本科院校1 245所,平均大学英语教学占本科总学分10%左右。大学英语是高校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旨在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不能独立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

(二)需求取向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年至2010年在全国高校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根据调研报告数据,关于培养学生学术英语应用能力,有29.7%的985工程学校认为最重要,有16.9%的211工程学校认为重要,有11.7%的其他参与调查院校认为重要。这组数据充分表明保持或提高学生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已不再是985、211以及其他院校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比例逐渐增加。

Hutchin-son & Waters(1987)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分析之上的,主要包括目标需求分析(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学习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两个方面。显然,当前EGP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求,向ESP转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大势所趋。

二、ESP转型的路径选择——大学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转型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追根溯源,二者主要围绕四、六级考试,考研英语及雅思、托福等考试为主,只注重语言的功能性教学而忽视了语言的应用性教学。李明宇(2010)指出,我国外语教学理念长期驻足在外语教学的微观层面,没有突破外语教育的功利化思维,乐于服务市场需求,却低估甚至忽略了外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和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为EGP向ESP转型提供先天条件,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课程类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但如何开设ESP课程却向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师资与教学不匹配问题逐渐呈现出来,因此大学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可以作为EGP向ESP转型的路径选择之一。

(二)打破专业壁垒,寻求跨学科合作教学

由EGP向ESP转型的主要问题在于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而各专业教师也欠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橫亘于两者之间的这一鸿沟无法依赖教师个人的努力去跨越,而是需要所在院校教学管理层面提供相关专业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合作的方式。(1)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合作编纂ESP课程教材。以法律英语为例,市面流行的教材大多为原版教材的断章取义,前后缺乏系统性、一致性,内容老旧过时,重点不够突出。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实践开发ESP系列教程,使学生具备掌握专业术语,获取本学科前沿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下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2)设立ESP教研室。由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邀请志同道合的专业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安排,商讨授课环节及授课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等问题,做到取长补短、有的放矢。(3)ESP教师走进课堂。ESP教师囿于一隅地只研究语言本身,而忽略与专业课的相关性便是形而上学。他们需要走进专业课课堂,真正了解本门专业课的语言需求,通过ESP课程解决学生在文献阅读、语言技能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使大学英语真正地辅助专业课,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语言支持。

三、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教学由EGP向ESP转型正是按照《实施意见》进行的教学改革,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直至全面转型成功。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and 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蔡基刚.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国语教学,2014,(2).

[3]仲伟合,张清达.“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语教育战略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7,(9).

[4]李明宇.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

[5]范玲.ESP新闻英语课程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

编辑/姜雯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
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