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间性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师生之道

2020-05-06蒋雯

艺苑 2020年1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研究生教育

蒋雯

【摘要】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师生观建立在基于主体间性的平等和谐互动交往活动上,强调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达成共识和视界的融合。主体间性的基本特性,既是师生关系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师生关系的基本标准。

【关键词】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师生观;主体间性

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支持。研究生是具有独立性、思考性、知识性及创新性的高层次人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为国家建设提供高级人才的主要渠道,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光荣使命。在如此精英化培养的教育过程中,却屡有师生关系不和谐、矛盾尖锐、甚至交恶等事件发生。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大地发挥人才培养的效能,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研究。在中国,艺术学科的教育教学从古至今均重视导师的言传身教、亲聆謦欬,师生间的紧密联系、和谐交往有助于艺术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一、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师生之道确立的依据

(一)主体性教育的困境

把学生当作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由表现的主体性教育,较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宰的灌输式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里肯定了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了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但是,主体性教育依然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在现代教育中越显力不从心之态。

教育的主体就是全部以学生为主体吗?肯定自我主体,他人还算主体吗?主体是单独个体或“小我”吗?只强调一方的主体性,将教育教学过程仅看作是主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这不仅不能科学地解释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同时,一方为主体容易形成占有性的主体人格、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世界观,会产生把自身以外的一切占为己有、自私自利的行为倾向。在艺术学科的教育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导师一年见不了几次,学术研究方面没有获得什么指导,杂事做了不少;也经常见到一些学生不服从小组学习工作安排,无视组织纪律,独占琴房、画室、实训室等公共区域,损坏公共财产,对老师同学有攻击性言行,殊形诡状的装束等行为,以及性格上不合群,不会友善与师长、同学相处,对他人漠不关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少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这些均是过分地张扬个性、强调一方主体权益的结果。

(二)主体间性教育的特性

主体间性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互动交往性、重视教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活动主体间的协同配合,体现了教育在本质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和而不同”的关系活动,强调主体间的相关性、和谐性和整体性。首先,把“理解”作为认识的方法。“理解”不仅是理解者对认识对象的“客观”认识,而且也是双方主体的各自视界的融合生成的新的视界,是双方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关系,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心灵的公共性和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沟通,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1]58其次,主体间性强调主体间的共同存在关系,使个人不再封闭,不再分离于他人,既有个人的主体性,又有他人、群体的共同性,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本质,并执行共同遵守的规则。第三,主体间性建立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单一的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而是多个主体间的联合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建构一系列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从而将人与自然(“主体-客体”)、人与人(“主体-主体”)双重关系内在地统一起来,相互设定、相互制约。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师生观建立在基于主体间性的平等和谐互动交往活动上,强调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达成共识和视界的融合。主体间性的基本特性,既是师生关系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师生关系的基本标准。

二、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师生之道的三个内涵

(一)有乐道的生活

康德在《论教育》一书中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这里的后一个“人”应为健全的社会人,就是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要有各方面知识的积淀,更重要的是要会动手、会创造。教育是面向现实生活,引导人参与生活、经验生活、选择生活、更新生活。艺术学科的师生们谈论起“艺术”“生活”“创作”的话题,总能张口来一两句:“艺术源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彼此关注过自己的生活现状与生存状态吗?满意自己当下的生活吗?自己生活得有品质、有格调吗?分享过各自生活的精彩片段吗?简单地问:会做饭吗?做的怎样?一日三餐有规律吗?关注过健康与运动吗?生活中的人情交往如何?研究生们对自己现有的生活能打几分?对美好生活的预设是什么样的?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常常有学生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的学术成果或创作从而“闭关修炼”,由此废寝忘食、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浑浑噩噩得像行尸走肉。问其怎么会如此?大部分研究生会回答:“最近赶论文、最近忙实验”“生活上马虎一点,吃饱就行”。如《女博士被骗85万:泡在实验室十年不看朋友圈》的新闻一度让民众瞠目結舌,难道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最后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现实生活中丧失了基本的自理、自立、自保的能力?所有的教育最终都要回归生活,对于研究生而言生活不仅仅是简单的吃喝拉撒的身体生理特征上的活着,不仅仅只有学术与毕业,更要有鲜活有品质且“文明化”的生活,脱离真实的生活,缺乏基本的情商,再高的智商也会离线,也会被生活抛弃,何谈美好的生活,何谈体验生活的美好?不少艺术学科研究生在生活中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身边的一切不细心体察关注,每每在艺术创作时苦叹没有灵感之时,可曾想过自己丢弃了“生活之眼”“发现之眼”呢?所以别把自己生存的意义丢弃,别把自己变成“生活盲”,同时也要记住学习、研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艺术学科教育关注人对自然的理解,促进人对社会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所以生活是一门学问、一门技术活,包含着你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主张、你选择怎样的生活,当然不同的生活形态也选择你。师生各自生活的同时也出现在彼此的生活中,让不同的生活空间有交叉的重叠,成为相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彼此的风景,能畅谈分享,共赴活动。教师不论是学识还是生活阅历都远远超过大部分的学生,所以教师不仅要做学识方面的引路人,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学会生活。师生能在共同互动的活动中哪怕是一次散步聊天,共同看一部电影,畅谈一篇文章,分享心得,感慨心情,这些都会使生活中的小事件意义化,有了不同心灵与灵魂的沟通和对话、融合的视点,师生之情就会有尊无卑,有情有义,有来有往。

要善于对待生活中的成功与挫折、喜悦与烦恼,有着“每一天睁开眼睛都是阳光明媚的新开始”的自我激励与提醒,妥当处理权利与义务、自主与责任的关系,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和他人共同生活,逐步成长为社会生活的主人。可见,有乐于说道、乐于分享的生活,共同学会生活,感知生活,经营生活,品尝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就会让生活意义化,和谐共生的主体间的交往更有利于学术之树长青。

(二)无障碍的沟通

在大学的校园中,大家在一起阅读、思考、对话、活动、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应是频繁而密切的。一些师生之间出现情感疏离化,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和主导权,而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指导和指令进行学习和行动的不对等性导致了师生交往的障碍,这些都会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如:研究生们常说难得见到导师一面的问题,导师除了到学校完成上课任务,还有诸多的课题、项目、著书、会议、考核等事项。“放羊式”的管理,把研究生简单看作被教育者和被培养的对象,当作完成导师研究任务和执行导师研究思想的简单劳动力,显然会使师生之情淡漠而生疏。另外,一些研究生往往比较“怕”导师,尽可能不跟导师联络见面,心虚自己学习方面的后滞,担心未完成的任务,自卑自身的学术能力而怕被导师训斥。这些情况存在也不利于师生间建立频繁而有效的互动与教学。

“尊重”不是惧怕,不要将自己与导师隔离。让导师及时知晓你的消息,有规律地给导师发送一些自己的现状消息,哪怕承认自己这段时间没有新的作为、新的进展。同时,导师应了解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导师需主动利用每一次的授课、面谈、电话、信息、网络等方式高效有序地关注指导每一位学生,督促、鞭策每一位学生。如果平时散漫而拖沓,寄希望最终的“过关”冲刺,缺乏过程性、阶段性的检查与考核,临近毕业才发觉许多学分、指标、事项均未达标、未完成,到那个阶段,被动的师生双方都会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严师出高徒”,从入校门起师生双方均要对接下来几年的学习和工作有规划意识,要严谨有序地规划教学,严格执行培养计划和阶段性的检验检查教学成果,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老师和学生是为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双赢的关系。当前一些学科的学生称导师为“老板”。“老板”一词的称呼是典型的雇佣关系,完全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包容和配合,导师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但在学术上应该是平等的,有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一方面告诫学生对老师应像对父亲一样恭敬,另一方面为师者对学生要像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子女一样倾心尽心。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制度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还有温情的伦理关系,师生彼此间的交流可如亲人间的互动,可见基于平等友善的主体间无障碍沟通交往,是构成不可替代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生生之间交流畅通、友爱交往也非常重要。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思想情感交流、学习合作交流、教学信息交流等,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理解、增进学生间的情谊,加强学生间的团结,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导师的工作团队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存在,导师为学术研究的带头人,导师不论是学识和研究能力以及教育方法上对每个学生均有不同侧重,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明确的定位和期望。师生、生生一道学习、讨论研究、做课题项目、参与实践,相互尊重与保护,可以高效利用彼此的优势,整合资源,强强联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学生把自己融入所在的学科团队,在学术的交流、合作、互动中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彼此陪伴,良好的同门团队情谊也是日后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和助力。

白居易曾云:“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说的正是分享的道理。无论你与他人分享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在分享中都可以通过相互对话、交流,展示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或者自己目前的困惑,以获得帮助;不论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指点迷津,还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推广、有趣的故事、奇怪的实验现象等,在多次的活动中都可以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人,同时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让他人理解自己,开放性无私地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一个封闭的环境会导致文化日渐趋同,思维日趋单一,不能想着如果将自己从事的研究和经验告诉别人,别人就会超越或者剽窃自己,要杜绝“闭门造车”的单打独斗模式。分享不只是同一团体内进行,也需要走出去,去兄弟艺术院校、艺术场所,开放性交流汇报、合作互助等。生命因分享而充实,生活因分享而多姿多彩。分享是给予也是收获,分享志趣的同时也升华了彼此的情谊。

三、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师生成就自我的策略

(一)艺术学科研究生应有的治学态度

1.遵守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规格

艺术学科的研究生自身要有明确端正的学习态度。首先,研究生对自己的学术、人生、职业要给予一定的目标与方向。在报考艺术学科研究生的面试环节中,一些学生对于自己研究生入学后拟打算研究的方向、发展的定位等缺少预设与思考,甚至只为考上研究生而已,至于未来、目标、志向、打算没有任何地认真思考,缺乏一定责任感。其次,研究生要对学科本身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对艺术学科的源起、发展都要有明确的认识,弄清楚自己的研究是否在本学科内。第三,艺术学科的研究生要有提升自己学术水平能力的自觉,“取益在广求”,要拓展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面,覆盖交叉学科,跨学科地打通、嫁接与融合。例如,民乐科班出身的研究生如果有一定的音乐史论基础,且能熟练掌握一两件西洋乐器演奏,平时对绘画、书法有所涉及,能有自己的作品产生,还对舞蹈、写作也有关注与实践经验,如此,这类研究生在进行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时就会相对有优势,不但自身有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同领域的涉及也会給创作和研究带来不同的思路与灵感。第四,艺术学科研究生既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刻苦严谨地学习态度必不可少,要及时完成学业的各项指标,增强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消除拖拉、依赖、混日子的思想。第五,艺术学科研究生需要体察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时代特点,掌握领会学科研究的方法与策略,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注意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更新。艺术学科研究生需要在创新探索和创造意识上绞尽脑汁,努力研究。如钢琴专业的研究生如何创新出自己独创性的演奏方式,绘画专业的研究生如何让自己的作品独具个人绘画语言,美术教育的研究生如何建立自己的美术教育思想等等。艺术带有鲜活的生命力,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学习不能仅是本科的延续,更是向深度、广度、厚度、创新性、独特性、充权性等方面的进发。第六,遵守艺术学科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从进入艺术某专业开始,研究生的学术生涯和学术生活就开始了,对于学术行为要有明确的认知和规范,应该敬畏学术、有学术抱负,具有恒定人生价值理念,爱惜学术荣光。撰写学术论文不可抄袭,抄袭前人或他人成果视为“论文造假行为”,将从严处理。梁启超说:“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论文的格式、用词、证据、文体、符号、注释等均要规范。跟随导师学习时努力扩展导师的艺术思想,努力催生自己的学术思想,形成自己的工作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在遵循学术规范时没有所谓的大问题小问题,例如:不少艺术学科研究生在撰写专业论文时,出现格式不统一、页码不全、文献引用部分错误、不规范等都以为是小问题,不会影响到文章的总体。孰知好习惯益终生,细节决定成败,力所能及的问题都不能规范,何谈专深学术的把控?

2.有成为“第一名”的态度

确立人人成才的理念,确定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第一名”的观念。第一名是一种激励和暗示,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在现实生活中,信心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来激励人们表现出无限的智慧的力量,并由此转化为动力和持续力,达到物质、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基于自我的成长与超越,做自己人生第一名,这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和心理状态。时刻关照着自己向第一名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努力的自己。师生均要尊重差异,艺术学科的专业有无数的领域,有无数的选择,人有无数的可能性,唯有做好自己,做到极致,努力前行,那就是人生的第一名。

3.及时完善有效知识编码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的方法主要是口头语言的表述和书面形式的文章。口头表达时语言的逻辑、思路的清晰程度,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着论文写作的水平。在研究和实践中有想法、有收获时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记录,形成口头和文字的编码信息,训练自己多方面表达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做好写作方面的准备。平时组内研究生进行报告、及时应答、反馈时,就要努力学习用一句话简明扼表述自己的观点,再围绕观点展开有层次的详细论述。口头表达要声音清楚明亮,语速适中,论述的内容准确,有力度,有情感,有关怀,有深度,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角色身份带入。书面表达的论文撰写要遵守学术规范,按照论文写作要求清晰表述自己的观点、论点、重点和结论。

4.“仰望天空”与努力前行

“研究生是要诉求望在高妙、广取博收、和而不同、吐故纳新而圆融地学与思。尤其是美术等大量技术与经验内涵的学科,其研究生更是要随时提醒自己的学习诉求目标,避免自己进入只学习一人之法而无自己学术个性与风格的误区。”[2]122艺术学科研究生在跟随导师学习,但不能仅学一人之知,要在广取博收、吐故纳新的同时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能够反思导师的教学与学术,提出问题,发现新观点,发表新见解,获得新的价值结论,在学科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举措;不能只关注眼前的一切,需要时刻抬头仰望学科制高点,让自己的思维和思想攀登、飞跃,有跟进学科前沿、触摸顶层学术的信念,寻求顶点性、原理性和引领性思想。

(二)艺术学科导师具备的领航能力

1.领航员的实力

“师德如山,仰之弥高。”导师的道德修养、科研能力、生活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其做人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导师是研究生的引路人,同时也在走自己教学之路、科研学术之路。导师既要从事科学研究又要教书育人,在学术科研方面,既做好学问、做大学问,又要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让学生们在学术科研方面能独立前行、乘风破浪。导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更要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有一套自己个性和风格的教学实施方法;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制订有针对性地教育内容和塑造手段,让每一个学生成长有型;还要为学生创造接触本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领域的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参加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聆听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并积极参加学术讨论,让学生在学术舞台上得到展现、锻炼和提高。

2.造梦者的魔法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21世纪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在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死记硬背得到的书本知识难以应付的。导师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力,在给他们的答疑、反馈中给予启发,帮助他们获得灵感、想法和创意。首先要让学生始终自己有办法,能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其次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不是追求整齐划一的成果,艺术没有标准答案,艺术创作没有雷同,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的未来都是不同的,每个梦想都是不可重复的。

导师要关注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和未来走向,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个研究生打造各自斑斓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培养方式都是不可复制的,导师的魔法、绝招是无尽的、不断生成变化的。最后,梦想的缔造者同时也是监督者,在建立个人发展定位、未来学术科研的规划、近中远期奋斗目标和前途后,导师还要督促学生朝既定目标前进。在一系列的举措中,导师始终要有解决学生在学习、研究、创作、生活、成长等各方面的困惑与难关的方法。

3.铸成型的期待

教师培养学生总是带着几许期望的,希望自己的学生健康幸福,有姿态有品格有型,始终有精神;希望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统治自己的人生荣誉;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有所建树,成为专家、学者、专业人才,有领袖意识与风采;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济世的抱负、责任与能力;希望自己的学生出手不一样,随时自带光环被欣赏,出场一次精彩一次,走上人生的巅峰。所有的期待都是愿学生成长为国之栋梁,成为行业佼佼者,成为各自人生的“第一名”。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条件、氛围、情境,调动与引发学生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让他们通过艺术学科的学习、实践交往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和认知生成,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较低到较高,从自我中心、他律到自律的发展阶段,实现从个体“小我”到放眼世界、胸怀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让师生彼此贡献智慧,珍惜相处,关照历史,證明存在,从而成就彼此。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研究生教育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