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20-04-17卜春凯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实践探究

内容摘要:训诂学对继承先古文化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训诂学的目的是对古籍文本的字进行追根溯源,澄清本义。字词解释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但当前中学文言文字词解释教学面临着:学生对古文兴趣欠缺、一词多义,多词一义,释义不断、教师肤浅理解,学生肤浅学习等问题。《大学》中:“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本源问题未理解未解决而先去处理旁枝末节未之有也。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充当的是“渔”的作用,是学习字词释义的根本之法,将训诂学方法原理融入文言文教学是解决教学中“老大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训诂学 文言文教学 实践探究

“训诂,即用现代语言解释古汉语。《说文解字·言部》解释“训”,说教也,从言,川声,解释“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古代学者们都把训诂作为读懂古书的好方法。”[1]训诂学历史悠久,在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血脉上起着“桥梁”作用。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有:互训;声训;形训;义训;反训;递训等。明朝哲学家王艮有言:“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是异端。”其训诂原则和研究方法与文言文教学词义解释相得益彰,文言文教学如果能吸收借鉴训诂学知识,这将是解决文言文教学词义解释“老大难”问题的重要突破。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道大难关是能读懂能读通文言文之文本,而字词问题经常是学生横跨这道难关前的拦路虎。纵观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篇目词义注释恒河沙数,但因教材文言文课文都是相互独立,没有起承相接的联系,这些繁多的字词注释需要学生生记硬背。课文注释只能使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而学习懵懵懂懂,兴趣乏乏,效率低下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教师也束手无策。而训诂学正是一门知其所以然的学科,对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有大益;鉴此,本文将从:训诂学对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用字之精辟的妙用、训诂学之精妙释义重新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授“渔”教学三个方面对训诂学在中学文言字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明晰本义,理解文章

史学界有句著名的话:“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说当代人研究历史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当代视角和意识形态去评判。虽然该观点有些偏颇,但值得参考借鉴。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文字本身内涵十分丰富。中学文言文课文注释经过长时间的梳洗凝练,释义基本上已经准确、简练,但一些疏漏和误解难以避免。其做法缺点之一就是没有考虑文字情感。其二每个时代的人的注疏都不一定完全正确,某些缺乏原本的文章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其文意与本意早已大相径庭不无可能。“,在课本给予的注释中,有些注释并不是特别的准确,或者说有些注释还需要被再次精准解释。”[2]因此,教师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和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文章注释。

1.注释的遗漏点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释经过诸多专家筛选决定,科学性、准确度已极高。但释义有轻重点,难免会有些许字词疏漏、被忽略。

如人教版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对此句教材注释了“隐土”乃地名。学生对理解“隐土之北”没困难,但“渤海之尾”中的“尾”教材未有注释,学生难以理解。《说文解字》中:尾,微也。所以“尾”在这里应当注释为“边、岸”。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周亚夫军细柳营》中:“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其中“直”没有释义,学生通常会误读为“笔直”。《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其中之“直”为径直,没有停顿和阻拦。再看下文“天子先驱至,不得入。”说明受到了阻拦。因此综合其他古籍文本,“直驰入”翻译为径直,没有阻拦地驾车进入更为妥当。

再如《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其中“保其岩阻”的“保”,教材未有注释。概以此义为保住,守住而不注乎。“班固的《东都赋》中:‘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王念孙《读书杂志》:‘界读为介,保介犹恃也,言恃河山以为固也。”[左林霞]再来分析诸葛亮这段话,其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雄心勃勃,句句都是扩张攻略之壮语,这里的“保”如果翻译为消极的“保住,守住”,显然与这段语境不一致。可见,“保其岩阻”的“保”应该翻译为“凭借,倚仗”更加准确。

2.注释不当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课文的注释早已详尽,但由于各种局限,仍然有个别字词的注释有失偏颇。

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诚”,教材注释是诚心。未免太过笼统宽泛。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此皆诚壹之所致。”其中“诚”为心志。显然“帝感其诚”的“诚”翻译为坚定的心志更加准确,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

《曹列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教材中把“情”注释为“实情”。这就和文中意思相矛盾了,可见前文“虽不能察”已经说明,一些案件的实情无法明察。那教材还将“必以情”翻译为:一定要按照实情。如此一来岂不矛盾?文中可见鲁庄公并不是一个不察世事的国君,因此才有: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每件都做到不能明察秋毫,但一定要以诚心、诚信尽力去做好。因此,教材上的“实情”明显有失,“必以情”的“情”解释为“诚心,尽心尽力”更为妥当。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里的“素琴”教材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但《晋书·隐逸传·陶潜》:“﹝陶潜﹞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且陶渊明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因此,这里的素琴明显是指无弦之琴。我们再来看上下文“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俗世的音乐扰乱心境。如果是有弦之琴又何来“无丝竹之乱耳”呢?所以,此处“素琴”应译为“无弦之琴”更为准确。

作为培育青少年的教学教材,其中的注释必定要不断更新探讨,寻找最适合最恰当的释义,追求尽善尽美,提升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效果。

二.授“渔”让古文学习事半功倍

新《课标》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数量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收录的常用汉字就达个,占绝大多数是实词;文言文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词义繁多,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甚至几十個义项,让人眼花;”[3]可见依靠学习一篇文言文,积累几个文言字词的方法是低效率的,最好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中学文言文教学虽然不直接要求教授学生训诂学原理和方法。但适当地学习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文言文学习要点,读懂读通文言文。下面分两点来讲述学习训诂学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一)字词聚合迁移

此类方法适用于字形字音不同,意义相同和字形字音相同,意义不同的两类词。将这两类中典型的、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搜集整理,进行对比探析理解。

1.形音不同,意义相同的字词比如形容时间短的时间副词主要有:

1)顷之;(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2)须臾;(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3)少顷;(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4)俄而;(俄而百千人大呼。)

5)未几;(未几,夫齁声起。)

6)顷刻;(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7)少时;(少时,一狼径去。)

8)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9)寻;(未果,寻病终。)

10)既而;(既而儿醒,大啼。)

11)甫;(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

12)无何;(无何,宰以卓异闻。)

13)已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这些字词虽然都表示时间短,不久,但其中具体意义还是有所不同,运用方面也迥异。如俄而、顷刻、霎时表示非常短的时间,形容事情或动作在很短时间内发生。而如:顷之、须臾、寻少时、未几、少顷可译为“不久、一会儿”,时间稍长些。这些细微的差异需要用心去比较感受,放到语境中体会。

2.同形音不同义的字词,即多义词

安:①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②安逸(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③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备:①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②挂着(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长:①大片(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

②时间、空间的长久,与短相对(常有高猿长啸《三峡》)

……

这两类字词都是需要特定的语境才能出现,只有根据语境释义才能理解这些字词之间的差异。将这类字词聚合理解记忆,有利于降低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难度。

(二)掌握词义推断法,以不变应万变

中文文言文课文注释大多是根据课文语境给予注释,一般为引申义。这种注释一般只需要依托特定的语境便可推测出来。“古文注本或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因受编写体例、篇幅的限制,大多简略,只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4]这就造成在教学中,学生要不断试错,不断理解记忆数量繁多的语境下的字词义,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会大大降低。而掌握文言文字词意义的推断方法,便可在文言文翻译中左右逢源,来去自如。“字”是文言文注释的根本,无论何种解释何种推断都离不开“字”。训诂学中数形训法、随文释义法最为常用。

1.形训法

形训法是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特征而释义的训诂方法。汉字源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即可通过文字本身而进行释义。虽然经过数千年的演化,象形性质减弱,但在古籍文本中,仍有大量诸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可供形训法考究。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字可由字形直接推断字义。例如:

1)目:象形;眼睛。《说文解字》中:人眼也,重童子也。

2)本:指事;根本,原为树根之意。《说文解字》中: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3)尘:会意;尘土,灰尘。《说文解字》中:从鹿从土。甲骨文字是上下结构,鹿上土下,表示鹿奔跑扬起灰尘。

2.随文释义法

“词义是具体语境的产物,语境对词义有很强的选择和限制作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语的解释往往是不同的,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来推断词义。”[5]无论是探求字词本义或者文意都离不开上下文语境,而语境对字词意义的限制约束十分强大,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甚至在不同的词语中,意义也可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例如学界对“落英缤纷”中的“落”究竟是解释为零落、凋落;还是解释为落成,新开之意两种情况进行了辩论,各有所见。此外又如下面“重”字的一组词义:

①重岩叠嶂《三峡》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第一个是“层层”之意,第二个是“重新”之意。二者因为语境的不同而同形同音不同义。“重”字本身具有多义,语境有限制约束词义的作用,也可以说是缩小词义范围,明确词义。

三.结语

教材的注释因各种局限未能尽善尽美,一些教师教学中唯教材和个人主观经验是教,故而使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问题积病沉久,使用训诂学原理和方法辅助文言文字词教学是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一项能起大效果的强心剂。但此举要求教师要深刻掌握训诂学知识,不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言而总之,训诂学原理与方法是文言文学习的“种子”,在中学阶段埋种在学生心里,日后必能有不菲的收获。如此良道教师要加以重视和利用,努力推进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发展。

注 释

[1]刘茜.训诂学原理在初中文言实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2]刁晓敏.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3):97-98.

[3]连志斌.简论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左林霞.训诂学与中学语文字词教学[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4-17.

[5]连志斌.简论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作者介绍,卜春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实践探究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