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形式化数学教学行为的反思

2020-04-09赵得秀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形式化反思小学数学

赵得秀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一些教师在落实这些教育理念时,出现了各种形式化的教学行为。文章就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脱节,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模糊不清,情境教学与有效教学超越度有效,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选择不当等现象,展开相应地反思。

关键词:形式化;小学数学;反思

“课堂教学行为”一直是教育领域着重研究的课题,也是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经常态化地渗透到基础教育的每个环节 [1]。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把这些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时,出现了各种形式化的教学行为。笔者根据多年小学数学的执教经验结合相应的案例,对这种情况展开反思。

一、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脱节的现象

数学教学辩证法告诉我们,教学内容对教学形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教育改革“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过多地追求新的教学形式而忽略相应的教学内容。不以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方式,而让教学内容迎合所谓“新”的教学方式,从而出现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一致和脱节的现象,课堂仅有形式上的热闹,没有实在的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克和千克”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分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称量。

(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为称哪件物品而争论,有学生想称橡皮,有学生想称水笔……争论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有些小组成员在称量物品时,其他成员却在开小差。就在这杂乱无序的情境下展开了小组合作活动。)

师:请小组汇报称量结果,哪个小组先来?

生:我们小组称的是钢笔,结果是2克。

师:钢笔只有2克吗?

生:好像是22克。(组内学生提醒)

这个合作学习的片段,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两点:第一点,学生为什么会争论称量哪件物品?说明他们潜意识里没有将合作小组看成一个团队,每个人都将自己看成独立的个体,没有具备合作的心理;第二点,为什么组内成员称量时,其他同学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汇报钢笔的重量是2克还是22克都出错,可见小组内的成员没有明确分工,看刻度、记录等,没有具体安排到哪个同学。

为了解决这种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脱节的现象,我们应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利用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实验、观察等),踏踏实实地教学。不能为了“新”而搞“形式主义”,减少一些形式上的热闹和面子上的活跃,增加一些理性的智慧和朴实,让学生静下心来积极参与,从活动中体验、感悟并思考。

二、处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教学需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提倡,让不少教师热衷于将“生活味”贯穿于课堂设计的始终。凡事都有“度”,若把握得好,则会事半功倍。但一些教师超越了这个“度”,难以处理好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出现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的现象。有些教师干脆毫无选择地盲目使用日常生活场景,将数学教学等同于生活。

例如,一位教师教授“排列与组合”,使用如下教学片段:

“搭配的价值”的学习,首先引入:用多媒体展示周一的菜谱(冬瓜、芹菜、红烧肉),让学生根据菜谱,进行搭配(一荤一素),初感搭配的意义;展开:出示周二的菜谱(鸡腿、青菜、排骨、南瓜、冬瓜),让学生在搭配中,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巩固:展示周三的菜谱(肉圆、白菜、冬瓜、虾、豆腐),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搭配规律和方法;应用:超市购物时对物品的选择。

尽管这是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但学生在数学排列方案时,书写菜名就花掉了很多时间,教师板书搭配结果,又耗费了大量时间。课堂宝贵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失了,而学生看到的、思考的、书写的全是菜名,有何感受,可想而知。学生在搭配选择中表现出活力,课堂气氛也洋溢着和谐,但数学价值在这种趋向变异的课堂中尽显苍白。

其实,知识不等同于生活原型,思考也不等同于生活经验。虽然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但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在数学学习中有选择性地、适当地联系生活,有利无弊。但一味地追求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则迷失了“自我”,这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处理好数学教学和生活的关系,树立数学教学需与生活联系,但又区别于生活的观念 [2]。

三、把握情境教学与有效教学的“度和效”

情境教學的方式受很多教师的欢迎,有些教师甚至是煞费苦心。曾有教师感叹,想上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或赛课,创设情境是必然的,要不然听课的评委怎么评价这节课?很多教学评价出现:哪位教师的生活情境用的“新”就是创新,哪位教师的生活情境用的“多”就是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因此,各种生活情境被搬运到数学课堂中,无视数学的“问题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区别,生活化了情境,丢了该有的数学味。的确,很多数学课堂,因丰富有趣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但也不可否认,在创设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课堂上呈现出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教学情境。一些过于崎岖或平庸的教学情境充斥课堂,透过这些貌似热闹繁华的情境创设,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对情境功能和目标认识不当的情境创设,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分、时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分钟到底有多久,安排了1分钟拍手和1分钟口算的活动。随着教师的口令,学生沉浸到1分钟拍手和口算的活动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然而,静心思考,学生在这个情境活动中,关注点是什么?是1分钟时间的长短吗?显然不是,学生关注的是拍手的次数和口算的成绩。因此,学生只是参与了一次有经历无感悟、有活动无体验的活动。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但需要讲究情境创设的实效性,把握两点基本要求:第一点,讲究“度”,凡事不能绝对化,不能出现“没有情境创设的数学课就不是好课”的观念;第二点,讲究“效”,没有实效的情境创设,只是流于形式,起到消极或无效的作用。好的情境创设需具备趣味性、导向性和简约性等。

四、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

目前,“探究活动”遍布各个年级的各门学科。它的普遍使用,出现了不管教育对象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盲目地探究,只有探究形式,没有探究成效的现象。新课标限定了课堂讲解的时间,导致部分教师出现不敢讲解的现象。

例如,一位教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为了减少讲解,采取让学生猜测,自主获取分数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方法。出现了学生认为分数线的上边是分母,而分数线的下边是分子的笑话。像这个情况,教材中已明确陈述出分数概念性的内容,就没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子与分母的概念,可通过教师直接的讲解,促进学生掌握和记忆。但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要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在首位,让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相融合。课前,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授课方法、重点等,分清哪些内容该用讲授的方法教学,哪些内容需要用探究的方法教学。

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分别有着自身的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知识类型。有意义的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互相并不矛盾或排斥,它们能够取长补短地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前提下,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协同作用,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地融合,才能在教学中落实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呈现数学本质。因此,数学教师应深入理解并研读各种“新”教育理念的本质,借助课堂实践的历练及教师的反思,走出各种形式化教学的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的理性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霞.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08

[2]  张军. 从生活入手,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4).

猜你喜欢

形式化反思小学数学
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 防止教学模式形式化
基于能力培养的常用软件设计方法教学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