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生态性德育视野下的和谐人际关系构建

2020-03-30赵飞陈东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构建

赵飞 陈东

【摘 要】 生态世界观视野下的德育要求我们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综合考虑道德教育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生态性德育的系统观、自然观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生态世界观;道德教育;人际和谐关系;构建

生態德育已经成为当前德育研究的热点,是现实问题在生态伦理学介入,在实践理性和实践形态后,有效促进良好德育系统构建的价值诉求,把生态德育纳入教育体系,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构建,是德育的本质要求和道德进化的结果。

一、生态世界观与德育

1、生态世界观

德国海卡尔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相关性和自我调节性的特征,生态系统有物质循环和再生规律、生态演替规律和生态平衡规律。”“生态”不仅是一个自然学科术语,在后工业时代到来之后,它亦成为一种理念、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文明观。生态学迅速走出自然科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观照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生态学研究领域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由观自然的视角转变为观世界的视角。生态世界观的实质是对相关联事物关系的把握,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与整体效应。

2、生态世界观视野下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当前面对道德文化的冲突,价值多元化的挑战,道德教育的疲软无力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不争的现实。用生态的世界观来考察道德教育也就成为了我们寻找德育困境出路的一个出发点。道德是精神的,但是被当作客体考察时也有客观规律性。和道德教育不同,道德教育是人为的主观干预,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实践本身也是物质的,也有客观规律性。所以我们考察道德教育的时候,也应该尊重其自然发展规律。引入生态世界观来考察德育是一个有利的新角度。

“生态德育是伴随人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并日益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教育领域。”[1]生态世界观视野下的德育要求我们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综合考虑道德教育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德育看成是一个有自然发生发展规律的大系统来进行考察。这要求我们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联合德育系统内外诸要素的互动作用来考察德育效果。这就要求打破原有的单一、封闭的道德教育格局,将一切同道德教育相关的领域,置于视野之内,将全部有利于刺激和产生道德教育效应的内容和途径合理运用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第二,重视德育效果的自然发育过程。传统德育理念强调道德教育是一种人为的灌输的,是外在环境刺激的结果。实际上现代心理学越来越重视个体道德情操增长是由外在环境刺激和内在潜质自然生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用生态世界观来考察德育的积极意义在于启发我们看到德育资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性系统。

二、人际关系与生态性德育

1、人际关系与社会风气

传统观点认为个体人际关系和谐与否主要在于个体的主观原因。如果从大环境来考察,社会成员间人际关系的普遍状况和这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有密切关系。个体的人际关系好坏除了取决与个体的人格特征,还和他生活与其中的人际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考察人际关系必须联系个体生存的人际环境,必须考察如何改善人际环境。我们要改造社会风气,必须依靠实践,那就是道德教育。在一个道德教育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社会中,不良的风气可以得到及时纠正、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良俗可以在人际间广泛传播。所以人际关系和谐最终的最终需要德育给力。

2、人际关系与社会基础

人与外界、与他人产生关系,不可能是单纯的,必须有某种价值关系存在。这种价值是围绕着每个个体的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展开的。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更趋于功利,更为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利他”的价值逐渐被“自私自利”的价值取代,这也是具有一定社会基础。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利己利他的表现和程度有所不同。每个社会、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特定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的内在统一决定了人际交往的秩序,是人际和谐的基础。新时代这种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不只是单调的理论循环求证和枯燥阐释,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接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2]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环境是天然的道德生态土壤。封建社会中,社会生存的准则主要是世袭的封建王权以及人对土地的依附关系,社会风气重农轻商。这样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为重义忘利的交往价值观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但是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中,对这种行为有天然的监督机制,社会舆论对重利忘义的观念和行为容纳程度远远低于今天的社会。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德育资源失去了作用,比如儒家道德准则的权威地位、重农轻商的社会风气等。在今天,我们对自私的行为,对个人主义的思潮在多元的价值背景下有了更多的宽容,个人的利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

3、生态性德育与人际关系

德育和人际关系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把人际关系置身生态德育系统中考察,用生态德育的理念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更加有利于生态德育自身的和谐发展。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教育之于个体成长的作用,[3]如果离开个体生活在其中的人际交往环境就无从谈起。把对个体健康人格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理解建构在对个体交往问题情景的解决上,这对于教育效果的实现,交往困境问题的实际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生态性德育对不和谐人际关系干预初探

“德育生态主要研究根据德育工作的规律来促进各要素的良性互动。”[4]积极探索生态性德育对不和谐人际关系干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德育与和谐人际

我们遇到的人际关系不和谐情景可能发生在所有关系之中。不同关系中“不和谐”的类型和原因大不相同。但是,就如上文所述。所有人际关系都有着某种价值关系存在。这种价值关系围绕着个体需求、群体需求、社会需求展开。如果把需求归结为“利益”,个体天生都有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只是被后天的社会环境压抑。生态性德育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其原理就在于让超我进化,让本我升华,最终让本我和超我双赢,从而让自我和谐发展。

2、生态德育的系统观

生态德育系统观要求我们联合德育系统内外诸要素的互动作用来考察个的人际关系。当发现有一个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联系他的家教传统、学校德育情况、接触的社会环境等来考察他的问题归因,并且联动一切可以得到的德育资源来改善问题。因为有时候一个人出问题,往往是一个群体的问题。

3、生态德育的自然观

生态德育的自然观要求我们重视德育效果的自然发育过程来。生态德育的自然观告诉我们无论你怎样说教,采取怎样的惩罚措施。社会主流的人际交往规则以及潜规则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阶段会存在。只有其社会根源发生变化,这些东西才会变化。所以要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还是要依靠大环境的改善。

生态世界观要求我们用自然界的哲学来认识社会。在德育生态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产生的各类现实困境能够得到全新的解决思路,同时推动高校紧扣社会现实,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寻求更为全面、系统的教育引领指南。[5]道德准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用生态的道德教育方法来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孙淑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视野下的高校生态德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11.

[2] 陈玉书,何海霞.高校大德育生态化的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8.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4] 孙珊珊.高校德育生态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8-9.

[5] 詹松青.德育生态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9.3.85.

【作者简介】

趙 飞(1985—)男,汉族,陕西富平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 东(1988—)男,汉族,云南昭通人,医学学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医学教育等,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构建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