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研究现状与思考

2020-03-30罗仪仪米正华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习近平

罗仪仪 米正华

【摘 要】 习近平社会治理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述:全面系统研究习近平社会治理观;围绕习近平从政经历研究其社会治理观形成的主观条件与实践基础;围绕习近平关于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深化研究社会治理主体;围绕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深入研究社会治理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 习近平;社会治理观;治理主体;人民群众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要求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2014年以来,习近平社会治理观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学术界对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研究大致从以下三条思路展开,一是从整体上研究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二是围绕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三是围绕具体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指导意义。[1]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研究主要在于“局部”研究,系统、全面深入研究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全面系统研究习近平社会治理观

当前,学者们主要研究了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主要特征等,并重点研究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内容体系。学者们主要从社会治理的基本构成要素研究习近平的社会治理观,具体从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主体、客体、原则、目标、动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习近平社会治理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目的是解放思想,推进观念与制度与时俱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深入研究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思想体系,不应仅仅停留在基本构成要素上,必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习近平社会治理观形成的时代条件、理论渊源、实践基础;科学完整的内容体系;贯穿其中的精神实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本质特征和基本要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通过系统研究习近平社会治理观,在弄清楚什么是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治理观,以及实现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格局。因此,在不断深化习近平社会治理观“局部”研究的同时,要深化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深度研究,形成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科学体系。

二、围绕习近平从政经历研究其社会治理观形成的主观条件与实践基础

关于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来源,学术界多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重点研究共产党人社会治理观的演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思想内涵,[3]对习近平个人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演进研究较少。

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闽东地区如何摆脱贫苦进行深入思考,强调要发挥闽东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大胆改革和开放、引进资金与技术、开发自我资源等,这其中就包含了对社会治理思路的萌芽。后来在浙江任职期间的讲话和文章尽管大多针对浙江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规划,但其中包含着很多有关社会治理的观点。不难发现,早期习近平偏向于针对各地的优势资源,研究社会治理的具体方法,且始终把社会治理的目光放在人民群众身上,遵循和谐社会的理念。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有必要加强对习近平个人经历对其社会治理观的作用研究,明晰习近平社会治理观形成的主观条件,提升研究的完整性与价值性。

三、围绕习近平关于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深化研究社会治理主体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证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遵循,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根本所在。学术界多从政治领导的角度剖析习近平社会治理观,强调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明晰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事实上,基层组织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变也提供了新的路径思考。

因此,研究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主体,还可以从基层组织上入手,基层是与人们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地方,着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基层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的治理功能。[4]习近平社会治理观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而基层组织研究就是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目标体现。例如,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对组织领导的研究,明晰党员干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机制,更好的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又如,研究基层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资源配置能力,确保基层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共治工作的开展。再如,习近平社会治理观强调发挥基层社区的凝聚作用,通过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其他组织的关系研究,进一步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研究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主体论,深入挖掘基层组织的功能效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围绕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深入研究社会治理的精神动力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共同的信仰或者亚信仰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信仰作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社会治理过程当中精神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是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是精神上的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领导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精神不仅对于个人,而且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在推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赋予治理理念以精神内涵,丰富治理理念的精神实质。研究理想信念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仅从精神上团结了各治理主体与人民群众,而且有助于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有力推行。

五、结语

习近平社会治理观内涵丰富、含英咀华,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学者们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的丰富内涵,提高国家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更加深刻的把握社会治理的规律,使社会治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千.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格局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8(10).

[2] 魏礼群.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8(04).

[3] 刘艳.探析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渊源[J].现代交际, 2018(12).

[4] 吴霞.习近平社会治理理论的渊源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

[5] 袁忠.习近平公共治理思想探析[J].观察与思考,2017(10).

【作者简介】

罗仪仪,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米正华,硕士,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人民内部矛盾研究,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行政不作为”现象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解读“四个全面”与执政为民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