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己知彼高效课堂

2020-03-15任文霞

人物画报 2020年23期
关键词:学情改进反思

摘 要: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理论的认识偏差,受教学环境的约束,很多教学行为存在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课前作业的意义、形式都被忽略,教学环节的不完整,在布置不恰当课前作业的路上越走越远,导致教学理念的不能科学落实,高效课堂的难以实现。

关键词:课前作业;理念;学情;反思;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以此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秉持改革的精神,我们的老师在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努力实践,提升自我,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转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但是我发现,很多老师在方法的改进中更多注重的是课堂的教学技巧,而对于课前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以及课后收获效果忽略不重视。即课前作业布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分析教学理念

新课改中要求“教学要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的认识有以下几个误区:1.课堂教学环节中只追求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出现课堂的“虚假繁荣”;2.备课时为了凸显“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问题设计上缺失学情的了解,仅凭“自我感觉”设计问题;3.课堂只是教案的重复,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效果,无论是前期的“不会”“不知”,还是后期的“知道了”“会了吧”不做细致的追究,效果不佳。

在理念认识上,忽略“学情”。“学情”即使一个定量,又是一个变量。“定量”是指学生的人员变动,教師所教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会有人员变动,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稳定地个性化的标识。“变量”指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作为教师,只关注到了他们的定量学情,甚至用定量学情的评价取代变量学情的变化。忽视了这一点,我教学行为的改革就像花草失去了土壤,难以成活。

二、分析教学行为和环节

教学行为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行为。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从教师教授行为方面看,教师不仅对学生施加影响,也受学生行为的影响,教师不断观察学生的行为以修正自己的行为。

从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向来看,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行为中存在把“教”和“学”分离开来,缺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在课堂上难以激发师生对于问题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检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对相应知识内容提前做一个“减法运算”,删除已经掌握的知识,保留不懂、不理解的,提前进行自我思考。课前“减法运算”保留了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和兴趣,也可以真正让课堂上的各种教学行为实现价值。

当然,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在教学环节中发生的。一般教学环节包括: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但是在教学中,对课外作业的布置只停留在“课后作业”。目前,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是很重的,平时很难抽出时间提前预习,更多地是课后的复习巩固。这是现状,但也是教师的失职,不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三、分析教学效果

有效课前作业效果也是明显的。显性来说,学生方面:间接的让学生挤出时间提前预习;学生更熟悉文本,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专注度;教师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给教师带来教学启发,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是教师教学检测的一种途径,有利于及时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学情,更趋于合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隐性的效果有:在问题引导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理念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这种作业形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四、分析方法改进

很多时候,限于教学环境,课前作业问题设计缺少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不够,课前检测效果有限。另外,课前作业不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科学性。

课前作业布置可以有如下尝试。

首先,丰富作业形式。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布置两种形式的作业。1. 限定题目内容。如练习题目、问题作答等。这种作业形式虽然常规,但对于学生思想也同样具有启发性,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2. 开放形式,没有固定的题目与数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发挥学生的个性,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及表达能力都充分得到开发与展示。形式如谈谈自己对文本某个问题的认识或感想,做读书笔记或阅读批注等。

其次,就是分层布置作业。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就目前的教学工作情况来看,主要采用以班级为单位来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特殊题目,还可以在同一班级内部,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选做题。总之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从作业中都获得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并实现思维与能力提升。

从教学理念,“学情”分析,到教学环节、教学效果来看,合理科学有效的课前作业布置,确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是走向“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6):25+10-781.

[2]杨振刚.新形势下高中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4):36.

[3]王淑英.班级教学中的层次教学法[J].教学与管理,2003(24):67.

[4]戴梅竞.儿童青少年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J].中国学校卫生,1995(01):1.

作者简介:任文霞,女,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学情改进反思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