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生语文审美力培养研究

2020-03-08黄荣欣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想象力情境教学

黄荣欣

摘要:审美教育是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语文新课程理念倡导要重视美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教学中发展认识美、感知美、鉴赏关、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想象力;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主题。马克思根据人的社会物质实践,发现了美的根源,因此提出美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如何把这些具有美的感性认识体现出来呢?这需要教育者结合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字,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语文书中的审美素材,引导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一、语文情境教学中审美力的体现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如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内容都与时代密切相关,特别富有时代的气息,课文中都特别重视文化的传承。语文书中编选的课文都力求做到文质兼美,每篇课文都是小小的审美宝库,它们能够帮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一)在汉字形体处将教学与审美融合

教师在汉字的情境教学中,应不断加强关于汉字知识的学习,懂得象形字、形声字等的演变与发展,在教学中要有独特的鉴赏意识,引导学生一起从汉字笔画中去发现它的形状之美。

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汉字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性地观察汉字形体,体悟关于汉字构造的形体美,激发他们对于汉字的书写的兴趣,促使他们对汉字中的点画形状、整体结构和章法布局等有更多的了解。这样直观性的讲解和学习让他们对于以后语文教材的理解起到关键性作用。动画与图形的演示,促使学生善于发掘汉字中的不同形态的美,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汉字笔画的姿态万千、错落有致。

(二)在词句品味中将教学与审美融合

清代姚鼐曾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从中可知,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词句进行品味,提高学生对词句的品赏能力,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发展。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时是这样做的:

《槐乡五月》课文结构比较特别,里面有很多叠声词:甜丝丝 香喷喷 白茫茫 山山洼洼

这位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时这样做。

(出示课件):甜丝丝 香喷喷 白生生 山山洼洼 喜盈盈 白茫茫 傻乎乎 坡坡岗岗

师:孩子们,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能够让你感受到味道?

生:甜丝丝、香喷喷。

师:你能把这种甜甜的味道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它还能表示什么?

生:心情。

师:说得真棒,它不但能够表示味道,也能够表示出人的心情。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朗读的形式调动他们的视觉、嗅觉、味觉,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感受槐花的清香、醇香、浓香。《槐乡五月》中叠词的运用,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了解槐花的特点,同时增加了文章词语的音韵美,加深了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

(三)在课文内容意境美感中将教学与审美融合

“所谓意境就是饱含着作家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是内情与外境高度融合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说“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部编教材中,每篇小学语文文章所体现出的意境都是创作者主观的情感以及客观景物的密切结合,每一个生动鲜明的场景都是创作者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引导每位学生融情于景,体会情境,领悟文章的情境美。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江南》时,让每位學生闭上双眼,同时播放一曲名为《采莲》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放松自我,在优美乐曲中发挥想象。这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荷花不同的优美姿态。

当学生看到眼前姿态万千的荷花时,被荷花的美所震撼,这时老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入课文,真正感受荷叶的碧绿,感受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热闹,真正体会“莲叶何田田”。同学们通过动态视频与图片观赏荷花的千姿百态、洁白无瑕、含苞待放,还有在荷叶、荷花中嬉戏小鱼。成群结队的快乐小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还有划着船赶来采莲蓬的小姑娘,她们悠闲地划着小船,轻轻拨开荷叶,寻找着成熟美丽的莲蓬,嘴角上挂着微笑,脸上流露出丰收的喜悦。教师不仅让同学们在视频与图片中感受江南的美景,同时让同学们在表演中体悟互动的快乐,感受文中语言之美,感受江南的意境美,最终引导学生在体会的同时热爱大自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发挥儿童想象力在审美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审美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情境教学中,同时对于不同儿童个性化审美想象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儿童通过观察大自然,以及积累经验来学习优美的词汇,这两点对于儿童审美力的丰富与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把文字物象转化为审美表象

大部分儿童都喜欢观察大自然中有趣的事物,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将观察到的事物与想象相结合,把在生活中的体验转化成审美表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在小学生审美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个体差异性,引导儿童调动自己身体的各个感官(视觉、触觉、听觉、味觉),正确把握事物形象的外貌特征,使学生获得的体验更加深入,唤醒儿童对于生活中的人、事、物记忆的清晰表象。表象越丰富,想象力越丰富,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越全面。

(二)把语言材料转化为审美表象

鲁迅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昆虫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太空,他们想潜蚁穴……”儿童的想象总是天马行空的,他们总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审美世界中,解读出独特的审美对象,小小的脑袋爆发出大大的能量,他们脑中审美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还要激发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抓住审美事物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结合自己积累的优美词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想象与语言文字发生相应的关系,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新词语转化成自己的审美表象。

(三)激发学生审美想象的个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挖掘每位同学的个性发展,并且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导他们去仔细观察美丽的大自然,认真感受生活的点滴,欣赏不同事物的差异美,提高对于美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以及情感意识,而这重要的途径必然是通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去体现,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并结合教学情境,在汉字形体处,在品味词句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想象力情境教学
想象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