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

2020-03-02黄湘俊王永恒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头端导丝肠管

黄湘俊,王永恒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湖南 长沙 410003)

既往文献[1-3]报道,约95%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肠粘连,60%~80%可能发生小肠梗阻,其中27%~42%粘连性肠梗阻需手术治疗。对于完全性肠梗阻或绞窄性肠梗阻,应立即手术或予保守治疗;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4]。常规非手术治疗对于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无明显效果,手术亦有一定难度,可能无法完全分离粘连,且术后再发生肠梗阻比例较高[1]。本研究观察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1~78岁,平均(55.6±24.5)岁;均有腹部手术史,包括经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23例,胃癌根治术10例,卵巢癌根治术8例,腹腔镜阑尾穿孔手术4例,放射性肠炎手术2例,胃肠穿孔修补术后炎性肠梗阻3例,其中6例因肠梗阻接受2次以上肠粘连松解术,手术时间距本次肠梗阻5天~6年。纳入标准:①患者有肠梗阻临床表现,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②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5~7天肠梗阻症状无明显缓解。排除标准:①有绞窄性肠梗阻表现,如剧烈疼痛、发热、血性呕吐物或排出物;②肿瘤腹腔转移压迫肠管。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FD20 DSA机为引导设备。嘱患者平卧,置入胃管后,经鼻向胃管内插入0.035in(135 cm)泥鳅导丝,使导丝头端经胃管侧孔进入胃腔内;拔除胃管,置换为6F MPA导管,向其内注入20 ml碘海醇作为对比剂,观察胃腔形状及幽门开口位置;MPA导管在导丝引导下穿过幽门,置入十二指肠降段,置换STIFF导丝并送至十二指肠水平段,换为8F MPA导管,之后将肠梗阻导管自带亲水加硬导丝送至十二指肠水平段或更远;退出STIFF导丝及8F MPA导管,在加硬导丝引导下,将肠梗阻导管送至屈氏韧带以下或更远肠管;退出加硬导丝,向后球囊注入20 ml空气固定,以防对比剂回流影响观察。注入对比剂明确梗阻部位后,松解后球囊,向前球囊注入15~20 ml灭菌水固定。边抽吸边观察肠梗阻导管在肠蠕动作用下向远端前行,直至梗阻部位。若术后 48 h导管未前进,可将前球囊内的灭菌水减至10~13 ml,同时冲洗引流管口。

术后自引流管孔注入液体石蜡油30 ml,每日3次,每次注入石蜡油后夹闭引流管1 h,然后接负压引流球;如引流管孔被粪渣堵塞,则以温开水冲洗,同时经注气孔注入空气15~20 ml后回抽,每日3次。置管第2天患者可进流质饮食,同时配合静脉营养,根据情况选择性给予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统计置管时间,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负压引流量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第3、6天统计导管进入长度,并复查腹部X线片观察导管头端位置。

2 结果

50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置管时间15~50 min,平均(22.57±6.93)min;导管进入长度150~210 cm,平均(175.77±16.40)cm。患者耐受性均良好,无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发生。

45例(45/50,90.00%)术后1~48 h腹痛、腹胀明显缓解,平均缓解时间(9.64±8.33)h。其余5例中,2例因肿瘤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导管头端无法通过压迫段而致插管失败;1例胃癌根治术后腹腔种植转移,通过导管造影示中段回肠(第5组小肠)处肠壁增厚、线型狭窄,改行开腹肠切除吻合术;2例放射性肠炎肠管减压引流后,导管头端不能通过,造影示远段回肠(第6组小肠)梗阻,改行开腹手术治疗,术中证实该处小肠致密粘连,无法分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术中保留肠梗阻导管用于排序并插过吻合口。

术后第1天负压引流量为(1 500±450)ml,第2天(750±120)ml,第3天(257±112)ml;其中35例引流量<200 ml。

术后第3天,导管进入长度为180~230 cm,平均(195.97±14.63)cm,腹部X线片示导管头端位于远段空肠(第3组小肠,图1A);置管第6天,导管进入长度为220~280 cm,平均(240.55±17.65)cm,腹部X线片示导管头端位于远段回肠(图1B)。肛门排气时间为术后1~4天,平均(2.80±1.01)天;排便时间为术后2~6天,平均(3.52±1.26)天。

图1 患者女,72岁,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 A.置管后第3天,腹部X线片示肠梗阻导管位于远段空肠; B.置管后第6天,腹部X线片示肠梗阻导管位于远段回肠

3 讨论

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困难,可能因无法预判肠道通畅时间而危及患者生命。经鼻肠梗阻导管为长300 cm的软硅胶管,导管头端有金属标记、前球囊及后球囊,可于DSA下良好显影,具有分辨率高、能实时和动态观察肠管扩张程度和肠蠕动的特点[5]。前球囊与后球囊之间有一长约10 cm的侧孔段,常用于术中或术后抽吸肠内容物及肠道气体,可有效减轻肠管压力。

目前临床常用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方法有DSA引导、胃镜辅助及术中肠管排序法[2,6-7]。①DSA引导:利用特殊导丝及导管,将肠梗阻导管导入屈氏韧带以下30~50 cm,该类导丝常用于血管介入治疗,柔韧性及通透性均较好[8],不易刺穿肠管,只要患者能耐受插胃管即可,但对操作者的技术有一定要求,且导丝导管通过幽门有一定困难,X线暴露过多。②胃镜辅助:在胃镜直视下将导管送入十二指肠甚至空肠上段,掌握胃镜技术即可完成操作,成功率高,无X线暴露;其缺点为插入位置大部分在十二指肠水平段,仅少数能通过屈氏韧带以下,减压效果不显著;在反复呕吐患者中,导管易反回胃内,需再次在胃镜下送管;不适用于高龄、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无法耐受胃镜者。③术中肠管排列法:用于术中小肠肠管排列,防止肠管弯曲、成角,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本研究中50例均采用DSA引导下行肠梗阻导管置入,其中45例将导管成功置入屈氏韧带以下50 cm或更远,有效率达90.00%,术后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其余5例因肠道肿瘤或肠动力等因素导致操作失败。

发生肠梗阻后,近端肠管扩张,肠内压力增加,肠道屏障功能下降,细菌移位失调,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脓毒血症及穿孔等,患者死亡率高[9-11]。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常用方法,但胃肠减压管长度有限,且易贴壁,治疗有效率仅43%~51%,尤其对于低位肠梗阻,效果更不理想,且判断疗效、选择手术时机也有一定困难[2,12]。肠梗阻导管前球囊随着肠蠕动的作用将导管推向远端,可有效减轻肠腔内压力,减少毒素吸收;特别是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导管可置入150~170 cm,减压范围广泛,作用彻底。本研究中,3例胃肠穿孔修补术后炎性肠梗阻均发生在术后5~7天,胃肠减压无明显效果,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置管长度150 cm,持续负压引流,同时静脉补充营养及保持电解质平衡,5天后症状消失,效果好于普通胃肠减压。

综上所述,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肠管生理机能,但由于费用高、技术难度大等诸多原因尚未广泛开展,且不能解除原发粘连,是否复发,仍需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头端导丝肠管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水下作业工具快速换接装置对接容差性研究与仿真分析∗
Gaia系列导丝在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纱条中纤维排列状态与纱条不匀的关系
ECG/胸片在早产儿PICC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解剖结构及pilot200指引导丝在knuckle技术中的运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