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消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近期有效性及安全性

2020-03-02彬,赵罡,孙闯,沙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条索皮下患肢

牟 彬,赵 罡,孙 闯,沙 琳*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辽宁 大连 11602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04)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为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灼烧感及瘙痒等[1-2];如诊断及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外科手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传统方法,其主要缺点为术后瘀斑、疼痛及创面出血等。近年来,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逐渐用于治疗静脉曲张[4-5]。本研究观察RFA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近期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8月—2018年4月17例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RFA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男7例,女10例,年龄34~73岁,平均(56.0±8.4)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7.45~28.91 kg/m2,平均(24.32±2.41)kg/m2;病程2~30年,平均(15.88±9.17)年;隐股点下方3 cm处平均大隐静脉直径(10.35±3.59)mm,平均消融节段(1.35±0.68)段。纳入标准:①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linical etiology anatomy pathophysiology, CEAP)临床分级2~6级;②年龄18~80岁;③踝臂指数>0.8;④站立位或瓦氏动作后大隐静脉主干反流时间>0.5 s。排除标准:①妊娠或计划短期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②术前3个月内有下肢外伤或外科手术史;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抗凝治疗中;④双重大隐静脉。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Esaote MyLab90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为引导设备,线阵探头,频率7~12 MHz,共对26肢行RFA治疗,对5肢联合施行局部静脉剔除术、8肢联合施行局部静脉结扎术。于超声引导下选择膝关节以下大隐静脉较直的一段,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引入血管短鞘管(TERUMO 6.0F血管鞘组Radifocus),沿鞘管送入5.4F可弯曲射频针至隐股点后1~2 cm处(图1A)。操作过程中全程采用肿胀麻醉液(2%利多卡因20 ml+0.9%生理盐水500 ml)对大隐静脉周围进行麻醉。调节RFA仪额定功率至18 W,封闭大隐静脉2次,后撤速度1 cm/s。术后嘱患者穿静脉曲张弹力袜2个月。

1.3 相关指标观察 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术后即刻及术后1(图1B、1C)、3、6个月大隐静脉闭塞率。将隐股点下3 cm至远端消融段大隐静脉超声未见血流图像判定为大隐静脉闭塞。

术前1周及术后1、3、6个月,采用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uroQol five-dimensional, EQ-5D)[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根据CEAP[2]临床分级及修订版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revised 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 rVCSS)[7]评价疗效。统计术后6个月内皮下条索僵硬静脉、隐股点不适及皮下出血等并发症,并分析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配对设计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17例、26肢患肢均治疗成功,术后即刻大隐静脉闭塞率100%。对全部患者完成随访6个月,术后1、3、6个月大隐静脉闭塞率均为100%(26/26)。术后1、3、6个月,患肢CEAP与术前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6、-3.64、-4.03,P均<0.01),患肢rVCSS与术前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6、-4.52、-4.51,P均<0.01),CEAP和rVCSS分级均降低(表1)。

图1 患者男,58岁,大隐静脉曲张,RAF治疗 A.射频针固定; B、C.术后1个月声像图示大隐静脉消融段血管无血流信号通过(B),管腔变小(C)

表1 各时间点患肢CEAP、rVCSS比较(肢)

术后3、6个月患肢活动能力均较术前1周好转(χ2=9.774、15.600,P均<0.05),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较术前1周缓解(χ2=5.318,P<0.05),见表2。

表2 各时间点患肢改善及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7肢患肢发生皮下条索僵硬静脉,1肢隐股点不适,3肢皮下出血;皮下条索僵硬静脉与患者年龄(χ2=8.338,P=0.040)、大隐静脉直径、消融节段有关,隐股点不适与大隐静脉直径有关,皮下出血与大隐静脉直径、局部静脉剔除及结扎有关(P均<0.05),见表3。

表3 各因素对RFA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肢(%)]

3 讨论

RFA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随着RFA仪的不断发展及双极技术的应用,手术成功率进一步提升[8-9]。GARCIA-MADRID等[10]主张首选RFA治疗大隐静脉曲张。VASQUEZ等[11]研究结果显示,RFA可降低大隐静脉曲张晚期因局部营养障碍并发的小腿溃疡数量,同时减小溃疡面积。本组RFA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即刻及术后1、3、6个月大隐静脉闭塞率均为100%,与文献[6]报道相符。rVCSS具有客观、准确及可重复等优点,但鲜有以之评估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的临床研究[7]报道。本研究联合应用CEAP临床分级、rVCSS评分评价RFA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结果显示术后1、3、6个月患肢CEAP、rVCSS与术前1周比较分级降低,提示RFA可缓解大隐静脉曲张程度,降低疾病临床分级[12]。RFA术后大隐静脉逐渐形成血栓、萎缩甚至完全消失[13],大隐静脉直径变小是术后最直观的改变,且术后病变范围更趋局限,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RFA使长期淤积的静脉血液彻底排空,可有效缓解下肢酸胀及疼痛感。但本组术后1个月患肢疼痛比例较术前无明显下降,手术穿刺点及局部静脉剔除时的微小切口可能是导致术后1个月仍出现疼痛的主要原因;反复穿刺静脉增加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风险,亦可致患者术后短期内疼痛。此外,手术对膝下隐神经和皮下感觉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热辐射损伤,可使患肢术后出现短暂疼痛或麻木感。

本组于术前1周及术后1、3、6个月采用EQ-5D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显示术后3、6个月患肢活动能力均较术前1周好转,与NORDON等[14-15]研究结果相符;术后3、6个月患肢活动能力明显提高,而术后1个月变化不大,可能与术后1个月时患者疼痛感较强有关。既往研究[16]报道,RFA术后,1周患者活动能力即可有所恢复。本研究结果与之存在差别,原因可能在于本组术中对较大静脉团实施了局部剔除或结扎,且穿刺范围扩大、消融段更长,而既往研究[15]的穿刺点均在膝关节及以上水平。

本组术后6个月内7肢患肢发生皮下条索僵硬静脉,1肢隐股点不适,3肢皮下出血。患者年龄、大隐静脉直径、消融节段与皮下条索僵硬静脉有关,大隐静脉直径与隐股点不适及皮下出血有关,局部静脉剔除及结扎亦与皮下出血有关,即年龄越大、大隐静脉直径越粗,出现皮下条索僵硬静脉的风险越高。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且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使血液阻力增大;管腔增粗、血容量增多时,消融所致组织凝固或炭化增加,静脉塌闭后更易触摸皮下纤维条索;而消融节段增多同样增加皮下条索僵硬静脉的风险。超声引导定位可确保射频导管在大隐静脉主干内走行,可减少消融节段,从而降低并发症。大隐静脉直径>1.5 cm者较直径≤1.5 cm者,术后更易发生隐股点不适及皮下出血。有效闭塞隐股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直径较大的静脉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消融,增加了隐股点周围神经损伤的风险,亦可造成隐股点不适。直径较大血管多有交通支汇入,射频导管易进入较细的交通支,操作不当可刺破血管壁,造成皮下出血。另外,剔除或结扎周围静脉可增加皮下出血风险,因此,剔除纡曲增宽的静脉时,应有效结扎断端,注意避免反复结扎,并额外给予加压包扎。

RFA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①穿刺前取头高足低位,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②静脉壁较薄且易痉挛变窄,应在超声定位下准确穿刺;③消融前采取头低足高位排空血液,将麻醉肿胀液准确足量注入筋膜内,并充分了解患肢大隐静脉解剖及反流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或血管解剖较复杂患者,必要时可行下肢静脉造影;④RFA全程对大隐静脉走行区给予降温处理,尤其注意对隐股点处降温,消融后尽量排空残余血液;⑤若术后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可适当给予硫酸镁等外敷治疗。

综上所述,RFA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近期疗效好,且并发症少。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随访时间短,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条索皮下患肢
纤维条索压迫末端回肠和输卵管一例并文献复习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复合震动筛选机常见故障排除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心慌胸闷,弹拨极泉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