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荀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蕴浅析

2020-02-03侯宪春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荀子文化自信

摘 要: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结合到学生的道德和素养培养实践中,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家荀子的礼乐教化思想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文章主要是在文化自信的视域基础上,探讨荀子关于礼乐教化的教育思想,同时将其给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进行分析,帮助高校制定规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和知行培养。

关键词:荀子;教育思想;文化自信;礼乐教化;现代意蕴

在我国,文化自信不仅是要推动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应该要在继承优良的文化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文化自信是我们国家、民族和政党充分肯定的文化价值,同时在实践中也积极进行践行,坚定文化的生命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给治国理政带来一定的启示,同时也能够为现代道德建设提供更多的启示。高校在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过程中,应该要以身作则,开展更多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传承优良文化,同时结合现代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从而表现出文化自信。儒家思想家荀子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思想“礼乐教化”,就十分重视“文以化人”的实践教育,同时传承传统文化。所以,为了能够摆正文化自信的态度,我们应该要对荀子的思想进行科学借鉴,同时实现现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荀子的教育思想分析

儒家学者荀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礼乐教化”,它是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进行阐释,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是喜欢声色、嫉恶如仇、追求名利的,如何能够抑制人性中的恶性,使人从善呢?荀子认为可以经过后天的“礼乐教化”,帮助人们从善,也就是通过礼乐教化的外在规范和内在情感熏陶,对人进行德育教育。荀子说过“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他认为人们对“性、欲、情”的追求是不可避免的,天生具有向利性,但是人们的天性中可以通过选择、考虑和行动来后天人为地表现出不同的好恶喜怒乐等情欲,通过后天规范来补充对“性、欲、情”的约束。荀子在“性恶篇”中阐明人性都是好恶的,如果不能引导向恶的天性,那么人类很容易初出现残害、争夺、淫乱等恶劣行为,所以为了能够抑制人们的恶行,后天应该要对人们进行礼仪教化,确保社会安定。荀子提出的“礼仪之道”需要通过后天的“礼乐教化”实现的,也进一步提出“化性起伪”的概念,也就是改造人们的天然本性,人为地创造出一种道德规范来约束和改变人性。

荀子在“礼论”中说过,进行礼仪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人们的天然欲望进行平衡,批判性地结合法家思想进行孔孟之“礼”的改造,统一道德规范、等级制度和礼仪形式;同时通过“礼”的学习,调节人伦关系,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制定统一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总之,荀子的“礼”之教化是能够通过规范的等级调节人们的行为举止。在“礼”的基础上,荀子认为人们不仅要遵守社会规定的统一规范,同时还应该要维持稳定社会发展的“乐”,人们天生具有感情,通过声音和人们的动作表达感情,若是无法引导人们正确表达感情,将也可能导致社会出现混乱,通过“乐”之教化,导人向善,同时促使人们产生共情,对不同人的情感反应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心灵教化,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

“礼乐教化”主要是在外在进行“礼”之教化,内在进行“乐”之教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礼”的学习,不断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约束人们的“向恶”行为,通过“乐”的学习,人们能够在内心对他人产生情感共鸣,不断教化人心,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在具体的“礼乐教化”实践过程中,应该要同时进行“礼乐”教化,引导人们将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进行统一。

二、基于文化自信視域下,荀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运用的措施

现代高校开展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可以结合荀子的“礼乐教化”思想,不仅要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帮助人们进行外在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充分结合人们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应该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化人们的思想,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荀子的“礼乐教化”思想也是优化的传统文化之一,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礼教”和“乐教”的理论思想,将能够更好地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言行举止。荀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运用措施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形成一定的规范,将教育融合在实际行为中

荀子的“礼乐教化”思想中提出应该要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制定一定的制度和准则进行约束,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要积极引导人们的行为,形成统一的规范进行行为约束,将道德教育思想融合在实际的行为中。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可以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进行推进,高校首先应该要求老师树立正确的师德和良好的行为,可以通过制定的制度考评老师的师德师风,同时也能够将这一项目作为年度考评之一,对老师的文明礼仪行为、法律规章制度、教书育人案例、政治思想素养、职业道德规范等进行考核,并将最终的考核结果作为老师上岗就业的主要依据。老师对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和创新,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这样能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真正将传统美德融合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感受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要设立完善的文化课程,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权重比例,同时也要对学分进行改善,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文化学习课程进行主动学习,不断加强文化自信的渗透,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内化这些文化思想,并能够用这些礼仪约束日常的行为,增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此外,高校还应该要进行考评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要增加课堂教学成绩,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对学生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行为进行评判,并加入到最终的考评中,选择良好行为规范的学生进行示范,这样能够引导其他学生端正传统文化学习的态度,并不断认识、认同中华的传统美德,在实践中体现传统美德,真正达成“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内化于心

荀子的“礼教”思想要求应该要对人的情感进行培育,在引导人们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对人进行教化。情感能够帮助人们对事物进行主动感知,并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在古代主要是借助“乐”,也就是音乐、诗歌、舞蹈等对人们进行情感培养,不断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培养人们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通过内化的情感引导并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在现代教育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同时也应该要培养人们的情感,通过情感体验,将道德内化,并外在指导人们的行为。

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时也要及时进行情感陶冶,既要重视对学生传授不同的文化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建设校园人文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中,要将正确的价值和道德理想进行渗透,高校校园在布置中可以建设名人塑像、文化长廊,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栏或者是设置名言警句,通过校园电视台、网络、广播电台等现代载体在传统节日或者是国家的重大纪念日进行活动宣传,不断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校园文化环境进行情感熏陶,加强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不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当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和情感达到统一升华,学生就能够内化这些思想和情感,并积极地在行动中体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总之,高校建设人文环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情感,在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学生能够得到感化,并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学生统一情感体验和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自身对道德的追求,同时形成良好的价值标准,对优秀的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同情感,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

(三)注重知行合一的养成

荀子的教育思想中要求“礼”与“乐”的教化应该要统一,二者是相辅相成,也就是要统一对人们进行外在的行为规范和内在的情感培养,帮助人们养成知行合一。所以,高校在进行文化教育和以德树人的道德教育中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知行合一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具体的实施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高校应该要统一学生的理论认识和生活实践,在对学生详细讲解和传授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时完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印象和认知。此外,老师也应该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优秀的经典作品进行诵读,组织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协会或者是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以德树人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老师也应该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和实践中养成以德修身的习惯。第三,高校可以对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创新,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增加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权重,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从而对学生进行校内外的指导;最后,高校还应该要在开展的社团活动和创新实践活动中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知德”和“行德”的统一培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结语

高校在进行立德树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实际的各个学科教学中,对学生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进行情感熏陶,在现代德育教育中渗透荀子的“礼樂教化”思想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荀况.荀子释[M].王天海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08、915、882、751、23、71、809.

[2] 陈浩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4.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9.

[5]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O14—09—25(2).

作者简介:侯宪春(1978.02-),男,汉族,山东鄄城人,硕士,淄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荀子文化自信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