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青年交流的文化省思

2020-02-03周丹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2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两岸关系中华文化

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间的交流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功能。从历史层面观察,是适应两岸关系缓和之历史变迁的产物,打破了原先两岸青年对彼此的认知偏见;从现实层面考虑,两岸青年交流进展迅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能够在文化方面引导台湾青年认同大陆;从未来层面期待,两岸青年交流致力于构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并引导两岸青年在祖国统一进程中发挥自身的能量。

“青年”一词的涵义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标准,定义也在一直不断变化。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年这个群体主要指的是14至44岁年龄段的人。在具体每个国家的界定都不同,我国共青团定义青年是14到28岁年龄段的人,文章所述两岸青年交流基本上同属于这一年龄段群体。对国家来说,青年是未来的期望,是国家振兴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两岸关系因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但由于台湾当局持续推动“去中国化”进程,破坏两岸和谐关系,挑唆两岸对立。加上港英政府的殖民教育政策挑起香港青年人的“去中国化”意识,“港独”思潮在校园泛滥。两岸三地之境况愈亦复杂。在敏感多变的环境下,以两岸共有的中华文化底蕴为支撑,使得文化交流成为两岸青年沟通交流的最佳选择。加深两岸青年交流,把握祖国和平统一的主体意识已经成为当前两岸发展日益紧迫的课题。

两岸青年群体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未就业的在校青年,二是刚就业的社会青年。两岸青年交流在海峡两岸关系中逐渐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于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理念,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两岸青年交流是“历史的选择”

两岸交流是适应海峡两岸环境变迁的产物。1949年建国后,海峡两岸经历长期隔绝,民众对于对岸同胞的思念与牵挂只能深藏于心底。1978年大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两岸呼吁和平和解的愿望逐渐明晰。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目的是为了结束海峡的军事对峙状态,提出两岸“三通”的构想与深入两岸交流、实现统一祖国的方案。随后大陆方面调整对策,实行了“一国两制”方针,两岸关系破冰,并逐步走向缓和。当时的台湾处于党国威权统治阶段,直至1987年当局予以废除戒严令,应允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时,情况才有所松动。后来台湾陆续实施开放政策,进一步应允台湾民众赴大陆从事旅游、经商等民间活动,海峡两岸交流开始逐渐热络。

两岸交流因为良好的环境氛围逐渐开展,青年交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85年首位台湾学生到大陆高校开始求学之旅,这是台湾青年实际了解大陆的第一步。而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始于1994年,此后前往大陆的台湾学生大幅增多,成为两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源起。次年,大陆的优秀青年访问团莅临台湾,至此单向交流的局面被成功打破,两岸青年间的双向交流顺利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因为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而选择赴大陆求学,数据显示,1985年到2000年间,大陆的高校招收了将近2900名台湾地区本科学生,近900名研究生。这些台湾学生从之前靠媒体、教科书等间接渠道了解大陆,到现在通过亲身体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对大陆的误解与偏见,并将所获的真实信息传播回台湾,对两岸交流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两岸关系从长期隔阂到沟通交流,这一阶段的台湾青年群体很多幼年时期处于解严前,成长期时耳濡目染的是国民党宣扬的大中华文化教育,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特别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对他们有着浓厚的吸引力。即使对大陆不甚了解,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将大陆认同为自己的“原乡”。然而,由于台湾经历过长达半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民众的思想遭受了若干不利影响,严重干扰到台湾青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大陆青年则对海峡对岸的社会状况也知之甚少,多数情况下依照自身想象来描绘现实,容易与实际情形发生一定的偏离。本阶段的交流较为浅显,多数是寒暑假期间举办的短期交流沟通活动,透过社会接触与人际往来,让双方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尽管两岸青年对于社会体制等方面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力成为了联结他们的心灵纽带,使得大家愿意克服重重困难,逐渐靠近彼此。如台胞赴大陆探亲,两岸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共同开展工作等,两岸青年表现积极,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形成更加牢固的中华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

二、两岸青年交流是“时代的召唤”

新世纪以来,尽管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两岸青年交流逐渐由沿海延伸到内陆地区,并且在创新创业、高校教育、民间活动等各个领域均有涉及。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不断扩充。两岸青年互动往来人数逐年增长,從2001到2004年,大陆一共招收了台湾地区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将近5800人,数量蔚为可观。2008年,国民党马英九执政后,大力发展两岸关系,使之和平稳定。“三通”成为联结两岸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青年交流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台湾当局也出台政策,有限制地允许大陆学生赴台就读,2011年正式承认了部分大陆学历,成为了陆生赴台高校求学的滥觞。加上短期交流访问等渠道,三十年内,累计有数万名大陆学生去过台湾。此外,两岸还陆续展开了丰富多彩的青年交流活动,这些民间活动由于来往密切,持续时间长久开始呈现出品牌化特征。例如中央层级的如全国台联主办的台胞青年夏令营活动从1984年起始,迄今已连续举办30余届,共吸引万余名台湾青年参与其中。这些交流活动成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著名品牌,为推动两岸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地方性的交流也迅速增多,文化寻根、青年论坛等项目不断,并创造出了一些品牌,大陆从北向南、自西到东遍地都是两岸青年联谊的热络景象。

随着现代科技创新,交流方式也日新月异。两岸青年愈加凭借互联网高科技,依靠社交媒体来实现人际互动的普遍化和日常化,如微信、QQ等。它打破了交流的空间隔离,使得两岸青年沟通变得高频率与高效率,有利于双方资讯的即时共享,并推动共有认知网络的形成。此类虚拟化的社交工具致力于构建某种亲近的熟人关系网络圈,与浅显的大众关系网相比,显著程度上更能加强两岸青年理性的深层次交流。

八十年代以后大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带动了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从开始沟通到联系热络。据调查,大部分台湾青年内心对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保持着很高程度的认同感,认为台湾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台湾青年思想并不纯粹,他们成长于两岸关系缓和的年代,对“战争恐慌”印象不深,忽视了“台独”可能引发战争的危险性。他们大多是在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教育灌输之下成长的世代,对于中国大陆的认识多来自二手传播资讯。这意味着在讯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先入为主地塑造了偏见刻板的大陆形象。因此,在两岸青年交流的过程中,也容易暴露出各种问题,比如对“一个中国”原则欠缺情感认知,对整体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了解等。更有极端情形,如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的爆发表露了某些台湾青年心中长期堆积的“反中”情绪,他们盲信政客的误导,臆断大陆资金和人员对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冲击,因而强烈反对签订“两岸服贸协议”。这也揭示出两岸青年在沟通方面依然任重道远的残酷现实。实际上,台湾青年获取大陆信息的渠道中,只有10%左右源于亲身感受经历;虽然两岸青年交流项目不断增多,但只有约1/8的台湾年轻人有机会亲赴大陆或者接触到大陆青年,参与交流的实际人数依然不容乐观。与当今中国时代的高速发展相比,这一交流效果显得远远不够,两岸青年交流不但要实现量的飞跃,更要注重心理情感层面,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三、两岸青年交流是“未来的期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与“中国梦”的实践,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趋势也愈发明显,这是没人能阻挡的时代潮流。尤其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也令人瞩目。调查显示,大部分台湾青年认为对台湾发展最重要的国家(或地区)是中国大陆,大陆对台政策是影响两岸青年交流沟通的关键性因素。在赴大陆就业创业的问题上,一半以上的台湾青年也表达出正面的意愿,认为大陆市场成长性强、两岸关系红利巨大、就业创业前景好等是吸引他们的诸多因素。因此,可以认识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两岸青年交流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心理与情感基础。

回眸历史,展望未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这是两岸青年应有的共识。习总书记表示,“两岸同胞一家亲”的理念,不是随随便便提出的建设性标语,而是真的渗透于共同的血脉与精髓,扎根于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希望在青年,要多加关注两岸青年成长发展,为其创造更多机会和可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相互多交流多关心,成为共同打拼的好伙伴。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台湾青年更加深刻地认同大陆,使青年群体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国家复兴的重要力量。只有两岸青年密切交流,唤起共有的历史记忆,相互了解,增加共同利益,两岸互利共赢才会成为可能。

2016年,针对台湾青少年的“体验式交流”正式开启,双方通过身体力行、实地探访、密切接触等方式达成心灵间的深度交流,逐步实现相互理解、彼此包容,直至构建共识。事实上,两岸青年在语言表达、文化传播、审美价值等领域都极其默契,容易沟通,为情感交流奠定基础。当前,两岸青年处于类似的社会环境中,拥有着快捷的沟通方式、顺畅的社交平台。当双方的人际互动交流过于频繁,陆续形成相似的集体记忆,就容易使两岸青年的群体身份生长出共同属性。实践看来,两岸青年可以发展为朋友、恋人、家人,形成牢固的情感关系。因此,应在加大交流力度、优化沟通模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并要擅长运用青年交流建立的珍贵友谊,努力正向引导台湾青年。

台商作为先行者群体,在海峡两岸关系中长期发挥着正面功效,也影响了台湾青年深入了解大陆。中共中央台办等设立许多海峡两岸青创基地,为台青前往大陆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与大陆青年一起分享建设成果。大量青年台商逐渐融入大陆生活,并在台资企业中为台湾青年群体提供工作实践岗位。在两岸青年交流深度融合的今天,用台商的亲身经历,积极正面引导台湾青年在大陆的创业就业,深入两岸交流。

台湾问题虽然复杂,但联系两岸的坚固基础是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需要两岸同胞的共同传承。通过交流来强化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认同,最终完成和平統一大业,是两岸青年的神圣使命。习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期待两岸青年肩负起中华文化复兴的重任,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贡献自身的力量。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台湾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建构研究”(17CZS045)。

(周丹:安徽大学)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两岸关系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海峡两岸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