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三重文化使命

2020-01-11胡羲王永友

邓小平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胡羲 王永友

[摘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党进行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本质反映。基于国家富强视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定向、定标和定力,肩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文化使命;基于民族振兴视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科学而有效的文化传承、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肩负起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文化使命;基于人民幸福视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始终坚持与人民共命运、同呼吸、心连心,肩负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6—0099—08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是新时代我们党进行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本质反映。基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视角理解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有助于准确把握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中的三重文化使命,有助于准确把握党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时代方位和独特作用。

一、实现国家富强党必须肩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文化使命

通过定向、定标、定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道路、坚定目标、提供力量,是新时代党为实现国家富强必须肩负的文化使命。

(一)定向: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道路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定向,就是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党的定向作用,“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延续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就无法迈向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难以进一步发展并走向繁荣。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文化发展,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时代党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立场和人民性立场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立场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人民性立场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在大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有价值、独特优势和独到魅力中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性质。

其次,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立足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根基、立足于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实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根植于中国特色“土壤”、徜徉于中国时代“新风”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底色和时代特色。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促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张力和活力。

(二)定标: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目标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定标,就是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始终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没有党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确定目标,就难以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巩固中华民族“强起来”进程中的独特地位,难以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目标价值。

要通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可能性,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力量激发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内在动力。

要通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以对外交流为主要途径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在“形于中”而“发于外”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撑门拄户”。

要通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可行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通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确保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不断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驾护航。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深化和升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为增强当代中国的综合国力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定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力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定力,就是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党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力量,需要党自觉担负起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领导职责。没有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定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就会因失去重心和方向而摇摆迷茫、失去前进动力和推力而停滞不前。

党要具有自觉的使命意识,明确“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重要使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和特殊价值,以高度的决心和信心、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使命。

党要明确自身的领导职责,明确“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明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与坚守党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息息相关,明确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发展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征,以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精气神主动承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领导职责。

党要提升自身的主体能力,明确“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发展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文化竞争能力,以有能力、有底气的担当者姿态迎接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困境与挑战。只有充分发挥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领导力量,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姓马”“姓社”“姓中”,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实现民族振兴党必须肩负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文化使命

要通过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活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是新时代党为实现民族振兴必须肩负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传承: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传承中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就是要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輝煌立稳根基。党必须明确“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必须坚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寻根究源。在文化传承中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既是彰显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文明独特优势的本质要求,也是绵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题中要义,还是推进我们党担负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一历史职责的必然要求。离开文化传承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势必会导致中华文化因缺乏立足点而走不稳、行不远。

党要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历史魅力,在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文化精髓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以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为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提供历史依据。

党要通过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血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褪色的精神基因,在延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底色中实现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一脉相承,以中华民族血液里共有且特有的精神基因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历史根基。

党要以有鉴别、有扬弃的批判继承态度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承继文化精华,抛弃文化糟粕,为走向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文化养分,增强文化自信。只有在文化传承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才能避免党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才能提振党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底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文化根基。

(二)文化创造: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活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创造中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活力,就是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支撑。党必须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必须坚持在现实创造和不断创新中为中华文化寻求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文化创造中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活力,既是绵延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举措,也是将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的基本“要塞”,还是充分体现中华文化不同时代魅力的基本条件。离开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新,必然会导致中华文化因缺乏活力和生命力而走不快、走不久。

一是要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意蕴和时代价值,在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面貌”和“新表达”中彰显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深厚底蕴,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中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奠定新起点。

二是要通过结合时代实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际对中华文化进行现实创造,促进中华文化在吸收时代发展之力、现实实践之力中永葆生机,在融合社会发展要求、人的发展需求中与时俱进、与时偕行,进而在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生命中激发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生长点。

三是要拓宽文化交往和文化借鉴的世界视野,有甄别、有选择地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多样营养,把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作为文化创造的丰富能量和多样补给,取百家之长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壮大中华文化力量,在拓宽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世界格局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只有在文化创造中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活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始终保证中华文化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

(三)文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传播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就是要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鼓与呼”。党必须“要让全国人民知道党和政府为人民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什么贡献、还要作出什么贡献”,始终坚持在文化宣介、文化传播中展示好党的形象、发好党的声音,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文化传播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既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义,还是促进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如果不重视文化的对外宣介和对外传播,可能会导致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因缺乏展示平台和表达渠道而陷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不清晰的困境。

要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国价值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定神稳向,在宣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真、善、美,以传播科学、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要通过对内传播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凝神聚气,引导人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认同,激发人们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续写和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在凝聚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共鸣共识中凝结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强大合力。

要立足对外传播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自信,通过“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世界展示全面、立体的中华文化,要有理有据地驳斥和回击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霸权论,用中华文化的魅力回应无视、低看中华文化的偏见,以此推进世界看清、看懂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在文化传播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张力,才能让中华文化的光芒越来越亮、越来越强。

三、实现人民幸福党必须肩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使命

党与人民共命运、同呼吸、心连心,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奋斗目标,立足人民现实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团结人民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共同努力,这是新时代我们党为实现人民幸福必须肩负的文化使命。

(一)共命运: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奋斗目标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与人民“共命运”,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奋斗目标,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方向。若不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奋斗目标,党就会因为缺乏根本动力而阻碍前进的步伐,就会因不以人民的切身需要为追求而忘记初心和使命。

党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历史使命的时代内涵和重要方面,准确把握这一奋斗目标是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继承和发展,要深刻明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在党的初心和使命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价值。

党要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以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立场,立足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方向和价值目标。

党要以是否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及满足程度如何作为判断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根据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及时调整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方法、途径等,保证党的文化建设始终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向、同行。只有坚持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奋斗目标,才能保证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始终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才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提供精神力量。

(二)同呼吸:立足现实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新时代党要与人民“同呼吸”,就是要立足现实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必须立足人民的真情实感和鲜活实际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生活、高于人民生活并服务于人民生活的根本遵循。若不立足人民实际生活需要,就会因为缺乏实际依据、时代观照而影响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的时、度、效,从而影响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满足的实效性。

首先,应立足人民的时代要求,准确理解精神文化需要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定位和地位,深刻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时代内涵和发展趋势,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不断跟进和满足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新需求、新期待,促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与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其次,应立足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明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要正确处理文化创作中党性与人民性、政治立场与创作自由的关系,以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为文化创作的素材、灵感和源泉,促进人民在共创共享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中陶冶情操、启迪心灵。

最后,应立足人民的文化提升需要,通过满足和引导人民科学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文化素养、开阔精神空间,同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最大范围、最大程度、最合实际得到满足。只有立足人民现实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符合中国人民实际、符合中国实际,才能保证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满足具有真实性、有效性。

(三)心连心:团结人民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共同努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与人民“心连心”,就是要团结人民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共同努力,在团结人民力量、整合人民共识、激发人民自觉性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若不激发人民在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中的主体作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就会因缺乏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督而导致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高。

一是要始终坚定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尤其是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明确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保证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发展始终与党中央的理论、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突出党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中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二是要善于调动和激发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增强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促使人民自觉接受和积极参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实践活动,通过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全民建设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以此坚定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是要正确处理党与人民在满足精神文化需要中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也要尊重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尤其是要接受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满足的真实反馈,善于依靠、团结和激发人民的磅礴力量,从而促进党的领导力量和人民的主体力量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中相得益彰。只有团结人民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把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贯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才能提升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責任编辑 肖雪莲)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