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心理课上应用游戏辅导

2019-12-30王雅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

王雅萍

〔摘要〕游戏是儿童最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式,本文以“学会合作”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选择、使用游戏素材,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真实、丰富的体验和实实在在的成长。

〔关键词〕游戏辅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4-0025-03

前些日子我有幸参加了一个小学心理辅导研讨活动,研讨中,有很多老师认为基于小学阶段孩子的认知特征,在这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游戏”这一轻松、有趣的辅导载体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因为几乎每一个儿童都喜欢游戏,它是儿童抒发情感、表达心灵的重要途径,能唤起儿童感知自己独立自尊的主体意识,吸引他们忘我地投入活动。但从研讨活动的课例来看,我发现很多教师对于游戏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作用及如何有效使用存在误区。现以“学会合作”一课为例,结合我们学校团队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小学心理辅导活动中该如何有效利用游戏资源,帮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一、游戏的价值与特点

在活动研讨过程中,“学会合作”一课使人印象深刻,整堂课充满动感,学生全情投入,不自觉地在游戏中表达最真实的自己,并从团队冲突和合作中不断感悟和成长。原因何在?我们先呈现一个片段:

师:现在你们是两支部队,要打桩过河,抢占优势地形,最早全部过河的一组获胜。那么,怎么玩儿打桩过河呢?请看PPT。游戏规则清楚了吗?每支部队商量一下谁来打桩,怎么能够抢先过河。

1.两组学生讨论、准备(3分钟)

2.打桩过河比赛(7分钟)

3.师生讨论:

师:你们队刚刚失利了,我看你特别生气,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都怪小A,偏要争着打桩,这个桩根本跟不上我们的节奏,等很久他才把桩打上,不输才怪!

师:小A,你有什么话说?

小A:他们脚太用力,桩都踩飞出去了,害得我总要浪费时间,怎么可以只怪我!

师:其他同学呢?

生2:我们在安排角色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根据特长来。打桩的时候,也没有经验,只想着自己,没有顾到其他的人。

师:你们的队伍获胜了,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生3:我觉得,我们第一是选对了打桩的人,第二是即便有失误,大家都没有相互指责,挺齐心协力的。

师: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从失败和胜利中得到经验。如果再来一次,你们的团队会怎么做?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每支部队的队长带领你的士兵商量一下对策。

4.团队协商

课例中,在“过河抢优势地形”这一有趣的情景下,“打桩过河”游戏不再仅仅是单调的游戏,而是儿童情绪、性格和生活的投射。游戏是愉悦的,它是一个媒介,引导孩子没有防卫地参与,表达最真实的自己,让他们不必过多地有输赢的负担。游戏价值在于:

(1)游戏的媒介作用,通过游戏这一媒介,了解个体内心的需要、冲突、情绪,促进表达、引发投射。

(2)游戏的愉悦功能,它可以让人放松心情、释放情绪,降低防卫、促进表达。

(3)游戏的操练和学习功能,学生在游戏中习得方法,操练行为。

(4)游戏创设了情境,然后将各种情境组合成有意义的“产品”,能促使小学生心智统整功能不断发展。所以,游戏是预防小学生心理问题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游戏在小学生的快乐成长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每一位小学生的生活都离不开游戏,他们乐于游戏,迷于游戏,并且他们觉得在游戏过程中很安全,不用隐藏自己,不用害怕犯错误的后果,游戏成了他们呈现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二、游戏辅导的结构

游戏辅导的结构决定课堂的内在逻辑,它是游戏辅导活动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会合作”一课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跟它合理的辅导结构分不开,具体见表1。

虽然游戏辅导以游戏为活动的主要载体,但其内在的逻辑要遵循小学生认知、体验的身心特点和德性内化的心理机制。目前普遍认同的辅导模式为:热身游戏引入主题—游戏与方法—思考澄清与分享—游戏与操练—小结。

热身:以小游戏愉悦情绪、放松心情,并引出活动主题。

游戏与方法:通过游戏暴露问题或引起感受、反思、内省,在反思内省的基础上,让受辅导者再在游戏中探寻方法,以规避问题,并通过操练获得成长。

思考澄清与分享:这一过程贯穿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在每个游戏之后,被辅导者要对游戏过程作小结,思考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和从中得到的启示与成长,并与同伴分享这些感受与心得,这样有利于把潜意识的、模糊的收获上升到意识层面,使之变得清晰。

游戏与操练:在游戏中所感悟的和所总结的经验,通过游戏这一媒介进行验证、操练,以内化情感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把游戏中获得的体验、经验和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小结:帮助学生澄清、丰富、深化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和收获。

三、游戏的选择与使用

(一)紧扣目标

在有趣而充满动感的游戏辅导中,辅导教师很容易因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出现两种偏差:(1)在创编游戏时,着重考虑学生的喜好程度,造成游戏不能很好地为辅导目标服务。(2)在辅导推进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目标”意识,被游戏牵着走,使学生在辅导过程中为游戏而游戏。所以,在选择游戏的时候,教师要谨记游戏是为辅导的目标服务的,要紧紧扣住辅导目标设计游戏。在“学会合作”一課中,辅导教师在选择游戏时牢牢地扣住了主题和目标:在一开始的热身环节“雨点变奏曲”中,切入“合作”主题,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魅力;接着反复使用“打桩过河”游戏,不断推进学生感悟合作的方法和重要性。正因为所有的游戏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活动目标,所以活动的效果肯定是不错的。那么,教师在设计活动课的时候,怎样保证所选的游戏能够紧扣目标呢?这里介绍一下我们团队常用的游戏选择“三问”:

一问怎样的游戏可以实现我的辅导目标?(目标导向)

二问这个游戏可能会带给学生怎样的体验?(澄清游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问游戏操作中怎样控制干扰因素?

(二)体现层级

一次辅导活动中可能会有多个游戏体验活动,如果游戏是平面的,每一个都有不同的体验目标,那么,就不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和感受,甚至会让学生在玩完、乐完以后感觉莫名其妙。因此游戏的选择一定要围绕统一的目标,且是有一定体验层级的,是为了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体验某种心理关系的,并陪伴学生经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体验和成长的。“学会合作”一课的游戏结构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层层推进的层级关系:

从热身初步感受合作魅力,到游戏习得方法,再到游戏操练运用,整个游戏紧紧围绕合作能力的提高,层层感悟,逐步推进,游戏体验是有层级的、丰富的。

(三)宁“精”勿“滥”

辅导活动中的游戏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显然不是。其实很多优秀的游戏辅导案例往往是精选一个游戏项目,反复体验,不断感悟。“学会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打桩过河”这个游戏,反复玩了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验目标,引领团队从冲突到协作,再到逐步形成合力,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每个学生都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长。可以说,精选游戏,并使其物尽其用,是游戏辅导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游戏辅导的几个注意点

(一)游戲辅导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征

岳小东认为心理辅导就是谈情绪、谈情节,我很赞同这种说法。因此游戏辅导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吸引学生,要能叩响学生心灵的琴弦,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参与热情、更多的体验及共情和感悟。否则,再精致的辅导也不会为学生所喜欢,学生也就不会敞开心扉。

(二)做好辅导过程中的规范建设

在“学会合作”一课中,课前老师用了大约两分钟提出了“尊重”“保密”“倾听”三个主题词,与学生进行了规范约定。部分老师担心强调游戏辅导过程中的规范会违背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接纳和尊重”等原则。这个问题就像“为什么社会中要有法律的执行”一样。答案是,少了它,有一些人就会惹出麻烦,侵犯他人的权利。“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已发现,人们需要一些纪律才会有安宁、幸福的感觉”,这样才可能使“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是在热闹而又有秩序的教室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有效学习”。

游戏本身的动感和由此激发的情绪强度很可能会导致辅导活动失控,从而影响辅导效果,因此,在游戏前约定规则、明确任务和界限是游戏辅导成败的关键点之一。

(三)重视游戏小结及观点澄清

孩子毕竟是孩子,其在游戏中的感悟和所获无论是多还是少,都会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如果教师对这仅有的感悟和收获不断进行提升和小结,促其内化,那么辅导效果就事半功倍。因此,在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小结、探讨,让学生自己内省并澄清观点,使仅有的感悟和收获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互动游戏与心理教育——教师培养儿童社会性的智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

[2]苏文捷.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

[3]沈红霞.游戏快乐多[J].江苏教育,2005(7B):45-46.

[4]陈默.户外游戏活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益尝试[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下半月·行动),2005(6):60-65.

[5]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安洲小学,台州,31730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