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异化翻译策略在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合理应用

2019-11-11杨菁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2期
关键词:川端康成翻译策略文学作品

杨菁

摘要:川端康成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日本文学世界的象征”。译者该如何翻译川端作品才能使广大读者深刻感受并领悟到来自川端文学特有的日本式的美呢?文章认为,在综合采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原文之前,翻译策略的思考和选择尤为重要。文章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川端文学的特点和各类翻译策略的特点,探讨翻译川端文学作品时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倾向,提出翻译川端文学应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这一思考。

关键词: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236-03

一、引言

1968年,川端康成因《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獲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他以“敏锐的感受,出色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他因而成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亚洲人(第一位为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轰动世界。随后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表了堪称经典的获奖演说辞《我在美丽的日本》(原文「美しい日本の私」),通过这篇演说辞,川端康成向全世界展示了日本式的美。这篇演说辞中分别介绍了希玄道元、明惠上人、一休宗纯、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等大家的和歌、小说以及《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经典著作,还介绍了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幽玄(日式主流美学)之美,让世界为之沉醉,也让世界对日本文学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篇演说辞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倍受称赞,其中文译本也有好几个,但最为国人所知的是唐月梅的译文。

川端康成善于运用纤柔、流畅、平易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自然物象、人物事件以及内心感受变化等,又因受日本传统文化、传统审美观的影响,川端重视运用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纤柔之感,从而形成了抒情化、散文化的风格,可以说,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堪称是一首散文诗,给人以美的享受。译者该如何翻译川端作品才能使广大受众深刻感受并领悟到来自川端文学特有的日本式的美呢?笔者认为,在综合采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原文之前,翻译策略的思考和选择尤为重要。本文试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为切入点,从分析川端文学的特点以及分析各类翻译策略出发,探讨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倾向。

二、川端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作品充满了日本佛教的虚无色彩以及浓厚的日本民俗气质,基调幽玄、纤柔、伤感。这种特质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中得以非常集中和直接的体现。《我在美丽的日本》一开篇就是希玄道元的和歌「春は花夏ほととぎす秋は月 冬雪さえて冷しかりけり」(翻译家唐月梅译为“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接着介绍了明惠上人、西行等诗人的和歌,川端围绕这些和歌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的、谓之以“幽玄”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境界,鲜明地阐述了日本歌人的自然观。接着又引用一休禅师的和歌以及“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不立文字”等禅宗理念,分析了禅的精神与日本文艺的创造、鉴赏的关系。他说有的评论家说他的作品是虚无的,但是“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相反,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际无尽藏的心灵宇宙”。也就是说,日本式的“无”包含着无限之心,在这一无尽藏的世界中孕育出日本的和歌、茶道、花道等传统文化,这与禅宗的精神是相通的。(参见韩贞全、吴舜立,1995)

川端康成曾说:“所谓文学,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即使在一片叶或一只蝴蝶上面,如果能从中找到自己心灵上的寄托,那就是文学。”他也曾说:“在小说家中,我这号人大概是属于喜欢写景色和季节的。”(参见叶渭渠,1988:130)。正是由于川端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描绘,川端文学才得以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对大自然敏锐而精深的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可以说是构成“川端文学”独特审美氛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以自然景物感悟人生、体察人情的思维传统,后来又把这一传统用之于文学,归纳为民族的美学理想:“物之哀”。“物之哀”简单说就是“自然万物之情思”。在“对自然的感触中,既能体现出作为日本人特有的性格,也会具有人类共同的普遍性”。(周世荣,1991:19)。《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中也随处可见大自然的影子以及“物之哀”的意蕴。

三、翻译策略的定义以及分类

作为译者,我们会学习并使用到很多翻译方法、手段和技巧,比如:加译、减译、拆句、省略、词类转译等。还有学者提出了增加注释、加译、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译、归化和回译等。学者们用了不同术语来描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我们在这里把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都归类为翻译方法;而把能够概括并包含多种翻译方法的术语,如意译法、直译法、交际翻译法、语义翻译法、归化翻译法、异化翻译法等,归类为翻译策略(参见张美芳)。

直译与意译历来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皆是如此。纵观翻译历史,我国自古就存在直译与意译之争。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又出现了其他的翻译理论提法,如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的“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格特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以及温努提的“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参见张美芳)。这些翻译方法的二分法在本质上和意译与直译是一致的,既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主要从异化与归化这一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异化翻译是指译者尽量不改变原作者的特有语言表达习惯与写作风格,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让读者向原作者靠近的一种翻译策略。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使读者感受到源语言特有的风格和美感。具体而言,异化翻译法有以下特点:(1)不拘泥于目的语惯有的语言形式;(2)为更好地体现源语文化,在适当的时候宁可打破常规特意选择看上去略显违和、不那么通顺的表达;(3)采用目的语中不常用的古语表达或者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4)为目的语读者展现异文化、异风格,使其感受异国情调,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恰恰相反,旨在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归化翻译特点如下:(1)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有意识地靠近目的语;(2)有意识地调整译文,使之成为与目的语相同的语篇体裁;(3)通常会删去原文本中的实观材料、多采用插入解释性资料;(4)为使读者阅读顺畅会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让原作者和原文本向读者和译著靠近。目前,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毋庸置疑,归化翻译减少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使阅读变得更加顺畅,更能引起文化共鸣。但同时也减少了读者与源语文化直接感悟与交流的机会,拉开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四、川端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结合前文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川端文学独树一帜,有其独特的自然美学价值观以及虚幻感和悲哀性,于我国文学而言也颇具新意与特色。川端康成在准确地把握日本人心灵精髓的基础上,将日本传统文化的幽玄、物哀、纤柔之美集于作品一身,谱写成了一曲具有异国格调的哀美挽歌。川端文学被赞誉为“日本文学世界的象征”,正是因为他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体现出日本人特有的精神实质。对于西方人而言,川端文学极具特色,颠覆了他们惯有的文学意识形态,完全是一个“他者”的存在。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本身的结构、形式以及表达方式上,还体现在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翻译是把不同语言和文化连接起来的桥梁,通过好的翻译,一种语言可以认知另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可以邂逅另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的人文风情、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特征也是常常蕴含在自己民族的语言之中,所以翻译的使命并不仅仅是把一种于我们而言完全陌生的语言翻译成我们熟知的语言,更应该要把对方语言中所蕴含的异国文化很好地呈现出来,使读者从文字中了解到不同于自己民族的异文化,领略到异域之美,也从而提升自我文化的感知。异化翻译有助于保存原文本的风格基调,也有助于不断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本国语言更加丰富、日益完善。

为使“日本式的美”得以更好地展现,让读者更能体会“幽玄”、“物哀”、“纤柔”之美,相较于归化翻译策略而言,异化翻译策略更能达到目的。翻译家唐月梅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这从她的译文《我在美丽的日本》中便可窥见一斑。例如川端康成在原文「美しい日本の私」开篇第一句就引用了道元禅师题名《本来面目》的一首和歌:

春は花夏ほととぎす秋は月

冬雪さえて冷しかりけり

不同于译文“春暖樱花开 夏炎杜鹃红 秋月透清冷 冬雪映寒凝”,唐月梅将其直译为“春花秋月杜鹃夏 冬雪皑皑寒意加”。很明显,前一个译文增添了原文中所没有的“樱花”、“夏炎”、“清冷”、“寒凝”等词汇,文辞华丽,符合国人的审美取向。而唐月梅的译文遵循了原文风格,只是将其直译而出。两相较之,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前者更胜一筹。然而,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就在原文「美しい日本の私」中川端康成说了这么一段话:“道元的这首和歌是讴歌四季的美的。自古以来,日本人在春、夏、秋、冬的季节,将平常四种最心爱的自然景物的代表隨便排列在一起,兴许再没有比这更普遍、更一般、更平凡,也可以说是不成其为歌的歌了。不过,我还想举出另一位古僧良宽所写的一首绝命歌,它也有类似的意境:秋叶春花野杜鹃安留他物在人间,这首诗同道元的诗一样,都是把寻常的事物和普通的语言,与其说不假思索,不如说特意堆砌在一起,以表达日本的精髓,何况这又是良宽的绝命歌呢。”

从川端本人的这段描述我们不难体会出川端对于这两首平凡得不成其为歌的和歌是多么的欣赏与珍爱,他爱的就是它们“将四种自然景物随便排列在一起”、“与其说不假思索,不如说特意堆砌在一起,以表达日本的精髓”。因而笔者认为唐月梅的翻译与原文更贴切,更能体现异化之美。

又如文中所引用的明恵上人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和歌:

“あかあかやあかあかあかやあかあかやあかやあかあかあかあかや月”

唐月梅将其译为:“明明皎皎明明皎,皎皎明明月儿明”。如此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对仗工整,且无须任何注解就让读者领略到日本和歌的魅力,可谓独具匠心。

再如原文中这一句:“しかし「和敬静寂」の茶道が尊ぶ「わび·さび」は、勿論むしろ心の豊かさを蔵してのことですし、極めて狭小、简素の茶室は、かえって無辺の広さと無限の優麗とを宿しております。”唐月梅依旧采用了直译和异化翻译,并未增加任何辞藻,将其译为:“但是崇尚‘和敬清寂的茶道所敬重的‘古雅、闲寂,当然是指潜在内心底里的丰富情趣,极其狭窄、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让我们体会到日本茶道的独特风情。

五、结语

《我在美丽的日本》是川端作品的一个缩影,川端文学可以说是日本语言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在翻译川端康成文学作品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保留其原语特征和异国风情,让读者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不同于自己所熟知的、新奇的人物和景致,带给读者一缕别样清风。也就是说,在翻译川端文学时,不同于英美文化社会中多采用意译与归化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多地选择或是倾向于直译和异化翻译的策略。这里还要指出:直译与异化翻译并不等同于死译或硬译,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即便是同一个作品中我们也很有可能同时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本文并不旨在强调直译和异化翻译的优点、作用,仅是对在翻译川端康成文学作品时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更佳提出拙见。川端文学的美丽、哀伤、虚无以及幽玄,译者应尽最大努力让其与原著贴近,只将其译出便好,无须多加修饰和解释,交给读者去尽情领悟。

参考文献:

[1]韩贞全,吴舜立.川端文学的自然观[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3):51.

[2]川端康成散文选[M].叶渭渠,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130.

[3]日本人与日本文化[M].周世荣,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9.

[4]漱沼茂夫.川端文学奖前后[J].译林,1983,(3).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5.

[6]张美芳.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Z].百度文库.

猜你喜欢

川端康成翻译策略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