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2019-11-06张雨歆陈倩如林敏章陈玺雯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张雨歆 陈倩如 林敏章 陈玺雯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青年大学生有效参与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关键力量。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具体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石,治国之要。2004-2019年党中央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6年聚焦“三农”问题,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党自十九大以来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曾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前提是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乡村人才”。因此落实好“乡村振兴”关键是如何吸引、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驻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此提高至国家战略层次高度,提出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休闲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有限发展”,提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

在政策帮扶下,大部分地区贫困人口已成功脱贫。但 “多、广、深”问题仍然存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的现状仍未改善,间接导致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存在巨大贫困问题。

从乡村建设参与者来源和乡村振兴现状来看,大学生力量依然薄弱,乡村振兴需要新鲜血液注入。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提出的战略背景,通过厘清乡村在建设中面临的相关困难,落实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对乡村建设提供帮扶,为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2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2.1 缺乏信息化平台

市场信息变化频繁,但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共享条件差,信息无法第一时间传递,易造成农民盲目生产,产品滞销。除此之外,消费者对该地区信息甚至一无所知致使地区知名度得不到提高,影响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

2.2 缺乏与时俱进乡村发展理念

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多数农村年轻人选择进城谋生活,新鲜血液流失使农村劳动力紧缺,现代先进技术无人学习和应用。留守村中的老者体力下降,接受新事物能力不高,从而影响带动贫困地区前进的整体力量。

2.3 乡村“老手艺”面临失传 出现人才断层困境

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功能需求不能满足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城市空心化问题突出,学龄儿童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如何通过青年大学生的介入使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能够与现代社会融合,让更多的人知晓、感兴趣,并参与其中势在必行。

2.4 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缺乏差异化定位

农产品采摘完毕,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运输途中品质却无法保证,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和期待呈现走高态势。所以在加大推进电商平台的同时,需要从延长农产品的储存、物流、运输等多个环节入手,建立乡村农副产品良好口碑。同时,农产品品牌差异化水平不高,如何能够在同种产品当中脱颖而出,获得更高的产品价值也是棘手问题。

3 “乡村振兴”需要新鲜血液

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需要各领域人才的广泛参与,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吸引并动员具备“乡村认同感”的大学生,促使其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3.1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

在一些贫困村,农民参与度依旧低迷,他们大多采用传统销售模式。相同地区自然条件相差无几,市场需求量几近饱和,农民售卖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差异化优势不明显。此外,农村的空心化程度较高,多数农民年事已高,对“电商”理解力和接受力不如青年人,电商模式打破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虚拟交易备受他们质疑。

基于上述现象,输送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下乡帮助村民从源头打消顾虑,注册成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当地地理优势,引入互联网技术,完善县乡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选择合适的生态特色农产品,主打绿色健康在地生产品牌,就地取材就地生产、销售。

借助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消费者可以坐享质优价廉的农副土特产品,农户也可规避由于市场因素带来的农产品滞销风险,青年大学生的学识也有用武之地。

3.2 传递新型发展理念,加大“新农民”培养力度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要振兴乡村,就要先打破原有观念,使农民重新定义自身,提高自我认同感,成为“通晓农业、胸怀知识,善于变通、精于发展”的“新农民”。

农村空心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难题,大学生驻扎乡村,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在农民之间传播,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乡村文化自信,使农民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得以提高,思维模式得以转变。

大学生定期下乡,用通俗语言对国家政策方针展开解读宣传,农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惠民政策,结合乡村自然地理优势,及时调整发展路径。同时挑选乡村振兴带头人,建立示范效应,加固农民“留在乡村、志在乡村、建设乡村”的思想观念。

青年大学生对农民进行人文社科类教育,是在精神上对其振兴,促使其提高战略眼光,同时也将不断提高自身“学农、愛农、奉献农业”的价值导向。

3.3 留住乡愁 留下接班人

乡村振兴不应浅显地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提高,精神层面富有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隅。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时代发展的步伐阻断了“老手艺”传承脚步,农耕文明下诞生的“老手艺”演变成为留住乡愁的载体。

在乡村建设中,对“老手艺”的传承也是不容忽视的路径。“老手艺”讲求师徒口传心授,现代营销模式冲击着“老手艺人”的生活,民间手工匠人慢慢老去,却苦寻不到传承人;追求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对于需要“静下心”的传统艺术也不感兴趣,纷纷外出务工;村中留守孩童缺乏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逐渐在网络世界中迷失。

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作为桥梁,可以成立拯救濒危手工艺术工艺组织,对迷失孩童进行规劝引导,激发其对村中传统工艺的浓厚兴趣,自觉承担对传承发展濒危民间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4 农产品“有质有牌”扩展附加值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让农产品销的远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得以解决,但销售时效性、减少在途中折损、打破农产品名气不大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依然迫在眉睫。

要把农产品销售得好,销售得长久,还需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打破“只在生产地买卖原材料”的思想壁垒,转换成“农产品在地生产、在地初级加工”的发展业态;强化农副土特产品商标保护意识,打造乡村本土“老字号”产品,在地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厂,建成多环节、多品牌的发展格局,提升品牌形象。

农村发展的主力军、新力量是人才。2017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引导毕业青年返乡,并支持地方设立相应政策保障体系。政府部门应鼓励大学生利用政策平台为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推广、智力支持以及互联网平台等鼓励大学生在乡村建设中展示才能,发掘潜力,以政策为引领把握机遇。

在青年大学生参与下,该经营模式不仅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调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性,农副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也使得乡村振兴得以稳步推进。

4 结论

时下,乡村振兴进入关键阶段,乡村振兴和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本文希望通过青年学生的参与能够构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 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蒋方美.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8(03).

[2] 郑晓春.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时代主人,2018(08).

[3] 黄开腾.论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4] 刘燕.让“老手艺”留住乡愁[J].中國就业,2017(02).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