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实践与思考

2019-11-05章宏李辉姜进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社团建设职业学校实践

章宏 李辉 姜进梅

摘要:本文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回顾了“十二五”以来江苏中职学生社团建设的整体状况,提炼了社团建设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做法,分析了我省中职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全省中职学生社团建设的深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学校;社团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C/08C-0027-05

社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潜能挖掘需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社团舞台。“十二五”以来,江苏职业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社团建设的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形成了江苏职教社团建设的实践特色。

一、江苏职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基点

(一)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政策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这既是对优先发展教育的总体要求,又是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社团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历代领导人把促进全面发展作为战略目标。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新的矛盾,就亟需我们立足新时代,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大力推进社团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不断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主体性教育的理论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主体性教育强调: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就是要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因此,在社团活动中,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赋予他们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空间。

(四)人本主义教育的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总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实现和发展。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来看,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创造让学生生命更有内涵、更加丰富、更有意义的教育。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使个体上升到类的水平”,完成社会化过程,使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从个体价值的角度来看,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二、江苏职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价值与目标

(一)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助推器

职校学生与普高生相比,在学习兴趣、习惯养成、方法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职校学生而言,学生社团不会受限于成绩、专业、年级等因素参与多元化、个性化的社团活动,在社团中取得的成绩和成果会使职校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点燃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增强对自己、对未来的自信心。一个个不同类型的社团在建设中形成的社团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强大的凝聚力、正确的引导力、良好的促进力,包容着性格特长不尽相同而梦想相同的孩子,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借助于社团活动,能最大化地激发职校学生的创造力,为其潜能的挖掘提供坚实的保障,有效提高学生在组织、沟通、协调、管理等方面的素质,从而推动学生不断地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二)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丰产田

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为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其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学生主动地参与、历练、感悟、内化的自主管理途径,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责任感和协作、沟通、管理能力,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风景线

国家、省相关部门出台的许多与社团建设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为职业学校的社团建设提供了指导与保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省教育厅、省职教学会的领导与指导下,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职业学校社团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初步形成了江苏职校社团建设“六个一”模式,即“一团一特、一团一册、一团一室、一团一师、一团一徽、一团一微”。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社团以其鲜明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职校学生的认同和喜爱,成了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成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风景线。

(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新空间

社团活动是新时代职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块良田。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学校要不断总结和积累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经验,促使社团活动走向规范化,持續发挥优秀社团的育人作用。而社团活动课程化就是社团活动走向规范化、持续化的标志。优秀的学生社团拥有长远规划、学期目标、特色内容、组织架构和激励评价标准,反应和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是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江苏职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成效与做法

进入“十二五”,江苏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19年4月,全省共有学生社团8087个,主要分为专业技能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志愿公益类和综合类。2019年3月,我们通过问卷星,以问卷的形式对江苏省职业学校社团建设进行了全面调查,经过分析统计,江苏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普及率高,学生收获较大

通过调查,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过社团的比率占到54.25%,并且大多数学生都能坚持下来。坚持参加社团的学生占参加过社团学生的比率高达79.2%,这说明凡是参加过社团的学生在活动中收获较大,乐意持续参加社团活动。

(二)类型较广,创建了多样化展示平台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江苏各职业学校正常运行的社团平均有35.5个,其中社团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主要是专业技术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等。学生能在多样的社团活动中获得成长。同时,在社团活动中江苏职校学生也能有许多舞台展示自己的社团活动成果。在调查中,近五年,组织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展示的学校达到97.42%,其中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展示的学校有60.1%。不同级别的社团展示激发了学生参与社团的热情,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社团建设呈现规范化、精品化趋势

全省职校学生社团运行五年以上的占社团总数的50%以上。社团活动的稳定性来源于社团活动开展的规范化、有序性。在调查中,江苏省16.38%的学校社团建设达到“六个一”标准,大多数的学校达到了“一团一特”“一团一册”“一团一室”“一团一师”的建设标准。有近72.42%的学校社团活动达一周一次。近82.76%的学校社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规范化的社团管理使江苏职业学校的社团活动呈现有序性、精品化趋势。

為了推动江苏职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十二五”以来,江苏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实践策略。

1.以学习研究为抓手,增强社团建设能力。一是专家引领,提升理论水平。即聘请省内外专家从文化的培育、社团的建构、理论创新、队伍的提升、制度的建设等方面对学校社团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二是凝练成果,推广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江苏各地社团管理者编辑出版了《社团第一课》《玩转学生社团》等专著,推动实践经验向系统理论的转化。三是开展社团建设课题研究,生动丰富的社团建设实践为社团研究提出了课题、提供了素材。近年来,江苏各职业学校积极开展以社团建设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围绕社团目标类型、活动设计、文化培育、绩效评估等多个研究方向,进行精细化、精致化研究,社团研究以高质量的成果“反哺”实践。

2.以评优评先为抓手,展示社团建设成果。一是把社团建设融入德育工作评价。省职教学会德工委在《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校评选标准》中设置社团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指标,有力推动全省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在数量、质量、规模、品质上进一步地发展,二是开展精品社团评选,展示育人魅力。江苏开展了全省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社团建设和表彰工作。经过层层严格选拔,共评出了174个省级优秀社团,先后组织30个省级精品社团在全省社团建设交流大会上展演。优秀社团和精品社团的评比及展演,极大地促进全省社团建设工作的精细化、高品质发展。

3.以明确社团规范为抓手,形成社团建设长效机制。一是把握社团建设四个关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提炼出江苏职校社团建设“四个三”的经验,即:让师生“看得见”,开辟三个途径——专家讲座引领、示范交流引路、评优选特引导;让师生“摸得着”,构建三项制度——激励制度、导师制度、课程制度;让师生“做得好”,搭建三个平台——社团文化影响传播平台、社团文化环境培育平台、社团文化载体拓展平台;让师生“出得去”,实施三个走进——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走进企业。二是凝练社团建设“六个一”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江苏职教人提炼了职业学校社团建设的“六个一”,引领社团规范有序发展。即:一团一室——每一个社团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室,提供阵地设施保障;一团一师——每个社团配备一个专业指导老师,明确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一团一特——星级社团评选制度,资源聚合,凸显特色;一团一徽——创建了社团标志;一团一微——引入“互联网+”理念,每个社团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宣传社团活动,扩大影响力;一团一册——每个学生一本《学生社团活动手册》。

四、江苏职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反思与推进

(一)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困境

1.对社团价值认识存在模糊与错位现象。一是定位偏差,价值引领薄弱。目前中职校社团多则上百,少则数十,发展不均。有些中职校社团建设急功近利,为了活动而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台,弄“动静”造“声势”出“显绩”,追求数量规模和轰动效应。二是方向偏航,价值目标迷失。宗旨与目标是社团建设的灵魂。有些中职校社团建设顶层设计和价值目标模糊 ,“随大流”“跟着感觉走”,在社团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目标导向缺少、文化内涵缺乏、指导力量缺席等现实问题,影响了社团弘扬主旋律,践行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三是内容偏位,价值取向错位。有些社团建设存在校园娱乐泛化的现象,社团活动内容肤浅,流于形式,“重口号不重行动,重娱乐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内容”,低质低效,成效欠佳。

2.社团管理机制的科学性有待提升。一是管理机制不全。部分中职社团管理审批上“进出都不设卡”、发展上存在“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倾向、过程管控上如“断线风筝脱缰野马”。每年招新时“百舸争流百家争鸣”,之后却是“昙花一现名存实亡”。学生社团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着缺陷。二是动力机制不强。中职学生品牌社团、精品社团数量不足,社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缺乏。三是评价机制不明。目前中职社团评价存在“八重八轻”的管理误区:重局部轻整体、重眼前轻长远、重安排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传统轻创新、重文体轻专业。

3.社团活动经费和师资供给不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多数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行政拨款和商业赞助。但总体上行政拨款捉襟见肘,企业商业赞助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导致了中职社团发展的先天不足,发展乏力,严重制约了中职社团的良性发展。当前社团师资供给不足,对社团活动无法进行较为专业有力的指导。

(二)学生社团建设的深化发展

1.立足新时代,彰显学生社团的独特魅力。

立足人的全面发展视域。十九大报告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断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须不忘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教育立场的本质指向人,关乎人,基于人。作为教育者要牢固坚守学生立场,凸显学生社团的生本特质。

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学生社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职业素养等融入中职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用来引领社团全面、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立足工匠精神视域。社团活动为中职校搭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平台,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一是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主动接收“工匠精神”熏陶,為中国制造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二是贯穿学生社团建设的全过程,在活动组织中体验工匠精神,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具体的职业场景,促使其将实践与价值融会贯通。

立足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社团建设要纳入学校事业全局中谋划,形成“党委领导,团委主导,各级职能处室协调配合、全力支持,社团三自管理,齐抓共治”的治理架构体系。

2.以课程建设的思维,提升学生社团的教育价值。

江苏职校学生社团要实现精品化发展,关键在于以课程建设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社团的教育价值。重点是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和“课程社团化”,“社团活动课程化”即把学生平时的社团活动纳入校本课程进行开设,规范学生的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课程社团化”,即把平时开设的校本课程向课外延伸,把不宜在课堂上开设的校本课程在社团活动中实施,让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体现为:以“社团”的形式,提高组织化程度;以“活动”的方式,承载发展性目标;以“课程”的样式,实现全方位育人。

3.以精致的管理模式,促进社团成效的精彩呈现。

总结江苏职校优秀学生社团建设经验,笔者认为做到精致管理,建议采用下列“12345”策略:“1”就是以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社团文化,促进每位学生人才出彩为目标;“2”是指完善管理制度,开发精品课程;“3”是指党委领导、团学督导、专业指导;“4”是指四方面工作重心:即建机制重运行、建队伍重指导、建资源重整合、建平台重活动;“5”是指社团建设五个融入:即社团以环境浸润法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以品牌培育法融入学校德育特色、以名家示范法衔接职业生涯规划、以内化践行法衔接社会服务志愿活动、以岗位引导法衔接专业建设。

总之,中职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需以鲜明的价值观导航定位,以精致的管理提高效益,以精品的课程彰显其活动育人的独特价值,使学生社团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职业素养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育人阵地。

责任编辑:谢传兵

猜你喜欢

社团建设职业学校实践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