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黄绍箕教育思想研究

2019-10-21柳兰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
关键词:清末教育思想

柳兰

摘要:黄绍箕身处内忧外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具有比同时代其他许多官员更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倡学习西方新学,但其教育思想主要是遵循“中体西用”的旧径。在这种不彻底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黄绍箕投身教育,促进了清末教育的近代化,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清末;黄绍箕;教育思想

黄绍箕(1854-1908),清代末年出现的具有全国影响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的建树十分可观,《国史儒林传》里说:“今日海内学校如林,教科成立,皆绍箕首先提倡之力。”可见黄绍箕贡献之大。学术界对黄绍箕教育思想的研究很少,我认为通过研究黄绍箕的教育思想,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黄绍箕这个人及晚清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之际教育思想的转变。

一、黄绍箕教育思想的来源

黄绍箕主动开眼看世界,接受西方新学,其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

第一,瑞安的开明之风。黄绍箕生于浙江瑞安,瑞安是晚清的科举重地,出了大批有识之士。他们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积极探索国富民强之路,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自强之道,莫先于兴学”。瑞安的这种开明之风对黄绍箕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成为瑞安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自觉的瑞安知识精英审时度势,走在时代前沿,主张变法维新,倡导自强救国,率先从教育入手,著书立说,兴办新学。

第二,黄绍箕的家族传统和良师益友对他的教育思想影响颇深。他的家族有着考据和经世相结合的传统,主张将学术运用到社会当中,为社会发展发挥作用。耳濡目染下,黄绍箕积极寻找将所学用于改变社会的方法,这方法便是教育。在教育方面,黄绍箕受他的老师张之洞影响很大,多次称赞张之洞在教育上的举措。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后来成为黄绍箕办学兴教的指导思想。

第三,动荡的时局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黄绍箕转变教育思想。张元济回忆1898年戊戌变法时,提到中日甲午战争,他说:“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里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丙申年前后,我们一部分同官经常在陶然亭聚会,谈论朝政。”这些觉得不能不改革的人当中就有黄绍箕。他在教育改革上费尽心思,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国民,有了合格的国民便可以强国。第四,东游日本使黄绍箕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先进教育的重要性。1906年清政府派遣新上任的16名提学使赴日考察,黄绍箕被任命为考察团长。通过观察体验以及与日本教育家的交流,他认识到日本的崛起在于他们思想的觉醒。日本有了“求知识于世界” 的近代教育意识,思想觉醒后通过明治维新,才得以从一个小国跻身强国行列。这次出游使黄绍箕既看到日本富强与教育的关系,又能对比中日之间的差距及追赶的可能性,对他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

二、黄绍箕教育思想的内容

黄绍箕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其指导原则是“中体西用”,推崇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理论。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其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得到了黄绍箕的推崇。他将这篇文章推荐给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嘉许,随后便在各省刊行。他提倡向西方学习,同时他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中国官员,维护儒家思想,维护统治阶级。从根本上说,黄绍箕是偏向中国传统思想的,奉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他既倡导学习西学,又深恐‘新学至于蔑伦纪,废孔教,而遂不可为矣”,当“中学”与“西学”发生巨大冲突时,他往往会维护“中学”,他曾因坚决回击“倡废礼教者”而被视为捍卫“孔教”的代表。(二)教育的功能及内容

在黄绍箕看来,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尽性,还在于培育国民的道德。人生来便各有性格,只有接受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天赋,完善自己的性格。教育从古至今最基本的功用都在于完善自身,而后知礼义廉耻,辩是非善恶。黄绍箕认为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使人格不健全以及人格还没达到健全的国民拥有健全的人格,首先成人,其次成才。

黄绍箕把教育的内容归结为“德育、智育、体育”三者。通过德育,能消除侵害,使人们安分守己,自得其乐,而后国家长治久安,井然有序。通过智育,能够让人聪慧好学,祛除鄙陋。通过体育,可以“药儒缓之风,而为游息之助矣。”只有体格强壮、身体健康,才有心力投身于新事业,挽救危亡。

(三)黄绍箕对教育的看法

黄绍箕认为教育不是独立的,它与政治息息相关。政治清明则教育进步,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政治方向一致时,才能顺利推行。但是教育的普及不能只依靠官吏,致使国民对教育政策及教育的意义茫然无知,而且统治阶级如果对教育管理过甚,其结果可能是弊大于利。黄绍箕认为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他在《中国教育史》中指出:“言教育而不明当时人民衣食生活之情状,不足以言教育也,唐、虞之时,司徒典乐,教何以兴?盖兴于其民之饱食、暖衣、逸居而已。”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谈教育应该结合社会实际,他认为只有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才有余力谈教育,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黄绍箕主张“编辑课本力求翔实”,认为应当“就乡土编课”,也就是以本省通志、府厅州县志和各处乡土志作为“编纂之用”。翔实的课本应当使学子具有家国大义的情怀和责任感,他曾按照癸卯学制的要求,编订《学务大臣奏据编书局监督编成乡土志例目拟通饬编辑片》,作为全国性编纂乡土教材的指导方案,乡土历史教科书对培育学生爱国情操具有积极作用。

黄绍箕提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只要这样,学子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为社会做出贡献。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黄绍箕主张进行胎教。并且提倡女子也应该像男子一样接受教育,此前教男不教女的做法是中国教育衰弱的一大原因。实际上,承担相夫教子职责的女性更应该受到教育,这样才能培育好下一代。在教育方法上,黄绍箕十分赞赏孔子的教授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将其称之为“五段教授法”,并认为是“吾国教授之良法”黄绍箕认为在近代,不论是东方國家还是西方国家,学校多的必定强盛,学校少的必定衰弱。而在中国内部,接受新学的人多,国家便会强盛,接受新学的人少,国家则会衰弱。新学应该与传统教育思想相结合,近代学校的等级和科目设置与古代的乡学、国中小学、大学等是同样的道理。但是近代教育也存在问题,即古礼湮沦,学校衰歇后,教师只将文言、道德、仁义等用于行文辞藻,做不到言传身教。国家要做的应该是重视教育,多投入经费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既可以不丧失利权于外国,也可以使国家形象不受到损害。

三、简评黄绍箕的教育思想

黄绍箕被称为清末进步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建树影响深远。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黄绍箕教育思想的影响

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教育史学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黄绍箕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黄绍箕从小接受传统教育,但是在外强不断侵略的刺激下,他愿意顺应时代潮流,改变政治态度,参与变法,要求改革,并倾注心血于教育事业,是一位头脑教新的士大夫。 较于同时代其他官员,黄绍箕教育方面的开明思想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时虽然有人介绍过西方的教育理论,但不如黄绍箕一般能够联系中国的教育实践做到身体力行。他知道旧教育的弊端所在,寄希望于教育救国,一生不遗余力地改革旧教育、办新学,将儒家教育理论和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理论相结合。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下,参与革新落后的封建教育制度,亲自将其付诸实践,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当时的日本学界称黄绍箕为“仲尼后一人”,帝国教育会曾颁赠“颂状”与“奖牌”,以为表彰,日本“汉学统一会”推举他为名誉会长。黄绍箕逝世后,湖北学界前去送殡者多达数千人,其它省份也有许多人辍食或停课以示哀悼。

(二)黄绍箕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局限性

黄绍箕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期望通过教育的近代化,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清末教育改革是在严重的政治和民族危机下进行的,同时还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猛烈冲击。“中体西用”是在维护清政府统治以及坚持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一系列沉重打击,以及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等救亡图存的探索之后,黄绍箕等主张改革的士大夫视野变得更为开阔。他们眼中的西学不再只是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是以融贯中西学术、调和新旧思想为宗旨,求中西学术的会通,因此教育改革开始涉及制度和文化。然而此前黄绍箕所接受的教育是儒教理论,办学所依靠的也是传统教育经验,所以虽然在思想上能够接受西学,有别于旧官僚,但还是维护纲常名教。

黄绍箕以古代圣贤的“德教”为线索,贯穿于中国教育史的始终,有学者认为这是“儒家教育单主线论的萌芽。”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线,肯定儒家教育几千年来的主流地位,实际上也是认同统治阶级教育在中国教育历史上的主体地位。所以黄绍箕依然受到阶级和时代的束缚,对新教育的认识是初步的,许多地方还没有彻底的认识,其教育思想具有局限性。以纲常名教的道德体系挽救新教育可能带来的弊端,使黄绍箕的教育思想显得守旧有余。

参考文献:

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教育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年,第32页。

高启新:《辛亥时期的温州身影》,《 温州日报》, 2011年10月13日,第13版。

周海春,张宏志:《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方法论缺陷》,《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5年,第95-100页。

《戊戌政变的回忆》,《新建设》第1卷第3期,1949年,第18页。

陈诒昆,陈成业,朱应松主编;宋维远,陈维真责编;政协瑞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瑞安文史资料 第17辑 黄绍箕集 俞天舒辑》,1998年,第153页。

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11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88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1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6页。

陈勇勤:《光绪间“清流”三群体与在朝清议》,《荆州师专学报》第5期,1995年,第27-31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7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59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6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8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7页。

陈诒昆,陈成业,朱应松主编;宋维远,陈维真责编;政协瑞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瑞安文史资料 第17辑 黄绍箕集 俞天舒辑》,1998年,第115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1页。

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04页。

陈诒昆,陈成业,朱应松主编;宋维远,陈维真责编;政协瑞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瑞安文史资料 第17辑 黄绍箕集 俞天舒辑》,1998年,第123页。

洪震寰:《黄绍箕的生平及其教育业绩》,《温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85年,第93-100页。

杜成宪,张继玺:《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发展线索问题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9卷第4期,2001年,第66-72页。

猜你喜欢

清末教育思想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清末新式学堂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形成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清末陕南地区的书院改制
清末报载小说叙事“新闻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