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研培计划”的浙江非遗传承新模式研究

2019-10-21史涛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7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模式

史涛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智慧的积淀、人类文明的结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风险包括:传承人培养目标缺乏战略性;传承人培养计划缺乏完整性;传承人培养效果缺乏专业评价;新传承方式的出现——传承人进高校的“研培计划”很好的改善和提升非遗传承的质量。

关键词:研培计划;非遗传承;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智慧的积淀、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它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2008 年文化部颁布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传承人培养方面的管理条例。非遗的传承性和活态性保护了文化传承的原生性,但同时也为非遗传承本身带来隐患。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危机在世界范围内 受到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随着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非遗传承的根源性问题逐步显现:由于我们处于传统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基于旧社会所形成的文明体系无法适应工业文明的发展,这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产生阻碍;同时,基于西方学术范畴的评判标准和公约条款也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的非遗现状。这使得非遗传承保护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风险

尽管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专业人员也都在为此尽各自最大的努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传承人培养的不利因素,如传承人培养途径单,传承人法律保护制度不成熟,传承人精神权利规定缺失,传承人工作满意度不高,传承人断代化、老龄化,传统习俗淡化乃至消失的压力,少数国人存在一定文化自卑心理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较多,马岳勇,祝婷婷从文化互动的角度谈维族非遗的课程资源导入。张莹莹从系统论出发研究“非遗”与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融合。刘红雨,曾雪莲,艾小平阐述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特点等。目前的非物传承人培养存在如下风险:

1.传承人培养目标缺乏战略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产物,更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因此,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不单单是传承艺术、文化形式,最重要的是领悟及发展非遗精神。目前,我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呈现出年龄大、学历低的状态。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文化部已经公布的四批 2 008 名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在 65 岁左右,约 1 /3 的传承人超过 70 岁,最大的 100 多岁,50 岁以下的传承人不到 10%。这些传承人年龄大,思想相对保守,通常“以传承人带徒传艺为核心”。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年高的传承人与后继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非遗是直接传承还是创新发展? 是单传还是扩大受益面? 这种分歧可能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宗旨和目标,甚至直接导致非遗后继无人,以至于失传。由此可见,我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目标缺乏长远性和战略性。

2.传承人培养计划缺乏完整性

制订传承人培养计划的基本前提是每个非遗项目都有一定数量的代表性传承人,然而,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使得这一前提变得异常艰难。如浙江省有75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其中很多都没有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数量偏少,缺位严重。即使有了相应的传承人,其培养计划也多是争取活动经费和开展文化活动,没有针对传承人的具体培养计划。另外,我国非遗的基本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没有标准的文字记录,所以在传承人的培养计划中一般没有书面文字材料。

3.传承人培养效果缺乏专业评价

“口传心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方式的主流,其培养效果主要通过文艺作品或艺术活动的形式体现,其最终鉴定效果也是个别人的主观感受,没有相应的文字标准。尽管有地方政府规定要加强对传承人进行相关培训,但是参加者很少,即使参加也只是把培训当作一种自娱自乐的聚会培养效果很差。更为糟糕的是,目前国内存在一些不健康文化市场,为了某些人的蝇头小利运用现代媒体过度炒作非遗作品或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的传承构成严重的障碍。专业评价不是某些权威的评价,缺乏群众基础的专业评价只能让该项目边缘化,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从对传承人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评价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没有形成非遗传人培养体系,仅仅有一些围绕培养过程的经验和总结。这种没有体系的传承人培养不符合传承人培养规律,必然导致传承人逐步消失,最终使传承人承载的知识、技能和艺术等失传。由此,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设计一套非遗传承人的研学体系对传承人保护也就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餐饮市场的巨大需求

通过对餐饮企业的调研,杭州市旅游及餐饮服务市场的均展前景均持乐观态度。杭州市烹饪协会专家也表示,由于杭州市旅游市场规模不断延伸和扩大,饭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非遗人才缺口巨大。

对于杭州市的餐饮业来说,现有的饭店烹饪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烹饪人才十分抢手。人才可以说是制约酒店餐饮企业发展的瓶頸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餐饮从业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流失率高。其次,高学历人员由于培养周期较长,在餐饮从业人员中比例偏低。在餐厅和厨房,整个学历层面上大部分员工为中职学历,还有部分的员工

是初中学历,大学阶段的大专和本科员工比较少。

同时企业雇主还表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综合素质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对餐饮业有着高度感任感,尤其是具有较强的安全卫生意识的职业人员及管理人才是当前用人单位的首选。由此可见非遗人才所强调的“工匠型人才”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新传承方式的出现——传承人进高校的“研培计划”

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正式提出传承人进高校再培训的新措施。“研培计划”关注非遗传承人群,以工艺类传统技艺为切入点,将民间传统手艺人引入高校,利用高校优势对传承人组织培养,并将非遗传承纳入教育体系之内。“研培计划”以研修、研习的方式,来弥补民间非遗传统传承方式的不足,紧抓重心,将传承人群汇聚于高校和企业之中(以高校为主),在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下,汇聚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配置,以符合大部分传承人群需求的课程和实践帮助传承人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传承人群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目的是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能够全面提升传承人创作能力和技艺水平,提高传承能力,扩大影响范围,增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表现力。

文化部、教育部自2015年开始联合启动“研培计划” 以来,2018年最新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称:全国已有80余所高校举办研修、研习、培训390余起,培训学员1.8 人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本地区研培,全国参与人数达到5.6万人次。由此可见,“研培计划”涉及范围之广,影响范围之深。

参考文献

[1]  T.胡森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70.

[2]  黄甫全. 当代教学环境的实质与类型新探:文化哲学的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2,(5):31一36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模式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