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课堂表演感悟课文

2019-10-21赵明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稻秧课文阅读教学

赵明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即兴表演课文,是促进儿童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关键词:表演;新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松鼠找花生》《小稻秧脱险记》《谁的本领大》《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故事《吃墨水》《大禹治水》《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还有一些小说、神话、诗歌等。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因此阅读课堂表演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一、运用课堂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

(一)主体感受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目的不是为“观众”(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因此,我们在表演过程中,应提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产生感受。

(二)动态生成性。课堂表演不同于其他表演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它的表演过程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我们把它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

例:《小稻秧脱险记》

……

师:哪些同学愿意来演小稻秧?把这部分内容来表演一下?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要当小稻秧。教师请他们走上讲台)

师:大家说说,这时候的小稻秧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可怜的小稻秧被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坏了,一时竟不知所措。

生:小稻秧应该蜷缩成一团,哆哆嗦嗦地讲话。

生:他们会讲:“这可怎么办呢?这可怎么办呢?”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在表演过程中要体现课文中这些词句的描写。

……

当然,除了表演前适当的点拨,我们还可以利用表演后的点评来突出课文内容的理解。

但是,我们不提倡一些教师执行公开课教学时,过分看重课堂表演的效果,而不惜在课前给几位学生认定表演角色,进行预排加工。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而且失去了表演的动态生成过程的教学作用。课堂表演成了追求形式主义的“作假”,实在有违课堂表演的根本目的。

(三)灵活简约性。课堂表演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真正舞台演出。所以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它的灵活简约。如表演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课文;可以是个体表演、小组表演、全员表演;可以不化妆、不设布景、不穿角色服装;可以不背熟台词,边拿着课本边表演。

(四)反复中提高。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表演可不是这样,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中不断感悟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学生们可以演了评,评了再演,边评边演,适时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能以评促演,使表演在提高中趋于完善。

二、丰富课堂表演形式,让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演为“读”服务。我力求丰富课堂表演的形式,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演中,领悟其神,体悟其情,培养创新能力。

1.单项表演。这种形式的表演没有情节,也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的动作作诠释。如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其中有一段:“两个正在玩跷跷板的男孩,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板上轻轻地划着。”学生在表演中抓住“弯”“贴”“蹲”“划”等动词,做了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加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2.综合表演。这类形式的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化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段或整篇课文。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心理、感官上的快活和满足。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我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中体会骆驼的脚掌、眼毛、驼峰在沙漠中的用处。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得出,这种综合表演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健全人格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3.小组合作。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合作表演更能使学生准确体悟人物特点,展示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每次完成創编之后,学生们按小组合作表演的兴致都很高,而且表演效果也很不错。

4.群体表演。为了扩大表演的参与面,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设计,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表演的教学环节。如教《笋牙儿》一文时,在朗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一齐表演笋牙儿是怎样“向上,向上,再向上”的。学生从座位上根据课文字义慢慢站起,演出许多笋牙儿陆陆续续从地面冒出来的景象。这种群体表演,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起重要作用。

5.模拟表演。有些课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生活情境,再作间接的表演。如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教师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手拿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编成导游辞,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景色,向全班同学作介绍。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我们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或课本剧比赛。它可以说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升华,以此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全身心地在阅读天地中遨游。

参考文献:

[1]杨甜甜. 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2]刘新. 还原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稻秧课文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株稗草的狡黠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小稻秧脱险记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稻秧脱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