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高段“三学”思维课堂新样态

2019-10-15周红娟赵莉莉俞丽蓉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三学导学案

周红娟 赵莉莉 俞丽蓉

摘   要: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在小学语文中高段进行了“三学”思维课堂新样态的研究与实践。“三学”课堂以“导学案”为学习支架,以“研学批注”为学习过程,以“適时点拨”推动深度学习,以“四会规则”保障学习效率,实现从“教学”到“学教”的翻转。文章提供了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鱼游到了纸上》两个课例,分享“预学—研学—拓学”环节的操作范例,以展示教学实效。

关键词:“三学”思维课堂新样态;导学案;研学批注;适时点拨;四会规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2-0089-03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在小学语文中高段进行了“三学”思维课堂的新样态研究与实践,意图实现从“教学”到“学教”的翻转,以学定教,让教于学,依学而引,顺学而导。“三学”思维课堂以“导学案”为学习支架,以“研学批注”为学习过程,以“适时点拨”推动深度学习,以“四会规则”保障学习效率。

一、“导学案”,让学习活动有支架

“三学”导学案包括“预学案”“研学案”“拓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支架,便于学生记忆、理解、迁移,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1.“预学案”,了解学情。主要以预学检测为主,检测学生对音形义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提出不明白或想研究的问题,同时,帮助教师基于学生的学情做出教学决策,从而实现以学定教,依学而导。

2.“研学案”,指导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单元阅读主题、目标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带领学生共同梳理思路,设计相应的研学案。研学方式多样化,要超越常用的听中学、看中学,采用说中学、做中学、教(学生当小老师)中学、悟中学等手段,切实提升教学实效。

3.“拓学案”,举一反三。从学生的发展目标出发,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后,教师还可以迁移运用课中所学、所思,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使课堂问题向前、向后延伸,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研学批注”,让学习过程“看得见”

“研学批注”覆盖了学与教的全过程,构建“个人学习—小组合作—汇报展示—反思提升”的学习循环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主动的“研学批注”,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勾画、标注;思考的方法——斟酌、质疑。由此,通过“研学批注”,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参与,使之更好、更深入地感受、理解、分析、内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和互助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适时引导”,让学习思维有深度 

“三学”要建构的是一种有指导的学习过程,要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有明确学习的目标,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设置指向学科素养、有意义的任务,提供合作、探究、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因此,“三学”强调教师适时地引、导。教师是创设者,创设合作空间,给予其充分的研讨时间,让学生个个参与动手阅读、动口表达、演示实践等;教师是点拨者,引导学生筛选、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分解、方法探讨;教师是助推者,在汇报展示时,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启发。教师在困难处点拨,在堵塞处疏通,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串珠成线,连线成面,有所拓展、有所延伸、有所开掘。

四、“四会规则”,让学习目标有达成

“三学”思维课堂新样态构建的基础是“优学优教”思维课堂的研究(如图1)。“三学”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取决于“倾听、阅读、交流、实践”“四会”课堂规则的形成。

为培养学生的“四会规则”,提高学习效率,“三学”课堂有相应的“小组学习评价记录本”,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及成效。重点评价学生自学的过程、作业的质量,上课专注、交流的状态。周周有评价,学期有总评,帮助学生建立明确、持久的学习动机。

五、“预学—研学—拓学”操作范式呈现

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课文《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分享“预学—研学—拓学”的操作范式,展示“三学”的课堂实效。

1. 预学研学环节:先学后教,让阅读真正发生。(1)学习目标:①正确认读4个生字;书写11个生字,重点掌握“港”等易错字;理解积累四字词语。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有价值的研学问题。②开展小组合作,聚焦“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这两个研究点,研学解惑,适时点拨,感悟聋哑青年画技高超、专注坚持的人物形象。

(2)板块呈现。首先,谈话导入,读题解题。上课伊始,谈话交流“花港”和“玉泉”都是杭州观鱼的好地方,由地方文化自然引出“鱼游到了纸上”就发生在“玉泉”。然后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给课题加标点,用朗读读出对“鱼”、对“纸上”的强调,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读出对课题的初步感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其次,预学反馈,精准指导。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并完成预学案,自主检测音形义的掌握、主要内容的概括,并提出自己不明白或想研究的问题。教师通过智慧手段,对预学情况进行交流反馈,即时生成统计数据,及时发现、及时指导。

再次,研学批注,适时点拨。教师根据预学案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问题主要聚焦在:一是为什么课文以“鱼游到了纸上”为题?二是为什么青年说“鱼先游到了心里”?

如果将这两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讨论,显然难度较大。教师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的三步走策略,搭建思维的梯度:研读一,鱼游到了纸上。①找一找:课文中有几处提到“鱼游到了纸上”?②读一读:每一处分别是什么意思?③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鱼游到了纸上”为题?研读二,鱼游到了心里。①找一找:聋哑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了心里?请画出句子。②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将感受最深的词语圈一圈。③想一想:为什么聋哑青年说“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最后,总结全课,拓展延伸。在深入研读全文后,再回到原来的问题:课题以“鱼游到了纸上”为题仅仅是在称赞聋哑青年的画技高超吗?学生的回答深入而多元:“鱼游到了纸上”还在称赞聋哑青年的专注认真、坚持不懈、执着追求;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本领都要先入心,再有果;“只要功夫深,铁杵才能磨成针”。接着再呼应开头,交流作者为什么更喜欢玉泉?学生就自然联想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聋哑青年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聋哑青年的形象也通过深入的阅读深埋在学生心里。而作者是怎样让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的呢?学生也有了进一步阅读和探索的欲望,对下节课继续学习,揭开“如何写专注”的秘密,也有了期待。

2. 拓学写话环节:借助比较阅读,揭开“写专注”的秘密。学习目标:①比较阅读《鱼游到了纸上》和《全神贯注》的重点片段,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发现作者“写专注”的秘密。②通过观看视频,借鉴写法,学写专注,然后再互相评价,二次修改,将“专注”写具体、形象。

(1)板块呈现。阅读的落脚点在表达,《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写法很多,练笔点也很多。教师通过深入解读教材,分析学生的写作目标、单元习作要求,将“拓学写话”落在“学习如何写出人物的专注”这个练笔点上。接着,引入本单元另一篇课文《全神贯注》,借助比较阅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发现写法上的秘密,并开展拓学借鉴。

第一,寻找相似点、不同点。阅读《鱼游到了纸上》和《全神贯注》两篇课文,首次比较寻找相似点和不同点,学生不难发现两篇课文都是通过叙事来写人的。虽然主人公身份不同,创作时的状态不同,但专注是一样的。《鱼游到了纸上》通过“我”的所看、所听、所想,写出聋哑青年画鱼时的专注;《全神贯注》则是通过作家茨威格的所看、所听、所说,写出雕塑家罗丹雕塑时的专注。两篇课文都用具体的段落对主人公“专注地创作”进行了细节描写,细腻刻画。

第二,自主揭示写法的秘密。二次比较阅读,按照组别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聋哑青年”組研究《鱼游到了纸上》,“罗丹”组研究《全神贯注》,进行研学竞赛(见图2)。

第三,深入感受写法的妙处。在学生自主发现、代表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三次比较。

首先,动作、神态描写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两个片段同样有动作、神态的描写,但是《鱼游到了纸上》抓住了“静静地”“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这些典型的神态和动作,进行具体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聋哑青年画画时的专注是安静、细致、娴熟的;而《全神贯注》的动作、神态描写和《鱼》篇不同,抓住了罗丹身体的各个部位,眼睛、嘴巴、手、脚等一系列动作、神态向读者诠释了罗丹雕塑时的专注是如痴如醉、激动疯狂的。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片段的理解和认识有所突破,他们发现:同样是动作神态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动作神态描写可以写出完全不一样的人物风格。

其次,联想比较。采用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动作、神态加上作者的联想,人物形象会更加鲜活。聋哑青年的“工笔细描”是专业术语,没有国画学习经历的读者可能很难理解它的细致画法,而“姑娘绣花”的场景是人们所熟悉的,一针一线,来不得一点马虎。将“工笔细描”比作“姑娘绣花”,学生不难感受聋哑青年画鱼时的一丝不苟和专心致志了。而读着“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学生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尾尾甩着尾巴、吐着泡泡、扭着身子的金鱼了。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层层点拨,引导学生感悟联想的妙处,聋哑青年静静地画画、专注的状态也深入到学生的心里。而《全神贯注》篇的联想部分,不仅引导学生感悟罗丹的痴迷,还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好像”“似乎”“像……一样”等等,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

再次,时间烘托的比较。通过与去掉时间描写的段落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地感受到加上时间的描写,聋哑青年和罗丹的专注形象更深刻,他们完全沉浸在创作中,专注得忘记了时间。

三次比较之后,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能描写出这样传神的动作神态、产生丰富的联想、发现艺术家创作的时间之长?由此引起学生共鸣:专注的罗丹和专注的聋哑青年背后都藏着一个专注的作家。

(2)拓学借鉴,应用写法片段训练。“写专注”的秘密就在一次次比较中揭开了,原来“写专注”也有秘密,“小试牛刀”的时机也就到了。教师将事先拍好的班级小艺术家专注练习特长的视频随机推送到小组iPad中,引导四人小组用心观察小艺术家练特长时的动作神态,产生联想、感受专注,然后当专注的小作家,开始静静地写作。短短的8分钟过后,一个个精彩的片段传到大屏幕上。动作描写具体吗?产生的联想合理吗?时间的烘托有吗?通过自评、互评、班评,学生又进行了二次修改。

拓学写话不是简单的依样画瓢,而是一次深度的学习,在单元“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的习作中,大多数学生都懂得通过场景的具体描写对人物的特点进行刻画,动作、神态的描写,丰富的联想,时间的烘托运用自如。如交警淡定从容指挥交通、保安师傅坚守岗位、爸爸忘我工作、同学热心助人等形象都变得有血有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三学”思维课堂从“教学”到“学教”,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导学案中,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关注的就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获得了怎样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学习有路、学习有劲、学习有法。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J].人民教育,2017,(20).

猜你喜欢

三学导学案
小学语文课堂“三学”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导学—自学—助学”教学模式与《汉语修辞学》的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培育学生“三学”素养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人物描写“三学”写作法
实践“三学”要求提高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