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逻辑性的策略探究

2019-10-15黄砺明徐泽源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逻辑性语文课逻辑

黄砺明 徐泽源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注重体验感受的学科,往往在内在逻辑的构建上显得有点乏力。从现实背景和内在需求出发,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逻辑性,运用邏辑思维组织课堂,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2-0007-02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环节。要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精心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在探讨具体策略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有效果的。

长期以来,我们喜欢谈“人文性”、谈“语文味”,喜欢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氛围、激发情感,并称之曰“濡养”。这种做法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让语文的专业性变得模糊,如王晓春曾批评程少堂老师对于“语文味”的论述:“……提出‘语文味的口号,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中小学这么多学科,为什么别的学科没有提出‘味的问题?您听说过‘数学味‘物理味……这样的口号吗?我没有听说过。这是不是说明其他学科的教师水平低、科研意识差,提不出有深度的概念呢?恐怕不是这样,愚以为合理的解释恐怕是:人家不认为有此必要。也就是说,人家都清楚自己的专业是什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1]二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用模糊的、主观的感受代替清晰的、理性的思考,跟着教师感受时煞有其事,自己独立去阅读分析时如在云雾中。

因此,语文课亟须加强逻辑性,在诗意翩然的同时具有清晰的脉络与有效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与鉴赏,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逻辑的内涵及其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形式逻辑是论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必要工具。”[2]掌握和运用逻辑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加精准、有条理地组织、表达我们的思想。具体到教学中,逻辑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重点与主要思路,用合乎思维特点、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授课,也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堂上的核心要点,学会梳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教育部颁布的“核心素养”框架分为三大板块、六小板块,其中就包括“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素养。而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中更加清晰地表明了这一观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堆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基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语文课应该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另一方面,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提升自身逻辑思维的典范。

三、加强语文课堂教学逻辑性的策略初探

课堂教学是综合多种要素的复杂整体,在考虑如何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逻辑性时,有多种切入角度。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的程序展开。教学的程序是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同一个教学目标可能有多个教学活动去实现,而这些教学活动因排列顺序的不同,又会生发出无限的可能性,语文课堂的魅力正在于此——不同于数理类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限制了课堂的组织形式。真正优秀的语文课,在善于变化的同时也应该包含一些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内在的逻辑。

1. 知止而后能定——确定课堂的最终目标。我们思考课堂教学的逻辑,首先必须清楚一堂课最终的止点在何处。教学目标的确立,具体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认识水平以及文本个性特点,同时要认真思考国家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语文学科素养等顶层设计。

2. 辟蹊径而至奇境——构建课堂教学的逻辑脉络。一堂语文课最终目标的确立,意味着这堂课内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有了最终的指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考虑内部结构的优化问题,也就是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更好地组织这些活动。

比如讲到小说,就围绕“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要素去组织内容;讲到诗歌,就关注意象与情感,这样课堂教学内容就简而精。或是剖析文本的不同维度,面对一个文本,探析它写什么(内容)、怎样写(手法)和为何写(目的),或从文字(诵读记忆)、文章(观点、结构)、文学(情感、表达技巧)、文化(文化现象、主题)几个维度去考量,在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做到层次分明、逻辑连贯。但是,有逻辑性并不意味着死板和固定,巧妙运用逻辑思维会让课堂更出彩。比如,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的转换。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原理和规则来;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性的原理推断出个体的性质。这两种思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还可以互相转化。在语文教学中,这两种思维模式其实常有运用,比如从一篇篇小说中概括出小说的特点,这就是归纳思维;从诗歌的一般特性出发去分析某一首诗歌,这就是演绎思维。

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三《祝福》一课时,一般的设计都是从文本出发,通过对祥林嫂之死的分析,得出最后的主题,即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祥林嫂是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典型,鲁镇则是那个时代农村的缩影,这是典型的归纳思维。在备课时,笔者尝试转换思路,反向去思考这个问题:

师:现在如果让你写一篇小说,展现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迫害,你会怎么写?(学生笑)

生1:我要写一些被应试教育害得很惨的学生,通过他们来体现。

师:写一些?写多少比较合适呢?

生1(思考):写一群,但是重点写一个,突出典型。

师:好,通过一个典型去反映整个社会状况。那具体怎么去写呢?

(学生思考)

师:能不能写一个本来就有毛病的学生呢?

生2:不行。那样不能说明是应试教育害了他。

师:那你说应该怎么写呢?

生2:应该先写他好的一面,再写他经过应试教育后变得怎么不好。

师:想法真不错。一个好好的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迫害,变得很糟糕,这就突出了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有相似之处,是鲁迅想通过祥林嫂这样一位人物来反映当时农村的黑暗,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不同于常见的教学思路,这堂课先直接给出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用演绎思维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最终的主题,实际教学效果很好。

教师还要关注文本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执教“人教版”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时,一般的设计都是介绍新闻的基本特征,然后在这篇报道中有针对性地去找相关信息。而笔者除了介绍必要的新闻知识,让学生了解这篇报道作为新闻的一般性特征之外,还着重关注这篇报道的特殊性,让学生思考问题“你觉得这篇报道里面哪些地方不太像一篇规范的新闻稿?”经过讨论,学生发现文中对几次降旗的描写以及“别了,不列颠尼亚”“最后时刻”“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等特别的表达方式,其中都埋藏着沉重的情感。由于国际友谊以及文体的原因,几位记者心中的自豪感无法尽情宣泄,于是有了这样一篇极为克制的新闻。该堂课让学生真正看到这一文本的特殊性,而不是仅仅用“新闻”的定义去套用。

语文是诗意的学科,语文课堂是诗意发生的场域。作为语文教师,别让诗意变成模糊混沌不知所云,我们应在课堂中多一点逻辑性。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逻辑清晰的课堂程序,尝试运用逻辑思维设计精巧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在灵动中多点精确,在感性中多点理性,让学生在一次次逻辑清晰的课堂中真正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 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逻辑性语文课逻辑
逻辑
语文课文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逻辑性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浅谈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方法
巧引路轻点拨,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