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翻译学科的综述

2019-10-07姜菲菲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生视角

【摘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坚定不移的道路。而翻译学科的建设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翻译人才在其中扮演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中国外语教学则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学科体制以及师资力量和生源力量等种种因素,导致翻译学科的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翻译学科的历史回顾,以及对近二十年(1998-2018)文献的阅读和提炼,从两大主线:教师视角、学生视角出发,分析翻译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翻译学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翻译学科;翻译人才;教师视角;学生视角

【作者简介】姜菲菲(1988-),汉族,安徽巢湖人,云南师范大学,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口译,社会翻译。

一、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翻译学科的目标现状分析

自2004年来,“翻译学”学科已经成为“英语语言文学”并列的二级学科,确立了独立的学科位置,至2017年,全国设置翻译学科本科专业的高校已有253所。2007年三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翻译硕士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的口笔译人才。同年翻译硕士专业仅在15所高校进行试点招生,然而截至2018年,全国已有215所高校招收翻译硕士。近二十年来,翻译本科从无到有,翻译学科研究生教育从定位升级(原属英语语言文学下属三级学科到现在与之并列的二级学科,属性细分(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现在的专业翻译教育(MTI)和翻译学教育(MA)。

但是由于翻译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尤其是MTI学位点,并无经验可循,对实践型翻译硕士和学术型翻译硕士定位不清,培养理念模糊不明;课程没有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而设置;学生对于专业选择考量粗浅,导致毕业后大部分人没有从事翻译行业。孙也刚指出目前国内的翻译学科主要面对以下的问题:(1)翻译硕士(MTI)专业面临“四化”现象:地位被矮化,招生盈利化,培养学术化和管理边缘化;通过对比传统学术翻译硕士和现在的实用型翻译硕士,李晶提出以下问题:(2)在实用翻译人才需求和培养呼声愈高的局势下,MA专业如何应对此类冲击和影响?传统翻译学术专业应该怎样设置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课程,应该“求同”还是存异?

二、 MTI教育

1. 现状分析。我国虽然目前有专兼职翻译从业人员约450万人,但是译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真正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高层次、职业化翻译人才缺口巨大。广外在全国首先建立了翻译本科专业-翻译学/MTI硕士-翻译博士一体的翻译教育体系。王志伟认为美国高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比中国起步早,体系成熟,在实践型翻译教育课程设置的多元性和翻译研究的系统性方面值得我们学习,高校等培养单位应该结合自身定位建构特色鲜明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王增明+指出高校等培养单位应加强翻译专业的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课堂设置才能改变翻译人才严重短缺,综合能力薄弱等劣势。仲伟合认为设置翻译博士专业不仅有必要,且有条件。

2. 教师视角。从翻译专业师资来看,部分高校在岗翻译专职教师仅有2-3人,近十年北外的翻译专职教师有十人左右,然而即使是北外,在面对着不断上升的学生数量,北外的专职教师都显得颇为短缺。很多教师承担着本科加硕士的教学工作。而按照教学法,不同的培养目标应该配备不同的老师4。仲伟合指出翻译专业教育的瓶颈就是师资问题,合格翻译专业教师需要熟悉语言服务行业,而这样的教师极为缺乏。大多数翻译专业老师均是外语专业出生,对语言服务也和翻译市场了解不多。无法兼据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经验。

(1)学生视角。2012年10月-12月,李敏杰、朱薇采取問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湖北省部分企事业、社会团体等机构进行调查,该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6份,有效问卷72份。调查发现翻译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专职翻译,仅有4%的公司会设立专门的“翻译”岗位。这表明市场对翻译的要求不仅在于翻译技巧上,还在于沟通,学历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上。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学习和沟通的能力。国务院委员会在2007年设置翻译硕士方案的通知上也指出,专业翻译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很强的语言技能,也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

穆雷、文军介绍了国内八家试点翻译硕士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比较了国外两所高校的翻译硕士课程,发现了国外的课程有以下几点特色。①强调翻译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以蒙特雷国际研究院来说,他们在专业介绍上涉及了所有的领域。而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也在选修课上涉及了所有的领域。他们均非常重视实践课程。②国外的翻译高校强调计算机在翻译教学的作用。③合理的考虑了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2)局限性。受我国语言服务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口译课堂信息化程度不高。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口译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我国口译学科的发展成果应该更多的走向国际,可加强国际合作,协同育人。一方面积极发展与国外和境外的合作办学项目,一方面可以积极发展本国的翻译理论,改善办学条件,吸引更多海外学生来中国学习就读翻译专业。这样有助于提升中国翻译学科的国际声望。

三、 MA教育的建设

1. MA翻译学科的现状分析。自2004年以来,翻译学学科已经成了与“英语语言文学”并列的二级学科,2009年,文君、穆雷通过对海内外八家翻译硕士学位点的调查,首次对MTI 的课程设置提出了系统性的阐述。自此翻译学硕士(MA)和翻译硕士(MTI)齐头并进。翻译学硕士和翻译硕士二者有共同的学科思想基础,传统MA研究生的学习意识似乎被淡化,有被融合的趋势。7“MA 教育向何处去”,如何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下,区分学术型翻译硕士和专业型翻译硕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已成为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2.教师视角。MA和MTI 方向不分,大部分同学不了解MA和MTI的培养目标。北京外国语大学以问卷的形式,对2016级翻译学科研究生(MA)做了相关调查,共计收到66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示93%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翻译理论知识4。

因此在学术性翻译硕士教育中,国内需要增加多学科全方位的教育,让学生在已有的翻译基础上,更有偏重的特定领域知识,这样在未来可以更好地做跨学科理论研究,丰富翻译学的理论。

3. 学生视角。目前MA 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由于大部分人对翻译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很多人认为“翻译理论无用”或者前人的翻译理论已经很完善了,我们的翻译研究没有办法取得创新。然而翻译理论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意识从而建立其翻译素养。学术型翻译硕士更应该侧重通过实践翻译过程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四、结论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给翻译及翻译学科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在这个背景下,翻译学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1.翻译学科的建设需要跟随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翻译研究需关注并解读翻译活动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能够起到的价值和作用。2.在MTI教学中,应注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并建立翻译实践基地,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用。在MA的教学中要深入翻译理论知识,构建中国自己“道器并重”的翻译理论。两种翻译学科专业都需要意识到翻译的跨学科性,加强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跨学科合作,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3.加强翻译人才的培养也要从翻译学科着手,建立本科-学硕/专硕-博士的培养体系,中国的翻译学科依旧在定位、培养目标和策略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也刚.2014年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纪实[J].上海翻译,2014.

[2]李晶.对于学术型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中译外研究,2014.

[3]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務业发展报告[R].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2012.

[4]王志伟.美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及对我国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界,2012.

[5]王增明.“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路径[J].文学教育,2018.

[6]仲伟合.设立翻译专业博士学位,重视提升译者地位[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2-12/06/content_27333848_2.htm.

[7]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

[8]李敏杰,朱薇.社会需求视阈下的翻译硕士人才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17.

[9]穆雷,文军.翻译硕士MTI 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

[10]仲伟合.中国口译学科的未来发展[J].中国外语,2016.

[11]董洪学,韩大伟.迥然相异抑或和而不同——关于翻译学硕士(MA)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文, 2013.

猜你喜欢

学生视角
基于学生视角的酒店实习效果优化研究
学生视角:文本教学解读的起点
基于学生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满意度提升的策略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义
从学生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探析
基于学生视角,优化数学学习
浅谈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能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