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声告白》的“湖水”意象解读

2019-10-07李雪松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再生原型湖水

【摘要】《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琦诗的首部长篇小说。“湖水”是其主要意象,在作品里反复出现。它和人物形象、故事发展、主题等息息相关。水具有象征意义,既给人物启示和再生,又带来惩罚和净化。通过“湖水”意象,完成了小说主题的深化,即找寻真正的自我。

【关键词】《无声告白》;湖水;原型;惩罚;再生

【Abstract】The image of lake water in the novel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which is Chinese-American woman writer Celeste Ngs first masterpie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mage of this book.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aracter images, plots, themes, and so on. Water has symbolic meaning, which not only reveals and regenerates the characters, but also brings punishment and purification. Through the “lake water” image, the theme of the novel has been deepened, that is, to find the true self.

【Key words】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lake water;  archetype; rebirth; punishment

【作者简介】李雪松,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学。

美籍华裔作家伍琦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夺得亚马逊2014年度图书桂冠。这部长篇小说基于跨文化结合家庭,以代际问题和混血儿的视角,探索了关于种族、性别、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严肃主题。作品通过众多意象来呈现主题;自始至终,核心意象“湖水”反复出现,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发展、主题呈现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原型批评理论,结合小说文本,对湖水、溺水等意象进行解读。

加拿大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曾明确提出《圣经》“是由一系列反复出现的意象组成的统一体”。这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后来又不断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逐渐演变成了原型。所谓原型,就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水”“火”“方舟”等意象,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出现,承载着固有的特定的文化意义,于是就成了文学中的原型意象。其中,“仅在《旧约》中关于水的记载就有626处,用水喻义的有20多处。归纳起来,《圣经》中的水意象主要有三类:生命之源;再生;罪与罚。”水意象在西方文化和文学中已是一个重要原型意象,已渗入文化内核,被历代作家不断丰富和深化,具有文化隐喻含义。

《无声告白》中,“湖水”意象贯穿始终,反复出现,蕴含着特殊的隐喻意义。市中心的米德伍德湖离詹姆斯家不远,是一家人常去的地方,也是女儿莉迪亚最后的葬身之所。莉迪亚两次掉进湖里。第一次她被哥哥内斯推进湖水。内斯通过这一行为,实施了该隐的罪恶;莉迪亚在湖水里的挣扎,完成了对自我的惩罚。第二次却是她主动走向湖水,以死亡作警示,以生命为代价,实现了自身的净化、罪恶的洗涤和精神的新生,也净化了幸存者的心灵,从而使得她的家人尤其是父母重新认识自我以及与其他家人之间的关系。由此湖水、溺水意象承担的原型意象功能得以充分展开。

一、生命之水

在《圣经》里,水往往被视为生命的源泉。《创世纪》第一章,神创造天地万物时,就与水有关。第一天,“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第二天,“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第五天,“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 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除了第四天造天上的日月星辰,其他日子里都提到了水, 可见水在创造生命时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神还要提供维系生命之水。 “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水滋養着世界上的一切生命,成为生命之源。

《无声告白》第一章,米德伍德湖这个中心意象就不时出现。在玛丽琳看来,她所居住的城市太小,就连“市中心的米德伍德湖都只能算是一方池塘。”然而在她眼中毫不起眼的“池塘”,却是整个市区的生命之源。“几年前,水塔还没建成的时候,这个湖曾经是米德伍德的水库。”就如《圣经》里的生命之水意象一样,这里的湖水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和作用:为米德伍德的三千人口提供维系生命的水源。如今,虽然这个湖不再直接提供生命之水,但却是人们游玩嬉戏之所在,维系着人们的快乐之源。“人们在湖边开生日派对或者野餐。” 这个湖就如伊甸园般的存在。玛丽琳一家人都喜欢近距离地接触米德伍德湖,甚至和它融为一体。小说第五章,在她和詹姆斯刚搬到米德伍德,房地产经纪人向他们推销房子时,对米德伍德湖不乏溢美之词:“五分钟就能走到湖岸……这个湖基本上就在你家门口。整个夏天,你和孩子们都可以在里面游泳,好像拥有自己的私人海滩一样。”因此,他们对近在咫尺的这个湖非常满意,遂决定定居于此。后来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个湖。每一个夏天,一家人都聚在湖边休憩玩耍,其乐融融。湖水给他们提供了维系家人快乐生命的源泉。米德伍德湖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就连莉迪亚生命的终结也在湖水中完成。直到莉迪亚沉溺于湖底,他们对湖水的美好情感才被破坏,他们的快乐生命之源才被切断。

二、罪恶与惩罚

溺水意象在西方文学作品里历史悠久。从《圣经·创世纪》里的大洪水淹没人类,到古希腊神话的美少年纳客索斯因自恋而溺水的凄美故事,《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溺水而亡,再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福克纳、T·S·艾略特、阿特伍德等诸多作家作品中的溺水意象,都运用到极致和完美。不管是溺水生还还是溺水死亡,作为原型意象,都具有象征特点,蕴含罪恶、惩罚等含义。

莉迪亚在米德伍德湖里两次溺水。第一次,莉迪亚被哥哥内斯推进湖中,是该隐加害弟弟亚伯的原型体现。他们的母亲曾经为了追求个人梦想而不辞而别、弃家而去。这一突发状况让孩子们措手不及、饱受折磨。莉迪亚甚至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比如不听母亲的话,才导致母亲离家出走的。后因怀孕被迫归来的母亲,把自己没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她不顾莉迪亚的小小年纪和真实想法,一厢情愿地想把莉迪亚培养成女医生,在女儿的教育上揠苗助长。因此,她的眼神始终追随着女儿,给女儿额外的关注和爱,当然也有额外的要求。母亲对儿子内斯往往视而不见;就算内斯努力在母亲面前表现,不但得不到母亲的青睐,反而会招致母亲的斥责。如此倾斜而失衡的爱无疑给内斯带来了困扰。母亲对次女的偏爱,正如上帝对次子亚伯的偏爱;对长子内斯的忽略,也就如耶和华对该隐的不满。另一方面,莉迪亚为了实现之前的许愿,即只要母亲归来,自己就一切都听母亲的,只好一次次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断对母亲称“是”。她讨好、迎合母亲的行为,让母亲误以为女儿喜欢自己的爱的方式,于是母亲爱的天平更加倾斜。

兄妹二人在湖边小坐时,内斯看着妹妹,“突然,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平衡,歪向一边。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是眼前的所有景物都倾斜起来,像是配重不均的跷跷板……滑向莉迪亚……一切都围着她转。”借眼前景物的失衡,来反衬父母爱的失衡,以及内斯对失衡的爱地再失衡。只不过内斯尚幼,只能把嫉妒不满、愤恨不平发泄在更年幼的妹妹身上,因而才有他将莉迪亚推入湖里的结果。内斯实施了该隐因妒杀弟的罪恶。他以为没有了妹妹莉迪亚,自己就可以成为母亲眼中的宠儿。殊不知亚伯消失后,耶和华给予该隐的不是宠爱,而是惩罚。然而内斯不是真正的该隐:看到妹妹在湖水里似乎得到解脱的安然状态,内斯意识到妹妹是无辜的,她也是受害者;领悟到根源在母亲而不在也想摆脱母亲期望的妹妹,他彻底将自己和该隐区别开来,跳入湖中把妹妹救起,将罪恶之火掐灭。因为他明白,就算妹妹不在了,父母的重心依旧是她,大家都会卷入她曾经的时光里。在此,湖水及溺水承载了内斯未完成的罪恶。

同时,莉迪亚的这次溺水也是借内斯的手,对不断撒谎的她进行惩罚。明明内心抗拒母亲的期望和安排,她却为了不惹母亲生气,一再向母亲妥协;虽然这样做是为了留住母亲,但却失去了真实的自己,也更让哥哥妹妹被母亲边缘化。莉迪亚的故意唯母命是听,也是一种罪恶,溺水则是对她的惩罚。不过面对突然而至的溺水,莉迪亚没有一丝恐惧,反而觉得是一种释然。毕竟母亲的期望让她太沉重了,她甘愿接受来自内斯的惩罚。随着内斯的醒悟和惩罚的终止,莉迪亚紧紧抓住了哥哥伸出的救援之手,两人一起逃离罪恶与惩罚。内斯伸出的手具有双重意义:推妹妹入湖体现出罪恶和惩罚;同时,将妹妹拉出湖水又是拯救,不仅救出妹妹,也救赎了自己。后来正是因为内斯要去哈佛上学,莉迪亚即将失去哥哥的救援之手,将要独自面对母亲,才在绝望之中主动走向湖水,即第二次溺水,实施最终的惩罚及惩罚后的再生。

三、洗礼与再生

内斯极为兴奋,因为他马上就要去哈佛大学开始新的生活,从而能够逃离偏心的父母,逃离这个情感失衡的家庭。莉迪亚当然不希望哥哥离开,她还需要哥哥一直以来的理解与援手。她截留了哈佛来的录取通知书,但这样做丝毫不能改变哥哥即将离开的事实。一旦内斯离开家,他就对妹妹真正放手,剩下莉迪亚独自面对强势的母亲和失语的父亲。无奈的莉迪亚对哥哥离开后的未来没有希望,无所适从。她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出门,乘坐湖上小舟,直达湖中心,溺水而亡。事后逐渐发现女儿的真实状态的詹姆斯,能够理解女儿的痛苦与绝望,——正是他作为一个“他者”在白人文化里一直经历的。因而他面对湖泊时忍不住想象女儿自杀前的时刻“这个圈中间的某个地方,站着他的女儿,没有朋友,形单影只,她一定是绝望地跳进了水里。”

痛苦的莉迪亚,用湖水对自己进行了洗礼。水洗是基督教文化的传统之一。《圣经》中耶稣在约旦河接受约翰施洗的故事,体现出洗礼与新生的关系,而连接洗礼与新生的就是水。水象征圣洁,通过水的洗礼,耶稣实现了新生,即从凡人转为神的代言人,得到了神的启示,寻到了自己真正的身份和使命。于是,水的原型意象有洗礼与再生之意。不会游泳并拒绝学习游泳、只敢在脚踝深的水里冲洗脚上尘土的莉迪亚,为何有那么大的勇气深夜独自乘坐“卡翁之舟”而沉溺湖底?她肯定意识到走进湖水意味着死亡,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去,以湖水洗涤自我沉重的肉身和撕扯的心灵,进而实现永恒的净化和新生。

小说的核心主题是关于自我探寻。正如其扉页所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莉迪亚短暂的一生中,其探寻自我之路却不平坦。小小年龄,就背负着爱的十字架学习;完全没有了自我,痛苦地靠伪装自己而生活,以至于达到了绝望的边缘。哥哥的相伴,是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哥哥懂她,知道她的无奈与痛苦。早在第一次溺水时她就明白这一点。然而哥哥内斯即将远行,去寻找他真正的自我。此时莉迪亚幡然醒悟;但她面对母亲热切的期望,自己已没有退路。她一直都处于恐惧中,恐惧母亲因对自己失望而再次抛弃他们离家出走。绝望中,她走向湖水,实施洗礼,进而也走向了解脱,回归于那个五岁时就已经被母亲湮没的真正的自我:再也不用害怕孤独,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

“基督徒的洗礼,对受洗者和见证者都充满了属灵的见证,表示旧生命的结束和新生命的开始。洗礼的核心是“悔改”。水本身具有涤罪的功能,受洗意味着拯救行动的完成。”莉迪亚的水洗,不仅对她自己来说是一种拯救;对于她的家人尤其是父母而言,也是洗礼和拯救,当然是通过他们的‘悔改而完成的。当玛丽琳发现那本女儿曾谎称已扔掉的烹饪书时,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一直以来女儿都在迎合自己,做自己愿意她去做而她根本不喜歡做的事情。玛丽琳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过错:“她对莉迪亚的每一个期望,莉迪亚并不想要,但是却接受了它们……也许,最后正是它们把莉迪亚拖到了湖底。”她不禁后悔自责。不过女儿的水洗让她做出了悔改——“请让我重新开始”。她毫不犹豫张开双臂拥抱接纳她那一出生就是多余的边缘人——小女儿汉娜,不再犯下“偏爱”“强制”等错误。

家里人对湖水特别的情感,是由莉迪亚沉湖带来的。“汉娜和内斯不约而同地朝着一个地方走去:湖边……詹姆斯也被那个湖吸引了过去。他围着它转了好几圈……”。每个人似乎都被湖水冲刷得焕然一新,最后都得到了启示:做真实的自己,相亲相爱地生活。小说最后一章,詹姆斯玛丽琳夫妇互相谅解,对孩子们充满尊重和爱;内斯带着真诚开启未来生活之旅;汉娜终于回到了家人满怀爱意的视野里;这些都充分展现了莉迪亚的水洗给一家人带来了洗礼、改变、救赎和新生。他们互相之间达成了和解,和自我也能和平相处;同时对莉迪亚也永远充满了怀念。

四、结语

从《圣经》到后世各类文学作品,反复出现的水作为一种常见的原型意象,都具有独特的象征含义。水作为生命之源,给予人生命和滋养;同时,水又被赋予宗教含义:罪恶、惩罚、洗礼与救赎等。伍琦诗虽为华裔作家,但其处女作长篇小说《无声告白》只是藉华裔人物形象的身份探讨不同文化中的人自身特性,而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归根结底属于她生于斯长于斯的西方文化,水意象的文化含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原型意象,小说的湖水完全契合宗教文化中水的象征含义和美学特质。

参考文献:

[1]Northrop Frye.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M]. New York: A Harvest Book,1983:224.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7.

[3]蒋栋元.生命–再生–罪与罚——《圣经》中的“水”意象[J].外国语文,2010(05):115,116.

[4]圣经(中文和合本)[M].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部,2013.

[5]伍琦诗,孙璐.无声告白[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24,25,101,150,115,245,114.

猜你喜欢

再生原型湖水
湖水和北风忆
一起来探案
心中有湖水
包裹的一切
湖边
涟漪湖水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追寻“红色”足迹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大学化学实验用氟离子选择电极的再生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