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绘本故事涵养学生品性

2019-09-25杨荣丽

江苏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绘本故事道德与法治

【摘 要】绘本是近些年来深受儿童甚至成人喜欢的图文结合的叙事文体。《道德与法治》低年段(1 ~ 2年级)统编教材就采用了绘本式教材设计的思路,绘本表达是教材的重要呈现方式。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经由视觉、听觉、动觉及触觉获得讯息,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去吸收和体验,利用不同的感官经验内化学习,让绘本故事涵养学生品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多感官参与;绘本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7-0035-04

【作者简介】杨荣丽,江苏省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江苏泗阳,2237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宿迁市品德学科带头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好思政课,思维要新,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绘本图文兼备,以图为叙事主体。图作为重要的叙事要素,不仅直观地展示故事发生的物质空间,也有着烘托故事气氛、承载人物活动与感受、呈现故事情节等人文内涵,可以降低识字量有限的小学低年段儿童阅读理解的难度。绘本表达是《道德与法治》低年段(1 ~ 2年级)统编教材的重要呈现方式,贯穿在教材设计中。绘本故事进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资源。采用绘本式教学,易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及能力和接受方法及能力也不同,有些人喜欢看照片、图画,有些人喜欢听故事、音乐,有些人通过触摸会学得更好,还有些人通过移动身体或其他动作会学得更好……

那么,如何用好绘本故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呢?笔者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统编教材教学实践中,对绘本故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析。

一、视听中识理——变无声绘本为有声绘本

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量也最大。绘本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但《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绘本都是静态的,直接看教材中的故事,阅读效果有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信息技术把电子教材中的绘本制作成PPT课件,还可以为绘本配音,将绘本中的文字、画面、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使绘本的形象更直观,使绘本教学更生动。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

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下《我不拖拉》一课,教师在课前根据教材第10 ~ 12页绘本《拖拉鸟》的故事制作动画片,由学生配音,课上播放,故事只讲到拖拉鸟的窝一直没有搭好,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只鸟为什么叫“拖拉鸟”?大家喜欢这只叫“拖拉”的鸟吗?再回望自己身边,有没有像“拖拉鸟”一样的同学?拖拉的毛病会带来什么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并进行交流。这样,教材上无声的绘本以栩栩如生的画面、绘声绘色的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用启发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一部分教材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对绘本进行道德故事创新。学生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不仅分析“拖拉鸟”的问题,还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创新过程中感悟人生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变无声绘本为有声绘本,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不断提高学生的注意品质,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口论中辩理——变讲授绘本为讨论绘本

讨论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它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辨析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绘本故事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讨论、辩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問题的能力,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一下《可爱的动物》一课讲的是“怎样才是真喜欢”,教材第28页以绘本叙事的方式呈现了四幅图,分别讲述的是:男孩手拿棍子追赶小猫;在花果山猴山上扔香蕉给猴子吃;天天给鱼喂食,过量喂食导致鱼死;给小鸟搭个窝,挂在公园树上。教学时,教师问:哪些行为会给动物造成伤害呢?在动物有困难时,我们又该怎样提供帮助呢?然后PPT出示上述四幅绘本叙事画面,让学生判断四幅画面中每种行为的正误,分析可能带来的后果。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四幅画面中哪些人的做法正确?哪些人的做法错误?分别会造成什么后果?汇报交流时请说出自己小组的观点,并夸一夸画面中做法正确的人,对做法有误的人说一句温馨提示语。然后拓展:请举例说一说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动物的。最后讨论:我们该怎样正确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引导学生从不虐待动物、公共场所按规定方式与动物相处、给动物喂食要了解其习性、动物有困难时要提供帮助等方面进行动物保护方法的总结提炼,并订立“爱护动物从我做起”班级公约,鼓励学生相互监督与自我约束。

如此,变讲授绘本为讨论绘本,学生通过语言获取信息,明辨哪些行为是爱护动物的表现,远离爱护动物的误区,深化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学生在口论中辩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起到了让课堂引导生活的作用。

三、触动中用理——变看绘本为玩绘本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体系以感官为基础,以思考为过程,以自由为目的。动觉触觉学习是最好、最快的学习方式。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熟悉、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事物,汲取生长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的游戏活动尤其重要。许多游戏活动都需要学生全身心参与,通过跑、跳、爬、滚等运动的形式实现,同时要使用五官,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身体动觉等接受环境中信息的刺激,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作出判断,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游戏的目的,是激发儿童通过触觉、动觉来打开身体的灵性。教学游戏是在教学中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活动方式。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载体,使学生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有序地、主动地参与游戏,在游戏中学会体验、形成体验,对儿童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一上《拉拉手好朋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乐于和同伴交往的能力,使他们获得与同伴交往以及适应新校园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初步学习结交新朋友的基本技能,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向新朋友介绍自己;愿意想办法解决结识新朋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围绕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网到一个新朋友”这一环节时,结合教材呈现绘本叙事“网小鱼”,先让学生自由分组开展“网小鱼”游戏:两个学生用手搭成高高的“渔网”,其他学生手拉手扮演“小鱼”,边唱儿歌“一网不捞鱼,二网下小鱼,三网网住条小绿鱼”,边从“渔网”下钻过,当儿歌快要结束时,“渔网”迅速落下,被网住的“小鱼”要做自我介绍。介绍时可以仿照绘本中的例子——“我叫李明,喜欢吃西瓜,最爱踢足球,我们一起做好朋友吧”,也可以展示绘画、唱歌、演奏乐器、跳舞、讲故事等特长。“网小鱼”游戏为学生创设了相互认识的机会,还可以在活动中变换小组成员,扩大交往面,促进学生主动交往。在游戏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仔细倾听别人的介绍,适度夸奖别人,同时学会自我介绍。

教材中这样的绘本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绘本,组织学生进行好友大搜索、走迷宫棋、玩纸飞机、吹泡泡、玩纸风车等小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了解生活常识,运用生活经验。当然,游戏必须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这是开展游戏教学的前提。游戏内容必须充分服务于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紧密结合,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要做到“有效游戏”。

四、体验中守理——变绘本故事为戏剧剧本

教育戏剧是指以戏剧性的结构和技巧来强化教学,它联结大脑和肢体,使身体全部感官参与,是多通道的参与学习。因此,教育戏剧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同认知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其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境,发挥其学习优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教育戏剧,将教材中的绘本故事改编成戏剧剧本,借助经过设计的戏剧活动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使他们成为生活的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提高德育效果。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二上《大家排好队》一课,教学“怎样排队好”部分,教材呈现四幅图、四个场景,其中一幅是:大家都在排队上公交车,忽然一个小伙子急匆匆赶来说:“赶不上这班车我就要迟到了。”遇到这种情况,该怎样排队?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汇报讨论的结果。只见组长扮演急着上车的小伙子,一个组员举着公交车道具,其他组员扮演准备上车的其他乘客,面对小伙子想先上车的请求,有的说:“我不能让给你,让给你,我也就迟到了!”有的为小伙子出主意:“叔叔,要不您打车吧!”最终一个小学生“乘客”说:“叔叔,我不急,我可以让给你的。”小伙子感激地握着小学生“乘客”的手說:“太感谢你了,小朋友,叔叔给你添麻烦了!”于是,小伙子站到了前面,小朋友站到了最后面。教师最后采访“让”的学生:“孩子,看到叔叔这么感谢你,你心情怎样?”“很快乐!很开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公共场所的排队规则:一般情况下,我们讲究“先来后到”;有规定的,我们要“按规定来”;遇到特殊情况,我们还要学会“文明礼让”。这样,既方便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礼让”,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角色扮演让一个绘本故事中蕴含的丰富内涵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教材中的许多绘本叙事都可以利用教育戏剧中的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进行教学。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教育戏剧两者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中看到自己和同伴的影子,在主人公的经历中找到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共鸣,培养初步的理性精神和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从在表演中要做到守理延伸到在生活中也要做到守理,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在绘本故事教学中,学生经由视觉、听觉、动觉及触觉获得讯息,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去吸收和体验,在视听中识理,在口论中辩理,在触动中用理,在体验中守理,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总之,我们应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用好绘本故事,借助绘本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绘本故事涵养学生品性,助力学生的德性成长。

【参考文献】

[1]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2]齐默尔.儿童感知教育手册[M].杨沫,谢芳,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绘本故事道德与法治
巧用绘本打造精彩开放的英语课堂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具身教学应用于小学绘本故事课堂的研究
Phonics课堂的五部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重拾绘本故事 撷取别样芬芳
学前儿童汉字识读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