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虞山林壑图》看倪瓒作品中的文人画特征

2019-09-17徐浩森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题款倪瓒文人画

徐浩森

摘 要: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是元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同时也是“元四家”之一,其绘画师承董源、巨然。他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和“自娱”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河两岸”元代文人画的图式风格。文章对倪瓒的《虞山林壑图》作品中笔墨、图式、题款的文人画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倪瓒;《虞山林壑图》;文人画;笔墨;图式;题款

文人画又称“士画”“士人画”,指封建社会中士大夫、文人的绘画。对于文人画的概念,陈衡恪在《文人画的价值》中提出:“文人画,画中带有文人趣味,内含文人性质,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想与共鸣。”文人画的创作中追求神韵,不求形式,方法上强调写意性,以抒发画家内心情感,创作技法中主张以书入画,注重笔墨,可表达画面的书写性,绘画中诗、书、画、印的融入,可更好地营造画面的意境,通过落款与印章去弥补画面的不足,既可传达自己的精神意向,又可以达到抒情写意的绘画目的。元代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文人成为绘画的主流,绘画的审美发生了改变,改变了传统对绘画功能与观念的认识。元代的文人画家在绘画中追求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方式成为绘画的主流,文人引导了中国传统绘画整体的走向,同时,文人画的兴盛也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画家境况、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倪瓒是元代文人山水画家中最具有代表的人物,他过着隐逸的生活,被看做高蹈文人的典范。倪瓒山水画师承董源、巨然、黄子久、赵孟頫,受他们影响,倪瓒山水画作品不用大片之墨、浓重之笔,画面天真平淡,不仅营造了一种洁净清幽之感,更给人一种孤寂的清淡之美和不流于世俗的人格之美。倪瓒山水画中多以三段式平远构图为主,布局大多为近处乱石堆垒,枯树几株,平缓山坡,远处浅渚一抹,荒凉与孤独的景致与倪瓒的内心世界达成一致,在技法上多以干笔皴擦为主,以书入画,诗情画意充满作品,从而引发观者情感的共鸣,深刻地描绘出了元代文人的心境,这种图式与技法在《虞山林壑图》中有所展现。倪瓒认为绘画是“抒发画家的主观感受”,并提出“自娱”“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理论主张,为后代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元以后文人山水画“不求形似”,客观的写实性与写意精神相结合,诗书画印的形式也得以体现。

本文就倪瓒的《虞山林壑图》来分析文人画特征,原因如下:一是倪瓒以诗、书、画著称,其画笔墨细致,是“逸格”文人山水画代表,其诗清幽雅逸,可为元代画坛清逸一派。二是倪瓒信奉道教,以道、儒、释为核心,倪瓒“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文化心态在文人画家中有一定普遍性。三是倪瓒在深化画与诗的关系和画与诗的创作方法方面有突出贡献。四是《虞山林壑图》为他晚年一件精品,反映了倪瓒晚年的艺术心态、审美趋向,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征。

一、笔墨的文人画特征

《虞山林壑图》为倪瓒晚年精品,以简逸胜,以貌取神,在对自然的表达中不追求表象,体现出元代文人山水画典型特点。此画笔墨隽永,古淡天然,气息清纯,树石用墨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化自然,不仅表达出士人的人品、情怀、气质,更表露出作者隐逸淡泊的高清处世心态。倪瓒受宋人笔简意繁的特点影响,画面无一笔不繁,有轻重、转折、快慢、顿挫、起伏、提按的用笔之变,画中树的描绘不露出根部,以干枯而淡的中锋,由上到下双钩树的主干,行笔缓慢,轻而不滑,如书法中篆书与草书的用笔,笔笔转动,使枯笔里有干湿的微妙变化。画中用渴笔皴擦主干,表现出树干的浑重,用浓墨在边缘双勾,突出结构和外形,用中锋慢笔写出每一根鹿角状的细枝,以求墨的和谐,并与自然相容,使笔墨的变化通过落墨过程与毛笔运行的先后产生自然之美。画中以披麻兼横纹折带皴、渴笔皴擦、侧锋卧笔为主,干中有湿,苍中有润,逐步深入,石头暗处淡墨点染,石头的疏密、前后、大小相继而出,由浑厚变为轻灵简逸,变得更舒缓硬朗。与此同时,倪瓒还重视画中上方轻薄与下方厚重石头的协调性,表达出石头错落有致、前后分明的感觉。这种画法与师从关仝有很大的关系,变古为我,并做以调整,变湿为干,变繁为简,变中锋为侧锋。画中苔点用笔繁多,有淡墨横点、焦墨横点、浓墨圆点、介子点等,苔点分布在石头与石头之间,时而一组,时而单点,形成节奏,看着随意,其实是细心安排,多一点显繁杂,少一点显空旷,苔点的运用不仅增添了画面气氛,更开阔了画面之外的意象,造就了倪瓒的绘画风格和审美特点。《虞山林壑图》突出了笔墨的表现力,用笔不浮滑,笔笔送之,用墨和谐,可与自然相容,具有典型的元文人笔墨特征。此画转变了文人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减弱了物象客观写实性,对后代文人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图式的文人画特征

倪瓒山水中,画面空疏,有“疏体”之称,画中空疏之景有象外之美和疏秀、空灵之气。倪瓒认为唯有简才能表达静逸、简淡、空灵的意境,简逸的图式为后文人画图式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方便。《虞山林壑图》为立轴长卷,以“一河两岸”三段式和“以简为逸”的图式描写江南平远之景,表现出倪瓒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人画的图示特征。《虞山林壑图》的图式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远景,山峰平缓,顶部大片空白是天空,下为近景,坡上绘五株不同类型的树,错落有致,中为中景,无一水墨,以虚代实的留白表现出静谧的湖面。留白是文人画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也是文人画构成画面形式美的手段,通过留白可表现出画面的空间结构,给人一种萧疏、荒寒、清新自然之感,使整幅画面有承上启下的效果,同时也可相互呼应画中的物象,使整幅画面有统一和谐之美,进而表现出一种无我之境,把情感寄托到简逸的景中,表达出作者孤独、寂寞之情。倪瓒繪画中留白的运用对后代画家意境的营造和山水画的图式运用有很大影响。

倪瓒“一河两岸”三段式的图式是为简化自然,这种图式方法与其用笔也有一定关系,画中折带皴侧锋入笔,可纳入“一河两岸”三段式图式之中。画中石头为横扁状,远处山峰也以侧锋入笔,为表达山峰平缓之感,并可给人以简而深邃的意境感。倪瓒绘画中图式的形成也源于心中逸气,以“逸”为标准,以清为逸,以简为逸,以静为逸,“逸”是古代文人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与生活状态,把“逸气”融入到“一河两岸”的图式中,可表现出作者内心感受,更显出倪瓒绘画图式的别具一格,这种别具一格的图式成为明清两代文人山水画家学习的方向。

三、题款的文人画特征

北宋以前的山水面中没有题款,北宋时也很少有在画面上题款,即使有题款,也隐在石隙或树干中,只为画面的效果不被破坏,南宋时文人画兴起,文人画家郑思肖、米友仁等人开始在画面中落长款。元代,绘画发生了大的转变,文人画占据整个画坛的主流,绘画造型的减弱,文学趣味的增加,诗文与书画相结合的风气大盛,使文人画更注重以书入画,以书法用笔丰富绘画中的语言,并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元四家中,倪瓒以书入画的成就最高,倪瓒可把书法用笔融到绘画的笔墨中,还可以把题款变为绘画形式的语言,巧妙地融入画面中,使得书画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这种绘画形式被元代文人画家所推崇。倪瓒利用画面构成把字体上、下、左、右的联系与字体大、小的特點合理搭配,使作品平和协调。《虞山林壑图》中,图式具有特色,题款也极其讲究,上款“辛亥十二月十三日访伯琬高士,因写虞山林壑,并题五言以纪来游”。故画以“虞山林壑”名之,题五言为“陈蕃悬榻处,徐孺过门时,甘冽言游井,荒凉虞仲词,看云聊弄翰,把酒更题诗,此日交欢意,依依立后思”,由题可知倪瓒作画时心境很平静,且极有兴致,在一次小聚中生出思念之情,过去愤世嫉俗的情绪在此画中表现得幽远、自然。此题款在行笔中较为迟缓,平和含蓄,极有骨力,转折较圆润,在横划收笔时回锋、轻按,结构疏散,但有倾侧、大小、高下等变化,字与字的牵丝连带较少,楷意多,行意弱,淡逸天真,温和静默,不火不燥,题款可与画面完美结合。由此可见,此画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书入画的文人画特点。倪瓒画中的题款经过演变,到晚年形成自己的风格,气格趋逸,率意自然,笔力遒劲,与萧疏简逸的画风和诗风相辅相成,其诗、书、画完美结合的路径巧妙地表现出文人画的题款特征。

四、结语

元代文人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道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绘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人画的成熟对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冲击。倪瓒作为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山水画家,绘画的成就在于以自己亲身经历还原生命的本真面貌,其作品表现出文人绘画优雅与高逸的精神,是元代文人自然心境的真实流露。《虞山林壑图》中,倪瓒通过“笔简意繁”的笔墨特征、“一河两岸”的图式特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题款特征,构出独特的文人画特征。同时,倪瓒“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和“聊以自娱”的理论主张、“一河两岸”的图式对后代文人山水画家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楚默.倪云林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5]郑秉珊.倪云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6]陈师曾.中国文人画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2.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题款倪瓒文人画
宋徽宗:“天下第一”还是“斜杠青年”
“文人画”里写春秋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浅谈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
图说书法(155)
当代画家 胡石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