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2019-09-10纪晓东

青年生活 2019年28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

纪晓东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华文明生态智慧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总结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有助于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指引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建设经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 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口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历来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点不容忽视。尽管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2.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1、必须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发展与升华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回应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

在深入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中创造性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经济发展与效率优先成为决策导向,环境保护方面的重点是植树造林、大兴水利、倡导节约,生态建设理念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改革开放后,我们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吸收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破坏生态的经验教训,形成并确立了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征,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必须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

建国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机制的实践过

程。1973 年 8 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9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了法制化进程。改革开放之后,陆续出台了关于排污许可交易、资源税、环境信息公开、环保督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生态保护红线战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其中,2015 年相继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环境保护“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逐渐形成并筑牢。2018 年 3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表明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必须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互动进程。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其价值轴心是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森林、草原、湿地、河流等环境要素既具有提供物质产品的经济价值,也具有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价值,还具有丰富景观的美学价值,因而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矛盾。在社会主要矛盾还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时,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是不二选择。同时对影响发展大局、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积极治理,缓和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矛盾。比如,面对荒漠化危害,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产品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永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

必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

生态问题无国界。建国后,我国在生态治理问题上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担国际责任。1972 年,中国派出代表团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在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中国率先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目前,已批准加入 50 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和议定书,在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达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我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不仅为自身迈向未来的新文明之路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化解世界环境危机提供了创新性示范。开放赢得未来。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由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引起的“涟漪效应”会产生深远影响。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我们必须共同呵护好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必须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没有中國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从 1978 年环境保护的“正式入宪”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从政策层面上引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总书记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关口,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充分发挥出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这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保证。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
试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
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推进锡林郭勒盟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