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及培养策略研究

2019-09-10朱冠华王浩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29期
关键词:主客体高职教师

朱冠华 王浩

摘要 问卷调查显示,课程开发基础能力对课程加工整合能力和课程评估能力有正相关影响,专业基础能力对课程评估能力和课程加工整合能力有正相关影响,课程评估能力也能有效影响课程加工整合能力,课程加工整合能力能够影响教学效能。根据课程开发能力维度模块,提出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策略: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培训体系,注重结对帮扶和传承;搭建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学习平台,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整合应用;引导教师建立课程和教学评估知识体系;提升信息化教学接受度,加强信息化教学绩效考核;从生态、系统角度着眼教学,提升教师教学效能。

关键词 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主客体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9-0058-05

一、概念解读与问题提出

课程历来都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任何教学改革都不能绕开这个核心。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专家学者对课程的理解意见较为一致,但对于课程开发能力的表述则存在差异。花明认为,课程开发能力是基于教师创新意识、职业责任感、求变求新的心理特质,以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感知,重新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一种能力,是教师一般能力(以课程实施为主)和特殊能力(以课程设计为主)的综合体现。宋志娇认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能力。还有学者从其他维度论述了课程能力。综合文献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家教育部门关于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本文将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主要内涵归纳为:课程开发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加工整合能力、课程评估能力等。

孟宪云等将教学效能含义归纳如下: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教学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教学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觉知,以及对实现有效教学能力的客观表征,包括个人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个人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实现教学任务达成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心理知觉。一般教学效能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有效性所具备的素养、能力和个性化特征等外化行为指征。教师教学效能的个人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程开发能力对于职业院校教师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关于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相关研究极为匮乏,研究课程开发能力构建以及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效能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职课程及课程开发中的主客体关系

(一)高职课程特点与地位

高职课程侧重实践应用,与企业关联性强,与地方经济结构关联性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课程作为最普遍使用的育人方式和手段。课程是专业构成的核心要素。课程是专业的细胞,专业是课程的组合。一门门具体的课程,构成了课程体系。可见課程在高职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课程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高职课程开发主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要更好地开发课程,需要进一步明确开发的主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价值论的角度讲,主体是指某一关系中的行为者,客体是指这一关系中的行为对象。主客体关系实质就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互动性关系。人在一定的关系中也可能是客体,在他被当作别人的对象或自己的对象时他就是客体。主客体关系在特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1.高职课程开发主体

高职课程开发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课程开发具体任务以及为课程开发提供服务的人员。主要包括:课程责任教师、技术人员、企业人员以及课程团队成员等。课程责任教师是开发的直接主体,负责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实施,对开发过程和开发质量负责。技术人员也是开发的主体之-,负责课程开发中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工作,其参与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开发的呈现效果和实施效果。很多高职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成为双主体,共同培养学生技能。课程开发团队成员也是参与主体之一,配合课程责任教师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分配任务。学生也可以承担课程开发任务,作为主体之—参与课程开发。

2.高职课程开发客体

高职课程开发客体包括作用客体和服务客体。作用客体主要是指课程以及相关开发平台、开发工具等;服务客体主要是服务对象或者是教学对象。客体关系相对主体而言更具有复杂性,如果客体分析不到位会导致无效、低质的课程开发,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和学生的特点。一是关注课程性质。专业课与基础课、公共课与选修课等,不同的课程性质对课程开发要求不同,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深度和方向。二是关注课程层次。部分课程多个学段都开设,还有部分课程是低学段的深入和延续。教师需要综合研究课程开发的难易度和可拓展性,以节省开发时间和人力物力,减少不必要的基础重复工作。三是关注课程内容。要对课程开发内容做甄别,要重新审视和梳理待开发课程内容,要将课程内容组成一定的结构体系,通过精心设计串联章节知识点,便于开展教学。四是关注学生需求与能力。高职学生的能动性较强,但基础能力相对不足,而不同的学校班级又有差异性,在开发课程之前要充分调研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能力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实施策略。

3.高职课程开发中主客体关系

教师是高职课程开发主体,利用课程工具客体对学生实施教学。学生既可作为客体接受已开发课程,也能作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主体,当学生参与课程开发时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体性,面对共同客体课程,能更好地推动课程建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体要善于利用学生客体和课程客体,提高课程的使用效果,促进学生构建客体知识。与企业共建的院校,课程开发就形成了双主体,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合作开发机制,合理分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课程开发主体应充分认识到:一是课程客体的重要性。提高建设课程的认识,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用途径,是维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要充分发挥主体建设的积极性,自觉参与课程建设开发。二是充分尊重学生客体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主体地位是从教学关系和课堂关系来分析的,与主客体关系有所区别。课堂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到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动性。三是作为教学关系和课堂关系主体及课程开发关系中客体的学生,应认识到能力构建与课程开发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开发对于学习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性,要主动支持课程开发,积极参与课程研究。四是以系统眼光看待教师、学生以及课程开发中的主客体关系,教师关注课程教学和学生,学生关注课程和学习效果,共同作用于课程,注重融合实践效果。

二、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效能关系

(一)被试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题项征询了相关学者的意见,同时也吸收了测试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法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进行测量。本次研究选取A市部分高职院校参加培训教师作为测试对象。调查采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部分问卷,利用访谈方式完成另外部分问卷,在訪谈中教师都能坦诚地畅谈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访谈20份,其余80份,回收88份,总样本回收率88%。

(二)问卷检测

由于部分被测者对教学效能的概念可能会有理解误区,所以在问卷开始部分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和解释。问卷实测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测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具体题项,共15题,分别测量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开发基础能力、课程加工整合能力、课程评估能力,每个分项3道测试选项。

在问卷数据分析前,需要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测量。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α)验证,若α系数大于或等于0.7,则可被认为可信度较高。经过SPSS验证,样本中5个测量维度α系数都大于0.7,样本整体α系数为0.841,表明测量题项的内在一致性较好,见表1。

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测得隐含观察维度与测得总分密切相关,结构效度通过了SPSS中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其值为0.862,表明测量量表中的题项适合做因素分析。

(三)研究数据

国内相关学者对教学效能影响因素做了相关研究:郑磊在“培养外语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一文中认为,增强外语教师的反思意识以及培养外语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等影响了教学效能的实现。高婧等研究了教学效能与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关系,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研究尚未涉及课程开发对教学效能的影响研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职业教育大发展背景下,课程开发能力如何作用于教师教学效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笔者设计了相关观察值,见表2。

通过AMOS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根据路径系数以及P值等参数判断,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效能之间的关系如下:课程开发基础能力对课程加工整合能力和课程评估能力有正相关影响;专业基础能力对课程评估能力和课程加工整合能力有正相关影响;课程评估能力也能有效影响课程加工整合能力;课程加工整合能力能够影响教学效能。具体关系见图1(箭头方向代表着正相关)。

根据图1,课程开发能力中的开发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加工整合能力以及评估能力之间并非孤立的,是有一定关联的。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能够有效推动课程加工整合能力和课程评估能力的提升;具备丰富的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注重开发过程经验的积累,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参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升,并且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总体把握;当教师能够对教学行为、过程以及课程实施效果有一定评估能力时,评估能力可以看作是一套质量监控体系,能有效影响课程加工整合效果;通过课程开发多种能力的综合作用,教师在能力提升的同时,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效能感大幅度提升,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策略

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孤立看待。学校作为专业的教学机构应当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提供基础平台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格的重要任务,应当提高课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课程开发综合能力;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和对象,是课程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课程开发。

(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培训体系,注重结对帮扶和传承

构建以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训体系。培训体系应包含学科理论体系、教学目标体系、能力培养体系以及教学研究体系。通过培训系统学习和掌握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展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教学中积累、丰富学科理论和实践。同时要注重学科素养的构建,课程开发需要学科素养作为支撑,而学科素养的形成需要借助教学与科研活动,教师应不断探索和研究专业知识,提高对课程开发的研究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仅凭一己之力实现专业基础能力以及专业学科素养的构建非常困难。因此,在学校层面应建立专业能力培养团队,通过知识和经验的传承,迅速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为课程开发奠定较好的专业基础;在校企合作层面,应当将高技能的师傅引进到课程开发中来,将企业中经常需要的理论准备、实践操作流程在课程中予以展示,使课程实践更具有针对性,较好地实现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

(二)搭建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学习平台,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整合应用

高职课程实践性强,与社会、企业关联性高,这也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学校要为教师构建基础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学习平台。目前,学校往往会建设精品课程平台或资源建设平台等,但很少有学校为教师课程开发单独构建平台,而这个平台对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课程开发平台应当包含:最新的理念及平台,比如MOOC、蓝墨云班课、微课等,能够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技术的发展方向,节省翻阅查找文献时间和精力;典型的课程开发案例,搜集目前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搭建的课程案例为教学和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基本开发工具的使用教程,互联网越发达越容易导致信息迷航,部分信息检索能力较差的老师往往无法搜索到相关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由于种种原因而放弃对课程开发的想法,不利于课程开发的推进。学校应鼓励教师关注新技术和媒体发展的方向,利用其普及性、新颖性开展课程开发,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有效促进教学效能提升。

(三)引导教师建立课程和教学评估知识体系

教学评估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课程开发整个环节不是闭环,需要对教学和课程合理评估以修正现有教学和课程开发。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质量是重中之重,是教学评估的核心要义。这里的教学评估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评估有所区别,本文的教学评估侧重教师以及教研团队对所胜任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评估参考和帮助,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提高课程评估意识和课程评估能力,最终形成评估知识体系,让教师能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导者。

(四)提升信息化教学接受度,加强信息化教学绩效考核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服務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依据教学标准,共同合作设计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路径与方法,为学生学习提供科学、有效、及时的支持与服务。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度差异很大,本调查中教龄在5~10年的教师信息化教学程度最高,教龄10~20年的教师其次。学历方面,硕士学历的教师接受度最高。职称方面,初、中级的教师接受度较高。从中看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更愿意接受信息化教学,愿意参与课程开发。而从教学而言,职称高、学历高、教龄长的教师对学科和专业知识把握更加透彻,这些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职业倦怠等原因没有较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不利于课程开发,所以学校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的绩效考核,绩效工资要向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课程开发效果较好的教师倾斜,鼓励更高职称、更高学历的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参与课程开发,为课程开发提供方向引领。

(五)从生态、系统角度着眼教学,提升教师教学效能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更加强调环境与教学的融合,注重技术手段的支撑,实现线上线下、实时异地的混合式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固定地点、固定教师,信息化教学更加强调系统性和生态性。要建立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课程开发团队、学习行为管理平台等系列平台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充分利用平台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课程加工和整合能力。随着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教师能够逐步提高有效教学的信心和能力,助推教师对完成课程教学的主观评估体验,通过锻炼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能。

当前,全国上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更被赋予了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课程开发的范围很广可以涉及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创编等多种活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可以保证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迫切性,使得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具有实践性强、与企业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等特点,要求课程开发动态更新。教师要充分研究课程和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就业方向,有的放矢地将育人目标融合在课程开发实践中。

猜你喜欢

主客体高职教师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对新时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论电视新闻采访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
双主体、主客体争鸣是对问题的深化研究
OBE理念下高职教师成长机制的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从“反对阐释”理论看摄影艺术本体性